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管结构,其包括管体(20)与复数个凸起结构(22)。管体具有互相对立的外表面(23)与内表面(24),内表面形成管内空间(25),凸起结构环绕布设于内表面上,凸起结构沿管体的轴向延伸且彼此毗邻,凸起结构具有第一导光面与第二导光面,第一导光面与第二导光面可让通过其的光线产生折射与反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使光线扩散,提高了光照的均匀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使用该灯管结构的照明装置。(*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灯管结构与使用该灯管结构的照明装置
本技术关于一种灯管结构与使用该灯管结构的照明装置,且特别是关于一种适用于光源采用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的灯管结构与使用该灯管结构的照明装置。
技术介绍
现阶段的照明市场上,符合T8规格的照明装置愈来愈普遍,且照明装置的光源采用发光二极管的产品,因较为省电的缘故,已逐渐成为主流。目前光源采用发光二极管且符合T8规格的照明装置,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型态。第一种型态是照明装置的管体部份采用铝挤管和扩散罩的组合,铝挤管形成半圆柱体,设置有发光二极管的基板则安装于铝挤管上,而扩散罩与铝挤管结合形成管体,所述基板及发光二极管罩合于扩散罩之中。第二种型态是照明装置的管体部份采用全塑管且其为一体成形的圆管,设置有发光二极管的基板则插设于全塑管的管内空间中。无论上述哪一种型态的照明装置,当其使用于空间中照明时,皆容易产生光照不够均匀的现象,这是因为发光二极管本身具有点光源之特性,因此和传统光源例如冷阴极荧光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相比,发光二极管所产生的光照较为集中,相对的,其在愈大空间中的光照效果则会显得愈不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灯管结构与使用该灯管结构的照明装置,以期能使光线更进一步扩散,从而提高光照的均匀性。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灯管结构,其包括管体与复数个凸起结构。管体具有互相对立的外表面与内表面,内表面形成管内空间,这些凸起结构环绕布设于该内表面上。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复数个凸起结构沿管体的轴向延伸且彼此毗邻。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凸起结构具有第一导光面与第二导光面,第一导光面与第二导光面的一侧分别连接内表面,且第一导光面背离内表面的一侧邻接第二导光面背离内表面的一侧。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光面与第二导光面的夹角的角度范围在45至120度之间。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灯管结构还包括复数个凹陷结构,这些凹陷结构环绕布设于内表面上,其中,这些凸起结构与这些凹陷结构彼此交错排列。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凸起结构沿管体的径向具有一厚度,其厚度的范围在0.01至2毫米之间;凸起结构还具有一宽度,所述宽度的范围在0.1至10毫米之间。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管体为全塑管且具有圆形截面,管体的轴向长度在0.1米至5米之间。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灯管结构还包括固持部,固持部设置于管体的内表面上,其中,内表面包括出光面与非出光面,固持部位于出光面与非出光面之间,这些凸起结构位于出光面与非出光面上;或是,这些凸起结构仅位于出光面上。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固持部具有第一夹持臂与第二夹持臂,第一夹持臂与第二夹持臂之间形成卡槽。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出一种照明装置,其包括如前述的灯管结构、基板、发光单元与头端。基板上设置有发光单元,且基板固持于所述管内空间之中,头端卡合于管体于轴向上的两端且通过基板电性连接发光单元。本技术所提出的一种灯管结构与使用该灯管结构的照明装置,由于管体的内表面上布设凸起结构的设计,可使发光二极管所产生的光线在通过凸起结构时能进一步扩散,从而提高了整体光照的均匀性。为让本技术之目的、特征和优点能使该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更易理解,下文举具体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爆炸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截面示意图。图3为图2的B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1为本技术另一种凸起结构实施例的示意图。图3-2为本技术再一种凸起结构实施例的示意图。