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净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678400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15 04: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地表水净化装置,包括反应区、沉淀过滤区和清水区,一外壳内依次连接有反应区、沉淀过滤区和清水区,反应区和沉淀过滤区通过隔板分开,沉淀过滤区和清水区通过出水堰隔开,且出水堰高于沉淀过滤区中的滤片;反应区一侧设有进水口,清水区一侧设有出水口,沉淀过滤区内设有若干片互相平行的滤片,滤片嵌于插槽中,并垂直于沉淀过滤区的底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省面积,结构紧凑,各工艺单体之间无管道连接;占地面积小,池深浅,造价低;制水时间短,药耗省,管理简便;出水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表水净化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水处理
,特别涉及一种地表水净化装置。
技术介绍
当前农村用水问题相当严峻,据水利部统计,目前70%以上的农村河流水质不符合饮用水标准,为就近有水资源可利用的地区提供可靠安全的饮用水。现有的沉淀技术中,以斜板/管沉淀的效率最高;但斜板/管沉淀最大的瓶颈是当斜板倾斜度达到一定以后就很难再突破了。千百年来,净水技术的过滤工艺主要受到二大瓶颈的束缚:A)滤材依然是石英砂、无烟煤等分散颗粒材料占主导地位,从而使得滤池笨重且体积大;B)反冲洗系统庞大,需要一套繁复的冲洗设备,包括储水箱、水泵、冲洗管系、阀门、排水渠道等。使用石英砂、无烟煤等分散颗粒滤料的常规滤池,其缺点主要为滤层及支撑层的深度大,一般在IlOcm以上,;耗材多,每平方米滤池约需滤料I吨以上;有效粒径的滤材筛选麻烦,需在大量基材中筛出;失效后翻动、清洗困难及运输笨重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过滤系统简单,过滤性能高效的地表水净化装置。为了解决以上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地表水净化装置,包括反应区、沉淀过滤区和清水区,一外壳内依次连接有反应区、沉淀过滤区和清水区,反应区和沉淀过滤区通过隔板分开,沉淀过滤区和清水区通过出水堰隔开,且出水堰高于沉淀过滤区中的滤片;反应区一侧设有进水口,清水区一侧设有出水口,沉淀过滤区内设有若干片互相平行的滤片,滤片嵌于插槽中,并垂直于沉淀过滤区的底部。所述滤片的两侧表面上紧附有吸泥毛细管,多根吸泥毛细管与一吸泥总管连接,吸泥总管与液下吸泥泵连接,液下吸泥泵固定于行车的底部,随行车在沉淀过滤区做轴向线性移动。所述行车安装于沉淀过滤区顶部的轨道上。所述沉淀过滤区的底部W型。所述滤片为毯状纤维滤布滤片。所述反应区装有搅拌浆叶,反应区侧面上部装有反冲洗污水槽。所述进水口通过管道和阀门连接于反应区底部的一侧。所述出水口位于清水区的中部。本技术的优越功效在于:I)反应区与沉淀过滤区仅通过隔板分开,省去了传统的沉淀工艺,减少了占地面积;2)结构紧凑,各工艺单体之间无管道连接;3)占地面积小,池深浅,造价低;制水时间短,药耗省,管理简便;4 )出水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5)不再采用常规的石英砂、无烟煤等分散颗粒滤料,采用滤片与插槽的嵌入式结构,维修或更换滤片均极为便利; 6)省去了占较大池容积的进水分配区;省去了沉淀池;采用了多次过滤来实现泥水分离;这样虽然增加了过滤的负荷,但是由于采用毯状纤维滤布滤片,这种滤材可根据具体条件,随滤框形状变化而变化,而且其滤层厚度仅为2.0cm左右;同时该滤料质轻,每平方米重仅2-3kg ;强度大,无毒耐腐蚀,又价格低廉;并且滤料的纤维密度和厚度均可根据水质要求的不同而选取;可以实现多次过滤多次分离来实现沉淀过滤一体;7)改变了自上而下的水流过滤方向,大大拓展了过滤面积。常规的过滤池的过滤面积由过滤池的表面积决定,即其表面积多大,过滤面积也就多大;而本技术利用常规过过滤池的滤层、支承层及集水系统所占的空间,垂直安插多块片状滤片,从而使其过滤面积至少扩大8倍以上;8)本技术设置在行车上的吸泥泵来完成反冲洗,从而省去了常规过滤池为反冲洗而设置的各种设施,如冲洗储水塔、冲洗泵、冲洗管系等。