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季免耕抛秧稻草还田的水稻高产高效生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632191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06 09: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如下步骤:a、冬季清沟排水:冬季开沟流走稻田渗漏水,使得早稻抛秧前保持田面不积水;b、早稻免耕种植及管理:早稻用塑料软盘育苗,将秧苗在3.5~4.5叶之间进行抛秧,早稻全程湿润灌溉;c、早稻稻草利用:在早稻收获时留高茬;d、晚稻免耕种植及管理:晚稻用塑料软盘育苗或无盘旱育秧苗,采用“浅灌-露田”灌溉模式;e、晚稻稻草利用:在晚稻收获时,晚稻稻草留高茬。本发明专利技术将解决南方稻区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水稻生产中的翻耕劳动强度大,养分转化慢,水稻易僵苗不发、迟熟低产等问题,是改良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中低产稻田的一项成熟生产技术,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土壤有机质、减少化肥施用量、增加水稻产量和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推广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包括如下步骤:a、冬季清沟排水:冬季开沟流走稻田渗漏水,使得早稻抛秧前保持田面不积水;b、早稻免耕种植及管理:早稻用塑料软盘育苗,将秧苗在3.5~4.5叶之间进行抛秧,早稻全程湿润灌溉;c、早稻稻草利用:在早稻收获时留高茬;d、晚稻免耕种植及管理:晚稻用塑料软盘育苗或无盘旱育秧苗,采用“浅灌-露田”灌溉模式;e、晚稻稻草利用:在晚稻收获时,晚稻稻草留高茬。本专利技术将解决南方稻区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水稻生产中的翻耕劳动强度大,养分转化慢,水稻易僵苗不发、迟熟低产等问题,是改良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中低产稻田的一项成熟生产技术,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土壤有机质、减少化肥施用量、增加水稻产量和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推广价值。【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
技术介绍
土壤潜育化是土壤处于地下水饱和或过饱和而形成长期浸润状态下,在Im内的土体中某些层段氧化还原电位(Eh)在200mv以下,并出现因Fe、Mn还原而生成的灰色斑纹层、腐泥层、青泥层、泥炭层的土壤形成过程。土壤次生潜育化是指因耕作或灌溉等人为原因,土壤(主要是水稻土)从非潜育型转变为高位潜育型的过程,常表现为50cm 土体内出现青泥层。我国南方有潜育化或次生潜育化稻田400多万公顷,约有一半为冷浸田,广泛分布于江、湖及平原地区,以及江南丘陵地区的山间构造盆地,是农业发展的障碍因子之一,也是中低产田土壤改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土壤对水稻生长不利的障碍因子主要包括:水多溃害;水、土温度低;土壤结构性差,质地粘重,通气性能差;还原性有害物质多;生物活性低;供肥缓慢,速效养分缺乏。在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水稻土按常规方法种植水稻,水稻生长前期会出现黑根、僵苗、迟发,后期贪青、病虫害多等情况,从而导致迟熟低产。同时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土壤还与甲烷气体排放关系密切,随着潜育化程度的加强,土壤Eh值降低,甲烷排放通量增大,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通常采用的改良和治理方法措施有:开沟排水,消除溃害,在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土壤周围开沟,排灌分离,防止串灌。明沟成本较低,但暗沟效果较好,沟距以6~8m(重粘土)和10~15m (轻粘土)为宜;多种经营,综合利用,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土壤可以与养殖系统结合,如稻田一鱼塘、稻田一鸭一鱼系统;或者开辟为浅水藕、荸荠等经济作物田。有条件的可实施水旱轮作;合理施肥,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土壤氮肥的效益大大降低,宜施磷、钾、硅肥以获增产;采用生态适应性`措施,探索培育耐潜育化水稻良种,开发耐溃植物品种。但是,在这些改良措施中存在着操作成本高、工程量大、增产效果有限等缺陷。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中低产田的稻谷产量,在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水稻田上亟需配套省工省成本的水稻高产高效生产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通过双季免耕、双季抛秧和稻草全量还田与相关施肥和田间管理措施相配合,解决南方稻区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水稻生产中的翻耕劳动强度大,养分转化慢,水稻易僵苗不发、迟熟低产等问题,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土壤有机质、减少化肥施用量、增加水稻产量和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等方面作用显著。是一种提高农民种植水稻经济效益的双季免耕抛秧稻草还田的水稻高产高效生产方法。