图3-3为本技术的凸起结构加上凹陷结构的实施例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截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截面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灯管结构的截面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第五较佳实施例的灯管结构的截面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第六较佳实施例的灯管结构的截面示意图。符号说明10、50、70 照明装置11灯管结构12、52、72 基板13 头端14、54发光单元20、60、80 管体21、61、81 固持部22、221、222、62、82、821 凸起结构23外表面24、64 内表面25,65管内空间26、66、86 出光面27、67、87 非出光面31第一夹持臂32第二夹持臂33 卡槽34金属端子41第一导光面42第二导光面68电子组件822凹陷结构91 凸块Θ 夹角T 厚度W 宽度。【具体实施方式】请同时参照图1和图2,图1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爆炸示意图,图2是在第I图组合完成之后,位于图1的A-A区域的截面示意图。照明装置10包括灯管结构11、基板12与头端13。基板12上设置有发光单元14,在本实施例中,发光单元14为发光二极管(LED),且照明装置10符合T8规格,但不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照明装置亦可符合T9或TlO等多种规格。灯管结构11包括管体20、固持部21与复数个凸起结构22,管体20具有互相对立的外表面23与内表面24,内表面24形成管内空间25,固持部21设置于管体20的内表面24上,凸起结构22环绕布设于内表面24上,且凸起结构22未与固持部21重迭。较佳的,管体20为全塑管,且管体20具有正圆形的截面,并且管体20、固持部21与凸起结构22为一体成形且皆可透光。更进一步地,管体20的内表面24可定义为两部份,一部分为出光面26,而另一部份为非出光面27,出光面26表示发光单元14所产生的光线会由此部份通过并射出管体20,非出光面27表示光线不会由此部份通过。其中,固持部21位于出光面26与非出光面27之间,具体来说,固持部21具有第一夹持臂31与第二夹持臂32,第一夹持臂31与第二夹持臂32之间形成卡槽33,并且,第一夹持臂31与第二夹持臂32为两组,且其对立设置于管体20的内表面24上。组合时,先将基板12的两侧对齐管体20于轴向两端的开口的卡槽33,接着将基板12顺着卡槽33滑入管内空间25,直到基板12完全置入于管内空间25中,此时基板12的两侧位于卡槽33中且被第一夹持臂31与第二夹持臂32夹持,接着,将头端13卡合于管体20于轴向上的两端,藉此,基板12会被固持于管内空间25中。其中,头端13具有金属端子34,金属端子34的一侧会接触基板12上的线路,并通过所述线路电性连接发光单元14,金属端子34的另一侧则可用于安装至符合规格的灯座(未绘示),所述灯座一般设置于墙壁或天花板等处,并电性连接至市电网络。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固持部21设置在管体20的偏下方处,因发光单元14位于基板12的上方之故,因此,位于固持部21上方的内表面24即为出光面26,位于固持部21下方的内表面24即为非出光面27,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凸起结构22同时位于出光面26与非出光面27上。除此之外,凸起结构22沿管体20的轴向延伸且彼此紧密毗邻,因此形成如同锯齿状的结构。请再同时参照图3,图3为图2的B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其清楚显示了凸起结构22的几何形状。凸起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灯管结构,包括:一管体,该管体具有互相对立的一外表面与一内表面,该内表面形成一管内空间;以及复数个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环绕布设于该内表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1.灯管结构,包括: 一管体,该管体具有互相对立的一外表面与一内表面,该内表面形成一管内空间;以及 复数个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环绕布设于该内表面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管结构,其中,所述凸起结构沿该管体的轴向延伸且彼此毗邻。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管结构,其中,所述凸起结构具有一第一导光面与一第二导光面,该第一导光面与该第二导光面的一侧分别连接该内表面,且该第一导光面背离该内表面的一侧邻接该第二导光面背离该内表面的一侧。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灯管结构,其中,该第一导光面与该第二导光面的夹角的角度范围在45至120度之间。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管结构,其中还包括复数个凹陷结构,所述凹陷结构环绕布设于该内表面上,且所述凸起结构与所述凹陷结构彼此交错排列。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管结构,其中,所述凸起结构沿该管体的径向具有一厚度,该厚度的范围在0.01毫米至2毫米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钟圳,
申请(专利权)人:林钟圳,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