其主要是通过呈细长窄缝的吸泥毛细管紧贴毯状滤片表面,利用吸泥泵的吸力,水流由内向外通过滤片,使污泥随之脱离毯状滤片,而被吸泥泵吸出;并通过行车的来回移动,将全部毯状滤片表面的污泥抽吸干净;9)本技术的反冲洗过程仅为匀速的线状扫洗,所以反冲洗耗水量很少,且吸洗均匀;同时在反冲洗时,无需停止进水,也无需另备冲洗水源,因此出水也不用完全停止。【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中标号说明I一进水口 ;2—反冲洗污水槽;3一搅拌衆叶;4一隔板;5—吸泥毛细管;6—行车;7—滤片;8—出水堰;9一出水口 ;10—外壳;11—轨道;12—插槽;13—放空阀门。【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附图所示,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地表水净化装置,包括反应区、沉淀过滤区和清水区,一外壳10内依次连接有反应区、沉淀过滤区和清水区,反应区和沉淀过滤区通过隔板4分开,沉淀过滤区和清水区通过出水堰8隔开,且出水堰8高于沉淀过滤区中的滤片7 ;反应区一侧设有进水口 1,清水区一侧设有出水口 9,沉淀过滤区内设有若干片互相平行的滤片7,滤片7嵌于插槽12中,并垂直于沉淀过滤区的底部。所述滤片7的两侧表面上紧附有吸泥毛细管5,多根吸泥毛细管5与一吸泥总管连接,吸泥总管与液下吸泥泵连接,液下吸泥泵固定于行车6的底部,随行车6在沉淀过滤区做轴向线性移动。所述行车6安装于沉淀过滤区顶部的轨道11上。所述沉淀过滤区的底部W型。所述滤片7为毯状纤维滤布滤片。所述反应区装有搅拌浆叶3,反应区侧面上部装有反冲洗污水槽2。所述进水口 I通过管道和阀门连接于反应区底部的一侧。所述出水口位于清水区的中部。本技术的工艺流程如下:加药后的原水从进水管I进入反应区,在网格变孔搅拌桨叶3的作用下,水流自上而下得到充分反应,絮体在不断的碰撞过程中得以絮凝成团。当水流进入沉淀过滤区后,在第一片滤片7的阻挡作用下实现泥、水初次分离,污泥被阻挡在一侧,水通过滤片7过滤后进入两个滤片7之间,同样的再经过第二片滤片7、第三片滤片7和第四片滤片7。第一、第二滤片7承担的负荷较大,第三、第四滤片7起保障过滤作用,以保障出水水质。经过四次过滤后的清水翻过出水堰8进入清水区,最后通过出水口 9流出。由于出水堰8的阻挡,沉淀过滤区水位逐渐升高,直至完全浸没滤片7,这时沉淀水通过滤片7 二侧的毯状编织物由外向内进行过滤,未被沉淀去除的小絮粒被拦截、吸附在毯状滤料层内。随着过滤时间的推延,滤料截污量增加,过滤阻力加大,第一、第二、第三片滤片纳污能力将逐渐减弱,使得沉淀过滤区内水位逐渐上升,当到达某一设定高度时,说明滤料需要清洗。此时吸泥泵启动,同时吸泥行车6开始行走,带动紧贴在滤片7的吸泥毛细管5缓慢移动,反洗净水由内向外通过滤片7,与吸附其上的污泥一起被吸泥泵所带走。当吸泥行车6带动吸泥总管沿着滤片7的长度移动一个单程或一个来回后,就完成了全部滤层的线状扫洗任务。吸泥泵和行车6随即停运。吸出的泥水通过吸泥总管由反冲洗污水槽2排出。在整个运行过程中,反冲洗水来自于经过滤的净水,无须补充其他的水源;同时,原水进水和净水出水也无须中断,只是净水出水量有所减少而已。当底部污泥累积很多,只需打开放空阀门13即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地表水净化装置,包括反应区、沉淀过滤区和清水区,其特征在于:一外壳内依次连接有反应区、沉淀过滤区和清水区,反应区和沉淀过滤区通过隔板分开,沉淀过滤区和清水区通过出水堰隔开,且出水堰高于沉淀过滤区中的滤片;反应区一侧设有进水口,清水区一侧设有出水口,沉淀过滤区内设有若干片互相平行的滤片,滤片嵌于插槽中,并垂直于沉淀过滤区的底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表水净化装置,包括反应区、沉淀过滤区和清水区,其特征在于:一外壳内依次连接有反应区、沉淀过滤区和清水区,反应区和沉淀过滤区通过隔板分开,沉淀过滤区和清水区通过出水堰隔开,且出水堰高于沉淀过滤区中的滤片;反应区一侧设有进水口,清水区一侧设有出水口,沉淀过滤区内设有若干片互相平行的滤片,滤片嵌于插槽中,并垂直于沉淀过滤区的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片的两侧表面上紧附有吸泥毛细管,多根吸泥毛细管与一吸泥总管连接,吸泥总管与液下吸泥泵连接,液下吸泥泵固定于行车的底部,随行车在沉淀过滤区做轴向线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维王文举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安鼎济水处理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