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冷凝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9594753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23 00: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冷凝器,包括:输入总管、分流器、集合器、输出总管,以及连接于所述分流器与集合器之间的多对流路;其中,每个流路中包括:二分输入管、三通管、两条支路与一条合路;所述二分输入管的输入端口与所述分流器的一个输出端口相连,其两个输出端口分别与两条支路的入口端相连;两条支路的出口端通过三通管与合路的入口端相连;一对流路中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为相邻设置。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避免基于三列冷凝器组件的冷凝器的复热损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冷凝器,包括:输入总管、分流器、集合器、输出总管,以及连接于所述分流器与集合器之间的多对流路;其中,每个流路中包括:二分输入管、三通管、两条支路与一条合路;所述二分输入管的输入端口与所述分流器的一个输出端口相连,其两个输出端口分别与两条支路的入口端相连;两条支路的出口端通过三通管与合路的入口端相连;一对流路中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为相邻设置。应用本专利技术,可以避免基于三列冷凝器组件的冷凝器的复热损失。【专利说明】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冷凝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冷凝器。
技术介绍
目前,多联机空调系统通常如图1所示,包括:至少一个机组;一个机组包括一个室外机、为该室外机配置的控制器、以及多个室外机。其中,室外机如图2所示,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由室外机压缩机排气口的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依次经由冷凝器、节流装置变成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剂后,流入室内机的蒸发器。其中,冷凝器分成过冷回路和非过冷回路两部分,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在非过冷回路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转变成低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后,再进入过冷回路向外放热,获得较大的过冷度。为提高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与室外空气的换热效率,冷凝器通常采用逆流换热,冷凝器的输入总管设置在冷凝器的送风口侧,冷凝器的输出总管设置在冷凝器的回风口侧,一种比较常见的冷凝器的结构如图3所示,包括:输入总管、分流器、集合器、输出总管,以及连接于分流器和集合器之间的多个流路;输入总管与分流器的输入端相连,制冷剂从输入总管流入冷凝器。每个流路中包括:二分输入管、三通管、两条支路与一条合路;分流器的各输出端分别与各流路的二分输入管的输入端口相连;在一个流路中,该流路的二分输入管的两个输出端口分别与该流路的两条支路的入口端相连;两条支路的出口端通过所述三通管与该流路的合路的入口端相连;制冷剂从两条支路的出口端,通过所述三通管汇合到合路的入口端。一个流路中包括一组设置于端板上的端板通孔;一个流路所包括的端板通孔可以包括三列:位于冷凝器的回风口侧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位于冷凝器的出风口侧的第二列端板通孔,以及第一、二列端板通孔中间的第三列端板通孔。位于一列端板通孔中的一对端板通孔连接一个冷凝器组件,由此,一个流路中包括一组冷凝器组件,具体包括三列冷凝器组件:位于冷凝器的回风口侧的第一列冷凝器组件、位于冷凝器的出风口侧的第二列冷凝器组件,以及第一、二列端板通孔中间的第三列冷凝器组件。冷凝器组件具体可以是U型内螺纹铜管。所述流路的合路由连接于本流路的位于回风口侧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从首孔到尾孔间连接的冷凝器组件或弯头构成,即由本流路的第一列冷凝器组件,和用于连接本流路的第一列冷凝器组件中相邻冷凝器组件的弯头构成。例如,所述流路的位于回风口侧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为4个;首孔与第2个端板通孔之间通过冷凝器组件连接,第2个端板通孔与第3个端板通孔之间通过弯头连接,第3个端板通孔与尾孔之间通过冷凝器组件连接;首孔作为该合路的入口端;尾孔作为该合路的出口端。所述流路的两条支路分设于所述流路的二分输入管的两侧;所述流路的一条支路由连接于本流路的支路通孔间的冷凝器组件或弯头构成;所述支路通孔包括本流路的位于所述冷凝器的出风口侧的第二列端板通孔,以及第一、二列端板通孔中间的第三列端板通孔。流路中的第二列冷凝器组件包括本流路的位于回风口侧的第二列端板上从首孔到尾孔间连接的冷凝器组件;流路中的第三列冷凝器组件包括本流路的位于回风口侧的第三列端板上从首孔到尾孔间连接的冷凝器组件;例如,所述流路的一条支路的位于所述出风口侧的第二列端板通孔为2个,通过冷凝器组件连接;该条支路的第三列端板通孔为2个,通过冷凝器组件连接;该条支路的第二列端板通孔中的一个作为该支路的入口端,另一个通过弯头与该条支路的第三列端板通孔中的一个相连,该条支路的第三列端板通孔中的另一个作为该支路的出口端。