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起重机用油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677012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15 02: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起重机用油泵装置,包括油泵,油泵的动力输入端通过第一接盘连接传动轴,传动轴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接盘连接取力器,油泵设置在油泵支架上,油泵支架通过辅助支架设置在车架上,油泵支架为一“L”形弯板,油泵支架的其中一个侧板上设置有轴孔,油泵的动力输出端穿过轴孔与第一接盘连接,油泵支架的另一侧板用于与辅助支架固定连接,油泵支架的两个所述侧板均与地面垂直;辅助支架包括固定设置在车架上的箱型结构,箱型结构顶部固定设置有连接板,连接板与油泵支架的侧板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缩短了油泵支架的悬臂长度,提高了油泵装置在交变载荷作用下的工作稳定性,消除了传动轴不平衡的安全隐患。(*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起重机用油泵装置
[0001 ] 本技术涉及工程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起重机用油泵装置。
技术介绍
油泵装置是指通过油泵从发动机或变速箱的取力器取动力,然后再通过油泵向汽车起重机的转向液压助力系统、独立液压散热系统等传输液压动力的装置。油泵从取力器取力的常见方式有三种:传动轴联接、联轴套联接、取力器直联。油泵装置的质量关系到汽车起重机的质量,一旦油泵装置的设置不合理,就会出现以下故障现象:泵轴头漏油、泵轴头断裂、传动轴自身脱开、传动轴及与泵花键轴连接的花键接盘从泵花键轴上脱离、接盘从取力器上脱落等。油泵装置中某一零部件出现故障后,还有可能带来相邻零部件比如变速箱的损坏,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维修费用和换件费用。如图1、图2所示,油泵装置I’设置在发动机3’的后方,且偏离车架2’的中轴线。油泵装置I’通过油泵支架与辅助支架固定连接,辅助支架焊接在车架2’上。由于受由发动机3’和变速箱组成的动力总成许用空间的限制,油泵装置I’与发动机3’上的取力器采用传动轴连接的方式。如图3A、图3B、图3C所示,油泵装置I’包括油泵11’,油泵11’的动力输入端通过第一接盘12’连接传动轴13’,传动轴13’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接盘14’连接取力器15’。取力器15’设置在发动机3’上,油泵11’固定设置在油泵支架16’上,油泵支架16’的一端固定连接油泵11’,另一端向斜下方倾斜,呈略弯折的长臂状,其底部固定在辅助支架17’上,辅助支架17’固定设置在车架2’上,油泵支架16’与辅助支架17’的连接固定点位于油泵11’的斜下方,油泵支架16’的悬臂过长过高,油泵装置I’在发动机3’传递来的交变载荷、油泵11’自身等冲击载荷的作用下,很容易失稳,同时会引起传动轴13’出现不平衡,产生离心力,螺栓连接紧固点出现松动的现象,带来泵轴头漏油、泵轴头短、传动轴自行脱开等故障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汽车起重机用油泵装置,其承载能力强、稳定性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起重机用油泵装置,包括油泵,所述油泵的动力输入端通过第一接盘连接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接盘连接取力器,所述油泵设置在油泵支架上,所述油泵支架通过辅助支架设置在车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泵支架为一“L”形弯板,所述油泵支架的其中一个侧板上设置有轴孔,所述油泵的动力输出端穿过所述轴孔与所述第一接盘连接,所述油泵支架的另一侧板用于与所述辅助支架固定连接,所述油泵支架的两个所述侧板均与地面垂直;所述辅助支架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车架上的箱型结构,所述箱型结构顶部固定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油泵支架的侧板固定连接。上述技术方案改进了现有技术中油泵装置的油泵支架和辅助支架的结构形状,在空间紧张的情况下,解决了油泵装置悬臂过长的问题,提高了油泵装置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进一步的,所述辅助支架的所述箱型结构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立板和第二立板,所述第一立板与所述第二立板之间固定设置第三立板和第四立板,形成箱型结构。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立板、第二立板、第三立板和第四立板组成的箱型结构具有较高的截面惯性矩和承载稳定能力,提高了取力器与油泵的同轴度,消除了传动轴不平衡的安全隐患。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立板和所述第二立板均包括一体设置的上板和下板,所述上板为上宽下窄的梯形结构,所述下板为方形板,其宽度少于所述上板的最小宽度;所述上板与所述下板之间设置有一 “U”形卡槽,所述辅助支架通过所述“U”形卡槽卡设在所述车架上,且与所述车架焊接。上述技术方案改进了辅助支架与车架的连接方式,可以平缓从油泵装置传递到车架上的载荷,提高辅助支架的承载稳定能力;并且第一立板和第二立板从与车架的焊接处,到与连接支架的连接处延伸,且宽度逐渐变宽,因此,可以保证第一立板、第二立板、第三立板和第四立板组成的箱型结构的顶部与连接支架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与连接支架的连接更为牢固,同时在空间紧张的情况下,也使连接支架尽可能接近油泵支架,缩短了油泵支架的悬臂长度,提高了汽车起重机用油泵装置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立板的所述上板和所述第二立板的所述上板上均设置有一圆形通孔。进一步的,所述辅助支架的所述连接板为“L”形弯板,所述连接板的其中一个侧板固定设置在所述箱型结构的顶部,所述连接板的另一侧板与所述油泵支架的侧板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的弯折处的中间位置设置有一筋板。