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折叠帐的冲顶内芯结构,包括立柱、可折叠侧杆组件、可折叠顶杆组件及中杆;可折叠侧杆组件枢接在相邻两根立柱之间;可折叠顶杆组件至少由四组顶杆单元组成,每一组顶杆单元至少由第一折杆及第二折杆交叉枢接而成;第一折杆一端与可折叠侧杆组件枢接,另一端通过上四路接头与中杆枢接;第二折杆一端与可折叠侧杆组件枢接,另一端通过下四路接头与中杆枢接;第一折杆及第二折杆靠近中杆处交叉枢接形成第一枢接点M,且第一枢接点M至第一折杆与中杆枢接处的距离大于第一枢接点M至第二折杆与中杆枢接处的距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得在展开帐篷时,第一折杆向上升,从而使顶杆单元向上升起一个角度,进而增加帐篷架的内部高度空间;对于立柱间跨度较大的巨型帐篷效果更加明显。(*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折叠帐的冲顶内芯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折叠帐,尤其是指一种折叠帐的冲顶内心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可折叠帐架一般包括四根立柱、可折叠侧杆组件及可折叠顶杆组件;每根立柱上各设有一个固定于立柱顶部的固定座及一个活动套接于立柱上的滑动座;可折叠侧杆组件至少由两根“Z”型折杆交叉枢接而成,其中一根“Z”型折杆的两端枢接在相邻两根立柱的固定座上,而另一根“Z”型折杆的两端枢接在相邻两根立柱的滑动座上;可折叠顶杆组件至少由四组顶杆单元组成,每一组顶杆单元至少由两根折杆交叉枢接而成;其中一根折杆一端与一根“Z”型折杆枢接,另一折杆一端与另一根“Z”型折杆枢接,而两根折杆的另一端枢接在一起。由于可折叠侧杆组件的两根“Z”型折杆的长度相同,及可折叠顶杆组件的两根折杆的长度也相同,因此,帐篷展开时,帐篷顶呈水平状。其缺陷在于:一,篷布坡度比较平缓,且篷顶呈水平状,使得帐篷内部空间变狭小局促,给人以压迫感。二,篷布坡度比较平缓,在雨天容易使雨水积聚在帐篷顶导致整个帐篷上部承受压力而降低帐篷的寿命。鉴于现有技术的所述缺陷,本专利技术人经深入研究,研发出一种克服所述缺陷的折叠帐的冲顶内芯结构,本案由此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帐的冲顶内芯结构,以增加帐篷架的内部高度空间及篷布打开时的高度。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为:一种折叠帐的冲顶内芯结构,包括立柱、可折叠侧杆组件、可折叠顶杆组件及中杆;可折叠侧杆组件枢接在相邻两根立柱之间;可折叠顶杆组件至少由四组顶杆单元组成,每一组顶杆单元至少由第一折杆及第二折杆交叉枢接而成;第一折杆一端与可折叠侧杆组件枢接,另一端通过上四路接头与中杆枢接;第二折杆一端与可折叠侧杆组件枢接,另一端通过下四路接头与中杆枢接;第一折杆及第二折杆靠近中杆处交叉枢接形成第一枢接点M,且第一枢接点M至第一折杆与中杆枢接处的距离大于第一枢接点M至第二折杆与中杆枢接处的距离。进一步,第一折杆由第一上杆及第一下杆枢接而成,而第二折杆由第二上杆及第二下杆枢接而成;第一上杆与第二上杆中间枢接形成第一枢接点M,第一下杆与第二下杆中间枢接形成第二枢接点N ;第一枢接点M至第一折杆枢接处的距离与第二枢接点N至第一折杆与可折叠侧杆组件枢接处的距离之差为10至15mm ;第二枢接点N至第二折杆枢接处的距离与第一枢接点M至第二折杆与中杆枢接处的距离之差为10至15mm ;第一枢接点M至第一折杆枢接处的距离与第二枢接点N至第二折杆枢接处的距离相等;第一枢接点至第二折杆与中杆枢接处的距离与第二枢接点至第一折杆与可折叠侧杆组件枢接处的距离相坐寸ο进一步,每根立柱上各设有一个固定于立柱顶部的固定座及一个活动套接于立柱上的滑动座;可折叠侧杆组件至少由第一“Z”型折杆及第二“Z”型折杆交叉枢接而成,并形成枢接点,第一“Z”型折杆的两端枢接在相邻两根立柱的固定座上,第二“Z”型折杆的两端枢接在相邻两根立柱的滑动座上;第一枢接点M至第一折杆与中杆枢接处的距离或者第一折杆与第二枢接点N至第二折杆与第二“Z”型折杆枢接处的距离加上第一枢接点M至第二折杆与中杆枢接处的距离或者第二枢接点N至第一折杆与第一“Z”型折杆枢接处的距离等于两倍的第一折杆与第一“Z”型折杆枢接处至最近的第一 “Z”型折杆与第二 “Z”型折杆交叉枢接形成的枢接点的距离或第二折杆与第二“Z”型折杆枢接处至最近的第一“Z”型折杆与第二 “Z”型折杆交叉枢接形成的枢接点的距离。采用上述方案后,本技术第一折杆及第二折杆靠近中杆处交叉枢接形成第一枢接点M,且第一枢接点M至第一折杆与中杆枢接处的距离大于第一枢接点M至第二折杆与中杆枢接处的距离。因此,在展开帐篷时,第一折杆往上翘,从而使顶杆单元向上翘起一个角度,进而增加帐篷架的内部高度空间。第一枢接点M至第一折杆枢接处的距离与第二枢接点N至第一折杆与可折叠侧杆组件枢接处的距离之差为10至15mm ;第二枢接点N至第二折杆枢接处的距离与第一枢接点至第二折杆与中杆枢接处的距离之差为10至15mm,可以确保整个帐篷架收拢后体积不增加。