集合器的各输入端分别与各流路的合路的出口端相连,各流路的制冷剂流入汇合到集合器中,通过集合器的输出端输出到输出总管,流出冷凝器。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的冷凝器的内部结构会造成复热损失,原因如下:两条相邻流路的出口端并未相邻设置,导致其中一条流路的出口端已经冷凝后的制冷剂的温度,受到与该出口端相邻的另一条流路的冷凝器组件中未完全换热的温度相对较高的制冷剂影响,广生复热损失。虽然,现有技术中提供了一种基于两列冷凝器组件的避免复热损失的冷凝器结构,但该结构不能应用于基于三列冷凝器组件的冷凝器;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以避免复热损失的基于三列冷凝器组件的冷凝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冷凝器,避免基于三列冷凝器组件的冷凝器的复热损失。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冷凝器,该冷凝器包括:输入总管、分流器、集合器、输出总管,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分流器与集合器之间的多对流路;每个流路中包括:二分输入管、三通管、两条支路与一条合路;所述二分输入管的输入端口与所述分流器的一个输出端口相连,其两个输出端口分别与两条支路的入口端相连;两条支路的出口端通过所述三通管与所述合路的入口端相连;对于一对流路,其中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为相邻设置,第一流路的合路的入口端设置为第一流路的位于所述冷凝器的回风口侧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中的首孔,其出口端设置为第一流路的位于所述回风口侧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中的尾孔;第二流路的合路的入口端设置为第二流路的位于所述回风口侧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中的尾孔,其出口端设置为第二流路的位于所述回风口侧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中的首孔;其中,所述流路的合路由连接于本流路的位于回风口侧的第一列端板通孔间的冷凝器组件或弯头构成。较佳地,所述流路的两条支路分设于所述流路的二分输入管的两侧;所述流路的一条支路由连接于本流路的支路通孔间的冷凝器组件或弯头构成;所述支路通孔包括本流路的位于所述冷凝器的出风口侧的第二列端板通孔,以及第一、二列端板通孔中间的第三列端板通孔。较佳地,所述流路的位于回风口侧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为4个;其中,首孔与第2个端板通孔之间通过冷凝器组件连接,第2个端板通孔与第3个端板通孔之间通过弯头连接,第3个端板通孔与尾孔之间通过冷凝器组件连接。较佳地,所述流路的一条支路的位于所述出风口侧的第二列端板通孔为2个,通过冷凝器组件连接;以及该条支路的第三列端板通孔为2个,通过冷凝器组件连接;以及该条支路的第二列端板通孔中的一个作为该支路的入口端,另一个通过弯头与该条支路的第三列端板通孔中的一个相连,该条支路的第三列端板通孔中的另一个作为该支路的出口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冷凝器,包括:输入总管、分流器、集合器、输出总管,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分流器与集合器之间的多对流路;所述流路包括跨接式流路和正常式流路;每个流路中包括:二分输入管、三通管、两条支路与一条合路;所述二分输入管的输入端口与所述分流器的一个输出端口相连,其两个输出端口分别与两条支路的入口端相连;两条支路的出口端通过所述三通管与所述合路的入口端相连;对于一对正常式流路,其中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为相邻设置,第一流路的合路的入口端设置为第一流路的位于所述冷凝器的回风口侧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中的首孔,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冷凝器,包括:输入总管、分流器、集合器、输出总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分流器与集合器之间的多对流路;其中,每个流路中包括:二分输入管、三通管、两条支路与一条合路;所述二分输入管的输入端口与所述分流器的一个输出端口相连,其两个输出端口分别与两条支路的入口端相连;两条支路的出口端通过所述三通管与所述合路的入口端相连;对于一对流路,其中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为相邻设置,第一流路的合路的入口端设置为第一流路的位于所述冷凝器的回风口侧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中的首孔,其出口端设置为第一流路的位于所述回风口侧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中的尾孔;第二流路的合路的入口端设置为第二流路的位于所述回风口侧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中的尾孔,其出口端设置为第二流路的位于所述回风口侧的第一列端板通孔中的首孔;其中,所述流路的合路由连接于本流路的位于回风口侧的第一列端板通孔间的冷凝器组件或弯头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广宇宋敏王战术杜永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