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压配网变电站多侧电压无功协调优化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598618 阅读:2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23 03:39
一种高压配网变电站多侧电压无功协调优化控制方法,步骤包括:建立变电站各侧电压无功协调优化阻抗模型集;计算中低压侧各侧短路阻抗,对变电站协调优化模型集进行修正,并将模型录入协调控制器;选择对应的协调优化阻抗模型;实时测量主变压器三侧母线、低压侧的静止无功补偿装置MSVC和中压侧的可控电抗器MCR的运行数据,优化计算主变分接头档位、中压侧的可控电抗器MCR和低压侧的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VC的投入容量;根据优化结果调节主变压器分接头档位,对两侧无功补偿装置采用双闭环控制,遵循协调优化阻抗模型的外环控制调节两侧的无功补偿装置,在确保中压侧参数不越限的前提下,低压侧的静止无功补偿装置MSVC采用自闭环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步骤包括:建立变电站各侧电压无功协调优化阻抗模型集;计算中低压侧各侧短路阻抗,对变电站协调优化模型集进行修正,并将模型录入协调控制器;选择对应的协调优化阻抗模型;实时测量主变压器三侧母线、低压侧的静止无功补偿装置MSVC和中压侧的可控电抗器MCR的运行数据,优化计算主变分接头档位、中压侧的可控电抗器MCR和低压侧的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VC的投入容量;根据优化结果调节主变压器分接头档位,对两侧无功补偿装置采用双闭环控制,遵循协调优化阻抗模型的外环控制调节两侧的无功补偿装置,在确保中压侧参数不越限的前提下,低压侧的静止无功补偿装置MSVC采用自闭环控制。【专利说明】—种高压配网变电站多侧电压无功协调优化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特别涉及一种以变电站高中低压侧电压无功为综合控制目标,控制中低压两侧磁控电抗器MCR型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VC,实现变电站各侧的电压无功综合协调优化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功率整流设备、电弧炉及电力机车等大功率感性和非线性设备的大量运用,由此带来的电压无功问题越来越严重。电力系统中,电压质量对电力系统的安全与经济运行,对保证用户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以及用电设备的安全和寿命有重要的影响。无功优化是实现系统经济运行的要点,而电压和无功功率的调节具有紧密的联系。电力系统的运行电压水平取决于无功功率的平衡,无功不足会引起电压偏低,反之会使得电压偏高,因此有效的电压控制和合理的无功补偿,不仅能保证电压质量,还能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传统的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是对单侧(多为低压侧)的无功补偿装置进行的,控制方法主要有:九区图或五区图控制、电压/功率因素控制和逆调压控制等。其中,最基本的方式是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而该方式普遍采用调节变压器分接头、投切电容器组等。近年来,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VC的应用实现了无功的连续平滑调节,达到了电压无功的动态自动补偿控制。据相关文献,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VC由电容器组和可控电抗器组成,应用较广的晶闸管控制电抗器TCR受电力电子器件特性所限,仅用于35kV及以下电压等级。目前应用比较多的TCR型SVC大多仅以功率因数或是某个等级的电压或功率因数作为目标,控制目标相对单一,未能充分考虑系统的复杂性,难以实现较好的多目标优化控制。当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VC用于变电站的某各电压等级的电压无功控制时,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VC往往经由变压器的低压母线接入系统,在不同的系统运行方式和不同负荷水平下,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VC对于各侧的电压调节不一定同步,可能出现高压侧偏低而低压侧偏高或高压侧正常而低压侧偏低等复杂情况。此时,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VC对于低压侧的调节可能导致其他侧的偏高或偏低,难以兼顾变压器各侧母线的供电电压。在高压配电网中,220kV变电站多采用三绕组变压器,如:220kV/110kV/10kV或220kV/110kV/35kV,有多个电压等级的线路。现有的电容器组和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VC多为35kV及以下电压等级,而中压侧母线的电压无功调节主要通过变压器高压侧分接头和低压无功补偿装置配合调节来实现。