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机润滑油吸油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650726 阅读:2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08 03: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柴油机润滑油吸油管。该柴油机润滑油吸油管包括:直管体,其上端与柴油机的机油泵进油管路相连;弯管体,其为钝角弯折,下弯段末端侧壁上布设有配重块;回转套件,其包括:固定在直管体上的螺套,固定在弯管体上的卡套,以及套接螺套和卡套的滑套;螺套外侧具有外螺纹,下端口与直管体的下端口平齐套接其上;卡套与弯管体上弯段的上端口平齐套接其上;滑套为管状,下端具有内收口,使其套接在弯管体上弯段外,并卡接在卡套上;滑套的上半段内孔具有与螺套外螺纹适配的内螺纹。该柴油机润滑油吸油管提高柴油机零部件运动副的润滑和冷却的可靠性。(*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柴油机润滑油吸油管
本技术涉及柴油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柴油机润滑油吸油管。
技术介绍
柴油机工作时,需要依靠钢质润滑油吸油管将油底壳内的润滑油吸出至机油泵,通过机油泵加压后输送至柴油机各个需要润滑的零部件对零部件进行润滑和冷却。目前,国内柴油机油底壳内部的钢质吸油管多为固定结构,当柴油机工作角度发生较大变化时,润滑油将流向位置较低处,如果润滑油受柴油机工况和使用场合影响发生剧烈涌动时,钢质吸油管有可能无法吸到润滑油,导致发动机润滑油的压力出现不够的情况,从而影响柴油机零部件运动副的润滑和冷却,进而影响柴油机零部件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缺陷,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合理,能够随柴油机工作角度变化自行旋转、以吸出油底壳中位置较低处的润滑油、维持发动机润滑油的压力稳定、提高润滑可靠性的柴油机润滑油吸油管。为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柴油机润滑油吸油管,包括:直管体,其上端与柴油机的机油泵进油管路相连;弯管体,其为钝角弯折,下弯段末端侧壁上布设有配重块;回转套件,其包括:固定在直管体上的螺套,固定在弯管体上的卡套,以及套接螺套和卡套的滑套;螺套外侧具有外螺纹,下端口与直管体的下端口平齐套接其上;卡套与弯管体上弯段的上端口平齐套接其上;滑套为管状,下端具有内收口,使其套接在弯管体上弯段外,并卡接在卡套上;滑套的上半段内孔具有与螺套外螺纹适配的内螺纹。上述技术方案中,卡套的侧壁周向平行布设有O形橡胶密封圈。上述技术方案中,回转套件还包括:固定套接在直管体上、并位于螺套上部的限位环,滑套下端卡接在卡套上,上端与螺套螺接时,限位环顶端抵接在所述限位环下表面。上述技术方案中,配重块为铁块,其为与弯管体下弯段侧壁适配的圆弧形。上述技术方案中,弯管体的下端带有吸油过滤网。上述技术方案中,卡套为铜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柴油机润滑油吸油管结构简单合理,通过带有过滤网一端的钢质吸油管随柴油机工作角度变化在配重块的回复力矩和重力双重作用下将以钢质滑套为转轴快速旋转回摆至最低位置,来吸出油底壳中位置较低处的润滑油,以维持发动机润滑油的压力稳定,提高柴油机零部件运动副的润滑和冷却的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柴油机润滑油吸油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柴油机润滑油吸油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柴油机润滑油吸油管的回转套件剖视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直管体,11-出油口,12-限位环,13-螺套,2-弯管体,21-配重块,22-过滤网,23-卡套,24-滑套,25-0形橡胶密封圈。【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需要理解的是,本技术的以下实施方式中所提及的“上”、“下”、“左”、“右”、“正面”和“反面”均以各图所示的方向为基准,这些用来限制方向的词语仅仅是为了便于说明,并不代表对本技术具体技术方案的限制。本技术的柴油机润滑油吸油管结构简单合理,通过带有过滤网一端的钢质吸油管随柴油机工作角度变化在配重块的回复力矩和重力双重作用下将以钢质滑套为转轴快速旋转回摆至最低位置,来吸出油底壳中位置较低处的润滑油,以维持发动机润滑油的压力稳定,提高柴油机零部件运动副的润滑和冷却的可靠性。以下详细的描述通过举例但非限制的方式说明了本公开,应该明白的是本公开的各种方面可被单独的实现或者与其他方面结合的实现。