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照明补光装置,其由一壳座体、至少一第一光条及至少一第二光条所构成;其中该壳座体具有概呈一圆弧形内壁面,以及由壳底缘形成一开放端,将第一光条设置于该壳座体近开放端的壳底缘内,并使其出光面设置于相对该内壁面以反射光源,往开放端射光,且第二光条设置该于该壳座体近开放端的壳底缘内侧,并使其出光面相对该壳底缘内侧以补光方式,提供补强光源的功效,进一步,第二光条可藉由一调整机构以控制适当出光角度,从而达到检测最佳光照度。(*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的照明补光装置,其由一壳座体、至少一第一光条及至少一第二光条所构成;其中该壳座体具有概呈一圆弧形内壁面,以及由壳底缘形成一开放端,将第一光条设置于该壳座体近开放端的壳底缘内,并使其出光面设置于相对该内壁面以反射光源,往开放端射光,且第二光条设置该于该壳座体近开放端的壳底缘内侧,并使其出光面相对该壳底缘内侧以补光方式,提供补强光源的功效,进一步,第二光条可藉由一调整机构以控制适当出光角度,从而达到检测最佳光照度。【专利说明】照明补光装置
本技术有关一种照明装置,尤指提供一种具有补强光源,达到最佳光照质量的照明补光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知识的进展,科技产业亦随的发展迅速,而如何提升各项产品良率,亦是每家厂商所关心的议题,无论是材料或是制程,甚或是检验,在每个过程中皆是环环相扣,而为了检测出人眼难以窥见的缺陷,通常需要较为精密的检测仪器协助检测。仪器检测一般比较常见的是在半导体产业的应用,例如对各类芯片、集成电路等电子组件、印刷电路板,或是LCD屏幕等,进行表面刮伤、瑕疵、异物等各式缺陷检测。现有应用于检测设备的照明装置,通常都是采用光源直接照射于检测区上方式,然而这种方式多半无法达到均匀的光照度,若检测具有不规则表面的待测物时,由于会造成不规则且不稳定的反射光,进而影响影像传感器的成像质量,导致检测良率下降及/或是误检率上升。为改善前述照明上的缺失,另有可以产生均匀线型照明光源的已知技术,主要是将光源设置于检测区的底座上两侧,同时利用一反射罩作光学漫射,藉以达到在检测区上产生均匀线型光源的目的,然而此技术仍然存在照射光源因漫射,使得光强度衰减的缺点,原因在于检测区虽然可以得到来自各个不同方向角度射入的漫射光,但由于不同方向角度的漫射光,经圆弧形内壁面反射到达检测区的光线路径,以致于光线的衰减,因此会造成在检测具有不规则结构的待测物时,仍旧会因漫射光不足,造成影像传感器的成像质量不佳,导致检测精确度下降。有鉴于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检测设备的照明装置,该照明装置能够提供均匀光源,大幅提升检测结果的精确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即在提供一种照明补光装置,其提供一种具有补光以提供补强光源并匀光,达到最佳检测光照质量,达到影像质量更清晰。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所述。—种照明补光装置,至少包含:一壳座体,其具有壳底缘及一内壁面,而该内壁面呈一圆弧形,并由壳底缘形成一开放端;至少一第一光条,其设置于该壳座体近开放端的壳底缘内,且该第一光条的出光面相对该内壁面以设置,而第一光条藉由该内壁面以反射光源;至少一第二光条,其设置该于该壳座体近开放端的壳底缘任一内侧,且该第二光条的出光面相对该壳底缘内侧以设置,藉由该第二光条以补强第一光条反射光源。为达上揭目的,本技术的照明补光装置其由一壳座体、至少一第一光条及至少一第二光条所构成;其中该壳座体具有概呈一圆弧形内壁面,以及由壳底缘形成一开放端,将第一光条设置于该壳座体近开放端的壳底缘内,并且该第一光条出光面设置于相对该内壁面,并透过该内壁面以反射光源往开放端射光,且第二光条设置该于该壳座体近开放端的壳底缘内侧,并使该第二光条出光面相对该壳底缘内侧以补强光源。进一步,该第二光条设一第二灯座以固定,而第二灯座固定于壳座体,且第二灯座与壳座体具有一调整机构,藉由该调整机构以控制该第二光条的出光角度,达到补光的功效,从而使整体具有最佳光照度。依据上述主要结构特征,所述该壳座体设有第一灯座以固定第一光条,该第二光条设一第二灯座以固定,而该第二灯座固定于该第一灯座,且该第二灯座与该第一灯座具有一调整机构,以控制该第二光条的出光角度。依据上述主要结构特征,所述该调整机构由一枢轴及一 C型槽所组成。