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续中和反应混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602752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23 06:45
一种连续中和反应混合装置,其包括酸性介质腔体和碱性介质腔体,所述酸性介质腔体出口端连接混合反应区,该混合反应区出口端连接扩散混合区,所述扩散混合区出口端连接过渡区;所述碱性介质腔体插入所述酸性介质腔体内;酸性介质入口和所述酸性介质腔体内切向连通。所述酸性介质腔体和碱性介质腔体均为异径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酸性废水、碱性尾矿浆中和装置连续生产的难题,而且设计简单,易于操作、可靠,且可实现酸、碱物料的快速连续混合和反应,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并适用于规模化生产。且适用于其他物料混合过程,只要针对不同介质采用不同进料量及保证装置内混合时间即可。(*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续中和反应混合装置
一种连续中和反应混合装置,涉及一种酸、碱混合过程的连续混合装置,适用于化工、水处理等行业。
技术介绍
在以往的化工生产中,中和往往采用间歇式生产方式,即先向中和罐中加入酸(碱)性物料再加入碱(酸)性物料或同时加入酸、碱物料进行中和反应,中和反应完成后出料,然后再进料、中和、出料,如此循环进行,其特点是只有上道一步骤完成,才能进行下一步骤操作,无法连续生产,不仅浪费时间、生产效率低下,且设备台数多、人员劳动强度大,操作复杂,尤其无法满足规模化生产的需要。当酸性废水、碱性尾矿浆量大,用现有传统中和装置,设备台数多、占地面积大,操作复杂、人员劳动强度大,难以满足连续生产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传统间歇式中和工艺存在的技术不足,提供一种设计简单、易于操作、可靠、效率高,能够实现连续生产的中和装置。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连续中和反应混合装置,其包括酸性介质腔体和碱性介质腔体,所述酸性介质腔体出口端连接混合反应区,该混合反应区出口端连接扩散混合区,所述扩散混合区出口端连接过渡区;所述碱性介质腔体插入所述酸性介质腔体内;酸性介质入口和所述酸性介质腔体内切向连通。所述酸性介质腔体和碱性介质腔体均为异径管。本技术解决了酸性废水、碱性尾矿浆中和装置连续生产的难题,而且设计简单,易于操作、可靠,且可实现酸、碱物料的快速连续混合和反应,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并适用于规模化生产。且适用于其他物料混合过程,只要针对不同介质采用不同进料量及保证装置内混合时间即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一种连续中和反应混合装置,其结构包括碱性介质入口 1、碱性介质腔体2、酸性介质入口 3、酸性介质腔体4、混合反应区5、扩散混合区6、过渡区7,物料出口 8,碱性介质入口 1,为一法兰连接口,一端与碱性介质输送管连接,另一端连接碱性介质腔体2。碱性介质腔体2,为上粗下细的异径管,该异径管上端与碱性介质入口相连,下部深入酸性介质腔体中,其下端管口位于酸性介质腔体底部。酸性介质腔体4,为上粗下细的异径管,其上端位于碱性介质入口 I以下,且上端封闭。所述酸性介质腔体4和碱性介质腔体2均为上粗下细的异径管,目的是上部为酸碱性物料的混合区,体积增大使混合充分,到下部直径变小,使中和反应彻底进行。酸性介质入口 3,为一直管道,位于酸性介质腔体4上部,与酸性介质腔体4切向连接。混合反应区5,为一圆柱体,位于酸性介质腔体4下部,与酸性介质腔体4采取法兰连接。扩散混合区6,为一上细下粗的异径管,位于混合反应区5下部,过渡区7的上部,其上端口直径与混合反应器的直径相同,下端口直径与过渡区直径相同。过渡区7,为一圆柱体,位于扩散混合区6下部,与扩散混合区连接,其直径与扩散混合区下端口直径相同物料出口 8,位于过渡区下端。中和反应混合装置材质为钛材。本技术的工作过程:碱性介质从碱性介质入口 I进入碱性介质腔体2,酸性介质从酸性介质入口 3切向进入酸性介质腔体4,使酸性介质旋转起来并与碱性介质在碱性、酸性介质腔体4、2的出口碰撞并快速混合进行初步中和反应,再进入混合反应区5进行快速混合并反应,初步混合反应后的物料再进入扩散混合区6,物料在此区域急剧扩散,进行二次混合并同时进行中和反应,然后再进入过渡区7进行进一步的中和反应,反应后物料经物料出口 8送入下一道工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续中和反应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酸性介质腔体(4)和碱性介质腔体(2),所述酸性介质腔体(4)出口端连接混合反应区(5),该混合反应区(5)出口端连接扩散混合区(6),所述扩散混合区(6)出口端连接过渡区(7);所述碱性介质腔体(2)插入所述酸性介质腔体(4)内;酸性介质入口(3)和所述酸性介质腔体(4)切向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续中和反应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酸性介质腔体(4)和碱性介质腔体(2 ),所述酸性介质腔体(4)出口端连接混合反应区(5 ),该混合反应区(5 )出口端连接扩散混合区(6 ),所述扩散混合区(6 )出口端连接过渡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拥军迟建贾小军曹伟张述荣裴英鸽刘元戎
申请(专利权)人: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