本说明书清楚的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制造并使用我们相信为新的且非显而易见的改进,描述了若干实施例、变通方法、变型、备选方案以及系统应用,包括当前被认为是执行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技术原理的最好模式。当描述元件或特征和/或实施例时,冠以“一” “一个” “该”和“所述”旨在表示具有元件或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术语“包括” “包含”和“具有”旨在为包括性的,并表示在那些具体描述的元件或特征以外还具有额外的元件或特征。如图1和图2所示,该柴油机润滑油吸油管出油端与柴油机的机油泵进油管路相连,将油底壳内的润滑油吸出至机油泵,通过机油泵加压后输送至柴油机各个需要润滑的零部件对零部件进行润滑和冷却,其具体结构包括:上部直管体I和与其相连的下部弯管体2,以及转接直管体I与弯管体2的回转套件和布设在弯管体2下端的配重块21。其中,上部直管体I竖直设置,上端与柴油机的机油泵进油管路相连,下端通过回转套件与弯管体2的上端可转动的转接,弯管体2的弯角为钝角,其下弯段端口下垂,配重块21布设在下弯段侧壁,使得弯管体2随柴油机工作角度变化在配重块的回复力矩和其自身重力双重作用下快速旋转回摆至最低位置,吸出油底壳中位置较低处的润滑油,以维持发动机润滑油的压力稳定,提高柴油机零部件运动副的润滑和冷却的可靠性。其中,直管体I竖直设置,上端具有出油口 11,与柴油机的机油泵进油管路相连。弯管体2为钝角弯折,其上段竖直设置,上端口与直管体I下端口接通;弯管体2的下端带有吸油过滤网22,靠近过滤网22的弯管体2侧壁上布设有配重块21。过滤网22用于过滤吸入的润滑油。配重块21优选为铁块,其为与弯管体2下弯段侧壁适配的圆弧形,以求其更稳固的与弯管体2下弯段侧壁固定连接。如图3所示,回转套件用于转接直管体I和弯管体2,其具体结构包括:固定在直管体I上的限位环12、螺套13,固定在弯管体2上的卡套23,以及套接螺套13和卡套23的滑套24。螺套13外侧具有外螺纹,下端口与直管体I的下端口平齐套接固定其上,可以采用焊接的固定方式。卡套23优选为铜质,其与弯管体2上弯段的上端口平齐套接固定其上,可以采用焊接的固定方式;卡套23的侧壁周向平行布设有两个O形橡胶密封圈25。滑套24优选为钢质,其为管状,下端具有与弯管体2上弯段外径及卡套23适配的内收口,使其套接在弯管体2上弯段外,并卡接在卡套23上,即其内收口口径大于弯管体2上弯段外径并小于卡套23的外径;滑套24的上半段内孔具有与螺套13外螺纹适配的内螺纹。限位环12固定套接在直管体I上、螺套13上部,滑套24下端卡接在卡套23上,上端与螺套13螺接时,其顶端抵接限位环12下表面进行限位密封。这样,当柴油机在较大的俯仰角度工作时,弯管体2与其末端的卡套23所构成的整体结构可以绕钢质滑套24旋转,配重块21所产生的回复力矩和重力双重作用下将以钢质滑套为转轴快速旋转回摆至最低位置,并指向位置同样处于较低一侧的润滑油,使得机油泵的钢质吸油管仍然可以从油底壳中将位置较低的润滑油吸出,为柴油机零部件提供及时可靠的润滑。配重块21所产生的回复力矩还可以避免卡套23与钢质滑套24之间形成自锁而难以自由旋转。综上,该柴油机润滑油吸油管结构简单合理,通过带有过滤网一端的钢质吸油管随柴油机工作角度变化在配重块的回复力矩和重力双重作用下将以钢质滑套为转轴快速旋转回摆至最低位置,来吸出油底壳中位置较低处的润滑油,以维持发动机润滑油的压力稳定,提高柴油机零部件运动副的润滑和冷却的可靠性。以上公开的仅为本技术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柴油机润滑油吸油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直管体,其上端与柴油机的机油泵进油管路相连;弯管体,其为钝角弯折,下弯段末端侧壁上布设有配重块;回转套件,其包括:固定在直管体上的螺套,固定在弯管体上的卡套,以及套接螺套和卡套的滑套;螺套外侧具有外螺纹,下端口与直管体的下端口平齐套接其上;卡套与弯管体上弯段的上端口平齐套接其上;滑套为管状,下端具有内收口,使其套接在弯管体上弯段外,并卡接在卡套上;滑套的上半段内孔具有与螺套外螺纹适配的内螺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柴油机润滑油吸油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直管体,其上端与柴油机的机油泵进油管路相连; 弯管体,其为钝角弯折,下弯段末端侧壁上布设有配重块; 回转套件,其包括:固定在直管体上的螺套,固定在弯管体上的卡套,以及套接螺套和卡套的滑套;螺套外侧具有外螺纹,下端口与直管体的下端口平齐套接其上;卡套与弯管体上弯段的上端口平齐套接其上;滑套为管状,下端具有内收口,使其套接在弯管体上弯段夕卜,并卡接在卡套上;滑套的上半段内孔具有与螺套外螺纹适配的内螺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柴油机润滑油吸油管,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伟胡俊芳李宇果蓝冬梅黄第云王利乐黄永仲刘益军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