依据上述主要结构特征,所述该调整机构由一棘齿及一嵌槽所组成。依据上述主要结构特征,所述该第二灯座螺设该壳底缘,以螺丝锁固。依据上述主要结构特征,所述该第二灯座以扣合固定于该壳底缘。依据上述主要结构特征,所述该第二灯座与壳底缘间涂胶以相互固定。依据上述主要结构特征,所述该第二灯座与壳底缘间设散热双面胶以相互固定。依据上述主要结构特征,所述该第一光条及第二光条可为LED灯管,或为具有复数LED光条,或为冷阴极管。本技术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如下:补光以提供补强光源并匀光,达到最佳检测光照质量,达到影像质量更清晰。【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第四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第四实施例局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第二光条的调整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第二光条的调整局部结构示意图。图号说明:壳座体10壳底缘11内壁面12第一光条20第一灯座21C 型槽 211第二光条30第二灯座31枢轴311。【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所示,本技术的照明补光装置可应用于检测机,本技术由一壳座体10、至少ー第一光条20及至少ー第二光条30所构成;其中,该壳座体10具有壳底缘11及一内壁面12,而该内壁面12概呈ー圆弧形,并由壳底缘11形成ー开放端。该第一光条20设置于该壳座体10近开放端的壳底缘11内,且该第一光条20的出光面相对该内壁面12以设置,第一光条20藉由该内壁面12以反射光源。该第二光条30设置该于该壳座体10近开放端的壳底缘11任一内侧,且该第二光条30的出光面设置相对该壳底缘11内侧以补强光源。缘此,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如图1所示,该第一光条20及第ニ光条30可为LED灯管,或为具有复数LED光条,或为冷阴极管,将至少一第二光条30设置壳底缘内侧,而该第二光条30与该第一光条20呈垂直向,第一光条20透过该内壁面12以反射光源往开放端投光,而该第二光条30则于该第一光条20另侧以投光补光。本技术第二实施例如图2所示,将至少一第二光条30设置壳底缘11内侧,而该第二光条30与该第一光条20呈同向,第一光条20透过该内壁面12以反射光源往开放端投光,该第二光条30与该第一光条20同侧投光补光。当然,该第一光条20呈同向第二光条30。本技术第三实施例如图3所示,第二光条20可调整出光角度,主要该第二光条30设ー第二灯座31以固定,而第二灯座31固定于壳座体10,且第二灯座31与壳座体10具有ー调整机构,藉由该调整机构以调整该第二光条30的出光角度。本技术第四实施例如图4及图5所75,该壳座体设有第一灯座以嵌合固定第一光条,该第二光条设ー第二灯座以固定,而该第二灯座固定于该第一灯座,且该第二灯座与该第一灯座具有ー调整机构,以控制该第二光条的出光角度,藉由该调整机构以调整该第二光条32的出光角度。进ー步,如图6及图7所示,该调整机构可由一枢轴及一 C型槽所组成,该第二灯座31设有该枢轴3111,而该第一灯座21设有C型槽211,该枢轴311嵌设该C型槽211以使第二灯座31固定于该第一灯座21,并藉由该枢轴311于该C型槽211活动枢转,进而带动该第二光条30以控制其适当补光的出光角度,有助于辉度及均光效果,从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照明补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含:一壳座体,其具有壳底缘及一内壁面,而该内壁面呈一圆弧形,并由壳底缘形成一开放端;至少一第一光条,其设置于该壳座体近开放端的壳底缘内,且该第一光条的出光面相对该内壁面以设置,而第一光条藉由该内壁面以反射光源;至少一第二光条,其设置该于该壳座体近开放端的壳底缘任一内侧,且该第二光条的出光面相对该壳底缘内侧以设置,藉由该第二光条以补强第一光条反射光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舜杰,
申请(专利权)人:新耀光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