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辅助支架的强度和稳定性。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的弯折处的一侧设置有另一筋板。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辅助支架的强度和稳定性。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的侧板与所述油泵支架的侧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油泵支架的弯折处设置有筋板。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油泵支架的强度和稳定性。进一步的,所述油泵支架的弯折处、所述连接板的弯折处均采用圆弧过渡连接。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从强度、刚度、稳定性上,改进了现有技术中油泵装置的油泵支架和辅助支架的结构形状,改进了辅助支架与车架的连接方式,缩短了油泵支架的悬臂长度,提高了油泵装置在交变载荷作用下的工作稳定性,消除了传动轴不平衡的安全隐患,提高了取力器与油泵的同轴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取力位置过高、油泵装置悬臂过长的问题。【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现有技术中油泵装置在汽车起重机车架上的一种布置形式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油泵装置在汽车起重机车架上布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A为图2中所示的油泵装置的主视示意图;图3B为图2中所示的油泵装置的左视示意图;图3C为图2中所示的油泵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汽车起重机用油泵装置在车架上的布置形式的一实施例示意图;图5A为图4中所示的汽车起重机用油泵装置的主视示意图;图5B为图4中所示的汽车起重机用油泵装置的左视示意图;图5C为图4中所示的汽车起重机用油泵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油泵支架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提供的辅助支架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8A为图7中所示的辅助支架焊接在车架上的其中一个角度示意图;图8B为图7中所示的辅助支架焊接在车架上的另一个角度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的汽车起重机用油泵装置I设置在车架2上,且通过设置在车架2上的发动机3提供动力。如图5A、5B、5C所示,本技术提供的汽车起重机用油泵装置I包括油泵11,油泵11的动力输入端通过第一接盘12连接传动轴13,传动轴13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接盘14连接取力器15。其中,取力器15设置在发动机3上,油泵11固定设置在油泵支架16上,油泵支架16通过辅助支架17固定设置在车架2上。上述实施例中,油泵支架16与辅助支架17之间、油泵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起重机用油泵装置,包括油泵,所述油泵的动力输入端通过第一接盘连接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接盘连接取力器,所述油泵设置在油泵支架上,所述油泵支架通过辅助支架设置在车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泵支架为一“L”形弯板,所述油泵支架的其中一个侧板上设置有轴孔,所述油泵的动力输出端穿过所述轴孔与所述第一接盘连接,所述油泵支架的另一侧板用于与所述辅助支架固定连接,所述油泵支架的两个所述侧板均与地面垂直;所述辅助支架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车架上的箱型结构,所述箱型结构顶部固定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油泵支架的侧板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起重机用油泵装置,包括油泵,所述油泵的动力输入端通过第一接盘连接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接盘连接取力器,所述油泵设置在油泵支架上,所述油泵支架通过辅助支架设置在车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泵支架为一 “L”形弯板,所述油泵支架的其中一个侧板上设置有轴孔,所述油泵的动力输出端穿过所述轴孔与所述第一接盘连接,所述油泵支架的另一侧板用于与所述辅助支架固定连接,所述油泵支架的两个所述侧板均与地面垂直;所述辅助支架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车架上的箱型结构,所述箱型结构顶部固定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油泵支架的侧板固定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起重机用油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支架的所述箱型结构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立板和第二立板,所述第一立板与所述第二立板之间固定设置第三立板和第四立板,形成箱型结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起重机用油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板和所述第二立板均包括一体设置的上板和下板,所述上板为上宽下窄的梯形结构,所述下板为方形板;所述上板与所述下板之间设置有一“U”...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丽李忠杰王志芳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