采用这种方式存在的主要缺点在于:一方面,很难应对各侧电压无功调节不一致的复杂情况,更难以同时兼顾各侧电压无功的精确控制;另一方面,通过低压侧的无功补偿装置来补偿中压侧的无功导致大量无功穿越变压器,造成大量电能损耗,影响变压器的经济运行和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压配网三绕组变压器多侧电压无功协调优化控制方法,该方法采用中压侧的磁控电抗器MCR和低压侧的MCR型静止无功补偿装置MSVC进行协调优化控制。协调优化控制系统包括中压侧MCR、低压侧MSVC、中低压母线及各装置电压电流互感器,由协调优化控制器来监测三侧母线电压、电流和无功功率,并控制多个装置。本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搭建模型、实时监测、协调优化和控制,具体步骤如下:I)将主变压器的低压侧的MCR型SVC的安装容量(MCR容量、电容器组总容量和各组容量配置)和中压侧直挂MCR的安装容量录入协调控制器;2)按铭牌参数计算主变压器运行等效模型,针对不同运行方式下,高压侧系统短路阻抗和变压器的运行状态(分列/并列运行),得到不同运行方式下变电站各侧电压无功协调优化阻抗模型集,以下简称“协调优化模型集”;3)利用电力系统仿真软件,计算不同运行方式下中低压侧各侧短路阻抗,对变电站协调优化模型集进行修正,使更符合实际运行状态,以便更精确的实现协调优化控制,并将模型录入协调控制器;4)根据主变分接头档位投切信息,变电站系统和主变压器运行方式,实时选择对应的协调优化阻抗模型。5)实时测量主变压器三侧母线、低压侧MSVC和中压测MCR的运行数据,优化计算主变分接头档位、中压侧MCR和低压侧SVC的投入容量;上述优化条件包括:高中低压三侧母线电压水平,中低压侧功率因数和有功功率。遵循中压侧功率因数和低压侧母线电压水平优先的原则,再综合考虑各侧电压水平和功率因数。6)根据优化结果调节主变压器分接头档位,对两侧无功补偿装置采用双闭环控制,遵循协调优化阻抗模型的外环控制调节两侧的无功补偿装置,在确保中压侧参数不越限的前提下,低压侧MSVC采用自闭环控制。本专利技术采用基于多级虚拟气隙优化技术的新型虚拟气隙可控电抗器,其总谐波含量不超过2.5%额定电流;响应速度快,过渡过程时间不大于20ms?60ms ;损耗降低,额定输出容量下的有功损耗约为0.8%,而平均损耗约为0.5%。因此,能较好的满足系统控制要求,有较好的经济运行效益。【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多侧电压无功协调优化控制系统框图。图2为三绕组变压器的等效电路图。图3为变电站各侧电压无功协调优化阻抗模型图。图4为基于变电站各侧短路阻抗的协调优化阻抗模型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控制方法流程图。具体实施方法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多侧电压无功协调优化控制系统,协调优化模型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实时监测、协调优化和控制流程如图5所示。具体实施方法如下:1、根据主变铭牌参数,对变压器参数进行计算并折算到高压侧的等效值,得出三绕组变压器的等效电路图如图2所示。具体计算过程如下:(I)首先,将容量较小绕组有关的短路损耗进行折算A Psl_3=n2 A P’ S1_3,A PS2_3=n2 A P’ S2_3,则各绕组的短路损耗A Psn和电阻Rn为:【权利要求】1.,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建立不同运行方式下变电站协调优化模型集; (2)计算不同运行方式下中低压侧各侧短路阻抗,对变电站协调优化模型集进行修正,使更符合实际运行状态,并将模型录入协调控制器; (3)根据主变分接头档位投切信息,变电站系统和主变压器运行方式,选择对应的协调优化阻抗模型; (4)实时测量主变压器三侧母线、低压侧的静止无功补偿装置MSVC和中压测的可控电抗器MCR的运行数据,优化计算主变分接头档位、中压侧的可控电抗器MCR和低压侧的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VC的投入容量; (5)根据优化结果调节主变压器分接头档位,对两侧无功补偿装置采用双闭环控制,遵循协调优化阻抗模型的外环控制调节两侧的无功补偿装置,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压配网变电站多侧电压无功协调优化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建立不同运行方式下变电站协调优化模型集;(2)计算不同运行方式下中低压侧各侧短路阻抗,对变电站协调优化模型集进行修正,使更符合实际运行状态,并将模型录入协调控制器;(3)根据主变分接头档位投切信息,变电站系统和主变压器运行方式,选择对应的协调优化阻抗模型;(4)实时测量主变压器三侧母线、低压侧的静止无功补偿装置MSVC和中压测的可控电抗器MCR的运行数据,优化计算主变分接头档位、中压侧的可控电抗器MCR和低压侧的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VC的投入容量;(5)根据优化结果调节主变压器分接头档位,对两侧无功补偿装置采用双闭环控制,遵循协调优化阻抗模型的外环控制调节两侧的无功补偿装置,在确保中压侧参数不越限的前提下,低压侧静止无功补偿装置MSVC采用自闭环控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启哲韦建波杨明江徐学勇刘路周柯唐立文张近胜覃江英韦景邓春明覃剑永李步锦陈耀军田翠华王朋袁佳歆徐曌宇周攀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电网公司河池供电局广西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海奥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