同时,第一枢接点M至第一折杆与中杆枢接处的距离或者第一折杆与第二枢接点N至第二折杆与第二 “Z”型折杆枢接处的距离加上第一枢接点M至第二折杆与中杆枢接处的距离或者第二枢接点N至第一折杆至第一“Z”型折杆枢接处的距离等于两倍的第三枢接点Q至第一 “Z”型折杆或第二 “Z”型折杆的第二杆与第三杆枢接处的距离,确保整个帐篷架可以收拢。【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局部结构示意图。标号说明立柱I固定座11滑动座12可折叠侧杆组件2第一 “Z”型折杆21 第二 “Z”型折杆22可折叠顶杆组件3 顶杆单元31第一折杆311 第一上杆3111第一下杆3112第二折杆312第二上杆3121第二下杆3122中杆4上四路接头41下四路接头42。【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揭示的一种折叠帐的冲顶内芯结构,包括立柱1、可折叠侧杆组件2、可折叠顶杆组件3及中杆4。可折叠侧杆组件2枢接在相邻两根立柱I之间。每根立柱I上各设有一个固定于立柱I顶部的固定座11及一个活动套接于立柱I上的滑动座12。可折叠侧杆组件2至少由第一“Z”型折杆21及第二“Z”型折杆22交叉枢接而成,第一“Z”型折杆21的两端枢接在相邻两根立柱I的固定座11上,第二“Z”型折杆22的两端枢接在相邻两根立柱I的滑动座12上。第一“Z”型折杆21及第二“Z”型折杆22都由第一杆、第二杆、第三杆及第四杆组成,第一杆、第二杆、第三杆及第四杆依次枢接,第一“Z”型折杆21及第二“Z”型折杆22的第一杆、第二杆、第三杆及第四杆之间相互枢接,形成第一枢接点O、第二枢接点P、第三枢接点Q及第四枢接点R。可折叠顶杆组件3至少由四组顶杆单元31组成,每一组顶杆单元31至少由第一折杆311及第二折杆312交叉枢接而成。第一折杆311 —端枢接在第一“Z”型折杆21第二杆与第三杆枢接处,另一端通过上四路接头41与中杆4枢接;第二折杆一端枢接在第二 “Z”型折杆22第二杆与第三杆枢接处,另一端通过下四路接头42与中杆4枢接。第一折杆311由第一上杆3111及第一下杆3112枢接而成,而第二折杆312由第二上杆3121及第二下杆3122枢接而成。第一上杆3111与第二上杆3121中间枢接形成第一枢接点M,第一下杆3112与第二下杆3122中间枢接形成第二枢接点N。第一枢接点M至第一折杆311与中杆4枢接处的距离大于第一枢接点M至第二折杆312与中杆4枢接处的距离,展开帐篷时,第一折杆311往上翘,从而使顶杆单元31向上翘起一个角度,进而增加帐篷架的内部高度空间。第一枢接点M至第一折杆311枢接处的距离与第二枢接点N至第一折杆311与第一“Z”型折杆21第二杆与第三杆枢接处的距离之差为10至15mm。第二枢接点N至第二折杆312枢接处的距离与第一枢接点M至第二折杆312与中杆4枢接处的距离之差为10至15_。第一枢接点M至第一折杆311枢接处的距离与第二枢接点N至第二折杆312枢接处的距离相等;第一枢接点M至第二折杆312与中杆4枢接处的距离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折叠帐的冲顶内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柱、可折叠侧杆组件、可折叠顶杆组件及中杆;可折叠侧杆组件枢接在相邻两根立柱之间;可折叠顶杆组件至少由四组顶杆单元组成,每一组顶杆单元至少由第一折杆及第二折杆交叉枢接而成;第一折杆一端与可折叠侧杆组件枢接,另一端通过上四路接头与中杆枢接;第二折杆一端与可折叠侧杆组件枢接,另一端通过下四路接头与中杆枢接;第一折杆及第二折杆靠近中杆处交叉枢接形成第一枢接点M,且第一枢接点M至第一折杆与中杆枢接处的距离大于第一枢接点M至第二折杆与中杆枢接处的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叠帐的冲顶内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柱、可折叠侧杆组件、可折叠顶杆组件及中杆;可折叠侧杆组件枢接在相邻两根立柱之间;可折叠顶杆组件至少由四组顶杆单元组成,每一组顶杆单元至少由第一折杆及第二折杆交叉枢接而成;第一折杆一端与可折叠侧杆组件枢接,另一端通过上四路接头与中杆枢接;第二折杆一端与可折叠侧杆组件枢接,另一端通过下四路接头与中杆枢接;第一折杆及第二折杆靠近中杆处交叉枢接形成第一枢接点M,且第一枢接点M至第一折杆与中杆枢接处的距离大于第一枢接点M至第二折杆与中杆枢接处的距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帐的冲顶内芯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折杆由第一上杆及第一下杆枢接而成,而第二折杆由第二上杆及第二下杆枢接而成;第一上杆与第二上杆中间枢接形成第一枢接点M,第一下杆与第二下杆中间枢接形成第二枢接点N ;第一枢接点M至第一折杆枢接处的距离与第二枢接点N至第一折杆与可折叠侧杆组件枢接处的距离之差为10至15mm ;第二枢接点N至第二折杆枢接处的距离与第一枢接点M至第二折杆与中杆枢接处的距离之差为10至15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荣岩,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宏朋工贸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