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包括如下步骤:a、冬季清沟排水:冬季开沟流走稻田渗漏水,使得早稻抛秧前保持田面不积水;b、早稻免耕种植及管理:早稻用塑料软盘育苗,将秧苗在3.5~4.5叶之间进行抛秧,每亩抛2.6~3.3万株/亩,抛秧后3~5天内施基肥,抛秧后10~20天内施追肥,早稻全程湿润灌溉;C、早稻稻草利用:在早稻收获时,早稻稻草的稻茬留40~60cm在田中,早稻稻草全量还田,早稻收获后I~2天,田间除草;d、晚稻免耕种植及管理:晚稻用塑料软盘育苗或无盘旱育秧苗,软盘育苗在3.5~4.5叶之间进行抛秧,无盘旱育秧苗在4.0~5.0叶之间进行抛秧,每亩抛1.8~2.2万株/亩,抛秧前I~2天或抛秧后I~5天内施基肥,抛秧后7~15天内施追肥,晚稻前期浅水灌溉,分蘖末期晒田,5~10天后复水,后期湿润灌溉,乳熟期后排水晒田;e、晚稻稻草利用:在晚稻收获时,晚稻稻草的稻茬留40~60cm在田中,收割下来的晚稻稻草拨匀准备第二年早稻还田。所述步骤b中,早稻秧苗品种选择分蘖力强、植株矮、抗倒伏、叶片直、全生育期约106天和高产稳产的产品。`所述步骤b中,基肥施用复合肥(15 —15 —15或16 —16—16)25~45kg/亩或复合肥(12—6—7) 40~60kg/亩和碳铵10~20kg/亩。所述步骤b中,追肥采用尿素,施尿素6~12kg/亩。所述步骤c中,田间除草采用喷施除草剂,所述除草剂选择百草枯、克无踪或草甘膦。所述步骤d中,晚稻秧苗的品种选择分蘖力中等、抗倒性强、后期落色好、全生育期约118天和丰产稳产的产品。所述步骤d中,基肥施用复合肥(15 —15 —15或16 —16 —16)25~45kg/亩或复合肥(12—6—7) 40~60kg/亩和碳铵10~20kg/亩,。所述步骤d中,追肥采用施尿素6~12kg/亩和氯化钾5~7.5kg/亩。所述步骤c中和步骤e中,稻草还田包括拨匀还田或部分焚烧还田。采用上述方法,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改善了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水稻生产中稻田土壤的生长环境与水稻生长环境的匹配条件,冬季开沟排水,早晚稻中的湿润灌溉、晒田、免耕和稻草覆盖等技术配套使用,改良了土壤的结构和性质,解决了稻田僵苗不发和迟熟低产等问题。2、本专利技术采取双季免耕的方法,减少稻田翻耕用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降低劳动生产强度,降低能耗,实现节能减排。3、本专利技术解决了双季稻区稻草还田的问题,实现了早晚稻两季稻草全量还田,稻草就地循环利用,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减少了稻草搬运的劳力,培肥了土壤地力,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土壤质量,是农业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4、本专利技术降低了肥料投入特别是钾肥的投入,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稻草与化肥的配合施用效果,稻草形成的有机质表聚导致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增强,对固碳减排具有良好的效果。5、晚稻采用旱育大苗带土抛秧,时间上更加灵活,能有效缓解晚稻抛秧期间的缺水问题,若秧苗超过5.0叶还没有抛秧条件,只需要加大抛秧密度就能保证产量。因此,本专利技术将解决南方稻区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水稻生产中的翻耕劳动强度大,养分转化慢,水稻易僵苗不发、迟熟低产等问题,是改良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中低产稻田的一项成熟生产技术,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土壤有机质、减少化肥施用量、增加水稻产量和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推广价值。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针对土壤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水稻土上水稻生长前期慢,后期快的生产特点,根据目前早、晚稻生产特点和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稻田的土壤特性,提供一种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稻田的双季稻高产高效生产方法,通过双季免耕、双季抛秧和稻草全量还田与相关施肥和田间管理措施相配合,达到减少肥料投入特别是钾肥的投入,减少稻田翻耕用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降低劳动生产强度,降低能耗,实现节能减排;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季免耕抛秧稻草还田的水稻高产高效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a、冬季清沟排水:?冬季开沟流走稻田渗漏水,使得早稻抛秧前保持田面不积水;?b、早稻免耕种植及管理:?早稻用塑料软盘育苗,将秧苗在3.5~4.5叶之间进行抛秧,每亩抛2.6~3.3万株/亩,抛秧后3~5天内施基肥,抛秧后10~20天内施追肥,早稻全程湿润灌溉;?c、早稻稻草利用:?在早稻收获时,早稻稻草的稻茬留40~60cm在田中,早稻稻草全量还田,早稻收获后1~2天,田间除草;?d、晚稻免耕种植及管理:?晚稻用塑料软盘育苗或无盘旱育秧苗,软盘育苗在3.5~4.5叶之间进行抛秧,无盘旱育秧苗在4.0~5.0叶之间进行抛秧,每亩抛1.8~2.2万株/亩,抛秧前1~2天或抛秧后1~5天内施基肥,抛秧后7~15天内施追肥,晚稻前期浅水灌溉,分蘖末期晒田,5~10天后复水,后期湿润灌溉,乳熟期后排水晒田;?e、晚稻稻草利用:?在晚稻收获时,晚稻稻草的稻茬留40~60cm在田中,收割下来的晚稻稻草拨匀准备第二年早稻还田。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育林聂军杨曾平鲁艳红谢坚周兴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