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括:发光层;第一电极层,设置在发光层沿厚度方向的第一表面上;第二电极层,设置在发光层沿厚度方向的第二表面上;以及导电层。发光层配置为当在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之间施加预定电压时发光。第二电极层包括覆盖第二表面的电极部和在电极部中形成以暴露第二表面的开口部。导电层配置为允许光通过,并且按照与电极部和发光层电连接的方式形成于第二表面的通过开口部暴露的暴露区域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括:发光层;第一电极层,设置在发光层沿厚度方向的第一表面上;第二电极层,设置在发光层沿厚度方向的第二表面上;以及导电层。发光层配置为当在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之间施加预定电压时发光。第二电极层包括覆盖第二表面的电极部和在电极部中形成以暴露第二表面的开口部。导电层配置为允许光通过,并且按照与电极部和发光层电连接的方式形成于第二表面的通过开口部暴露的暴露区域上。【专利说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技术介绍
过去已经提出了具有图9所示结构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文件1)。在这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中,将一个电极(阴极)101放置于基板104的表面上,并且将发光层103放置于电极101的表面上,而将电子注入/传输层105插入到其间,并且将另一个电极(阳极)102放置于发光层103上,而将空穴注入/传输层106插入到其间。另外,这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括在基板104表面上的封装部件107。因此在这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中,通过形成为光透射电极的电极102和由透明材料制成的封装部件107将发光层103中产生的光发射到外面。例如,具有光反射率的电极101由例如Al、Zr、T1、Y、Sc、Ag或In制成。例如,用作光透射电极的电极102由铟锡氧化物(ITO)或铟锌氧化物(IZO)制成。为了使能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发射具有高亮度的光,需要供应大电流。然而在普通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中,由ITO膜构成的阳极具有比由金属膜、合金膜、金属化合物膜等构成的阴极大的薄膜电阻。因此,阳极倾向于具有较大的电势梯度,因此平面内的亮度不均匀性可能增加。另外,在过去,已经提出了能够解决当包括采用由利用溅射准备的ITO膜构成的电极在内的结构时发生的问题的有机电致发光灯。这种有机电致发光灯设计为无需使用由ITO构成的电极(参见文件2)。文件2公开了一种如图10所示的电致发光灯210。电致发光灯210包括第一导电层220、电致发光材料230、第二导电层240和基板245。将第一导电层220形成为配置有矩形形状开口 250的矩形网格电极。在这一方面,文件2描述了第一导电层220和第二导电层240优选地由诸如银墨水和碳墨水之类的导电墨水制成。另外,文件2描述了第一导电层220、电致发光材料230和第二导电层240用丝网印刷、平版印刷等形成。注意,文件2描述了如果要求均匀亮度的电致发光灯210,开口 250的密度必须在所述灯的表面上近似恒定。在如图10所示设计的电致发光灯210中,第一导电层220包括开口 250。因此,从第一导电层220到电致发光材料230的载流子注入性质劣化,因此外量子效率变低。
技术实现思路
考虑到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能够减小亮度不均匀性并且改进注入载流子的性质。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有机电致发光兀件包括:发光层;第一电极层,设置在发光层沿厚度方向的第一表面上;第二电极层,设置在发光层沿厚度方向的第二表面上;以及导电层。发光层配置为当在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之间施加预定电压时发光。第二电极层包括覆盖第二表面的电极部和在电极部中形成以暴露第二表面的开口部。导电层配置为允许光通过,并且按照与电极部和发光层电连接的方式形成于第二表面的通过开口部暴露的暴露区域上。关于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除了第一方面之外,导电层形成为覆盖第二电极层。关于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除了第一或第二方面之外,导电层具有覆盖暴露区域、并且厚度小于第二电极层的厚度的部分。关于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除了第一至第三方面的任一项之夕卜,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还包括在导电层和电极部的组与发光层之间插入的导电聚合物层。关于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五方面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除了第一至第四方面的任一项之夕卜,有机电致发光元件还包括空穴注入层。第一电极层用作阴极。第二电极层用作阳极。空穴注入层被插入到导电层和电极部的组与发光层之间。关于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六方面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除了第一至第四方面的任一项之夕卜,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还包括电子阻挡层。第一电极层用作阴极。第二电极层用作阳极。导电层设计为用作空穴注入层。将电子阻挡层被插入到导电层和电极部的组与发光层之间。关于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七方面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除了第四方面之外,第一电极层用作阴极。第二电极层用作阳极。导电层和导电聚合物层的每一个设计为用作空穴注入层。关于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八方面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除了第一至第七方面的任一项之夕卜,第二电极层由金属粉末和有机粘合剂的混合物制成。关于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九方面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除了第一至第八方面的任一项之夕卜,所述导电层是透明导电膜或金属薄膜。透明导电膜由包含导电纳米结构的透明介质制成。金属薄膜的厚度允许光通过。关于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十方面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除了第一至第九方面的任一项之夕卜,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每一种材料的电阻率低于透明导电氧化物的电阻率。【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说明了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示意性截面图;图2是说明了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第二电极的示意性平面图;图3是说明了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截面图;图4是说明了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第二电极的另一配置示例的示意性平面图;图5是说明了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第二电极的另一配置示例的示意性平面图;图6是说明了第二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截面图;图7是说明了第三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截面图;图8是说明了第四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截面图;图9是说明了现有技术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示意性截面图;以及图10是说明了现有技术的电致发光灯的顶部透视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例)参考图1至图3对于本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进行以下说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括基板10、设置在基板10的表面(图1中的上表面)上的第一电极20、设置在基板10的表面上面对第一电极20的第二电极40、以及设置在第一电极20和第二电极40之间的功能层30。功能层30包括发光层32。换句话说,有机电致发光兀件(有机发光二极管)包括发光层32、第一电极(第一电极层)20和第二电极(第二电极层)40。第一电极20沿厚度方向(图1中的上下方向)设置在发光层32的第一表面32a(图1中的下表面)上。第二电极40沿厚度方向设置在发光层32的第二表面32b (图1中的上表面)上。注意,不必要求第一电极20直接形成于发光层32的第一表面32a上。同样,不必要求第二电极40直接形成于发光层32的第二表面32b上。另外,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括:第一端接部(未示出),通过第一延伸引线(未示出)与第一电极20电连接;以及第二端接部47,通过第二延伸引线46与第二电极40电连接。第一延伸引线、第一端接部、第二延伸引线46和第二端接部47位于基板10的表面上。另外,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括在基板10的表面上形成的绝缘膜60。绝缘膜60将第二延伸引线46与功能层30、第一电极20和第一延伸引线电绝缘。绝缘膜60连续地形成以在基板10的表面、第一电极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括:发光层;第一电极层,设置在发光层沿厚度方向的第一表面上;第二电极层,设置在发光层沿厚度方向的第二表面上;以及导电层,其中:发光层配置为当在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之间施加预定电压时发光;第二电极层包括覆盖第二表面的电极部和在电极部中形成以暴露第二表面的开口部;以及导电层配置为允许光通过,并且按照与电极部和发光层电连接的方式形成于第二表面的通过开口部暴露的暴露区域上。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村将启,山名正人,矢口充雄,山木健之,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