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583771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16 12: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卡连接器,其包括:一绝缘座、安装于绝缘座上的信号端子、推插触发结构及壳体,其中,壳体配合绝缘座形成有一供电子卡插入的插卡空间;信号端子包括:若干固定于绝缘座上并分别显露于所述插卡空间前后两端的第一信号端子及第二信号端子,该第一信号端子包括:主体框架、成型于主体框架后端的引脚部及沿主体框架内沿向前延伸后再迂回并向后延伸成型的弹性力臂,该弹性力臂呈“U”字形,且该弹性力臂端部成型有向上隆起的接触部。由于第一信号端子的弹性力臂较长,令位于弹性力臂端部的接触部具有较强的弹性恢复力,即使在长时间使用后也不会出现下陷的现象,以保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质量及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一种卡连接器,其包括:一绝缘座、安装于绝缘座上的信号端子、推插触发结构及壳体,其中,壳体配合绝缘座形成有一供电子卡插入的插卡空间;信号端子包括:若干固定于绝缘座上并分别显露于所述插卡空间前后两端的第一信号端子及第二信号端子,该第一信号端子包括:主体框架、成型于主体框架后端的引脚部及沿主体框架内沿向前延伸后再迂回并向后延伸成型的弹性力臂,该弹性力臂呈“U”字形,且该弹性力臂端部成型有向上隆起的接触部。由于第一信号端子的弹性力臂较长,令位于弹性力臂端部的接触部具有较强的弹性恢复力,即使在长时间使用后也不会出现下陷的现象,以保证本技术的质量及使用寿命。【专利说明】卡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连接器产品
,特指一种卡连接器。
技术介绍
:SIM卡是(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客户识别模块)的缩写,也称为智能卡、用户身份识别卡,GSM数字移动电话机必须装上此卡方能使用。它在一电脑芯片上存储了数字移动电话客户的信息,加密的密钥以及用户的电话簿等内容,可供GSM网络客户身份进行鉴别,并对客户通话时的语音信息进行加密。目前,市面上出现了一种nano-SIM卡,nano-SIM卡被称作纳米型SIM卡,又被称作第四形式要素集成电路板,是新一代的手机SM卡。它比正在使用的miciO-SIM面积更小,更薄。nano-SIM卡目标是替代安装在手机上的micro-SIM,其更小的尺寸将会为增加的内存和更大的电池释放空间,有助于手机厂商生产更轻薄的产品,因此,nano-SIM卡为SIM卡发展的趋势。见图1-3所示,为现有一种纳米型SIM卡用的卡连接器,其包括:一绝缘座61、安装于绝缘座61上的信号端子62、开关端子63、推插触发结构64以及包覆于绝缘座外围的壳体65,其中,壳体65配合绝缘座61形成一供纳米型SM卡插入的插卡空间60。所述的信号端子62包括:主体框架621、成型于主体框架621前端的引脚部622及沿主体框架621内沿向后延伸的弹性臂623,该弹性臂623端部成型有向上隆起并显露于插卡空间60中的接触部624,其中,信号端子62中主体框架621的外围与所述的绝缘座61 —体固定,弹性臂623端部的接触部624凸显于插卡空间60中。使用时,将纳米型SIM卡插入所述的插卡空间,纳米型SIM卡的导电触点与信号端子中弹性臂端部的接触部抵触,此时,弹性臂被压下而产生恢复力,令接触部能够与纳米型SIM卡的导电触点抵触,使卡连接器与纳米型SIM卡形成稳定的电性导通。由于上述结构中信号端子的弹性臂较短,导致其弹性恢复力较差,特别是位于插卡空间前端的信号端子,其在纳米型SIM卡推进或退出过程中,与纳米型SIM卡接触时间最长。因此,该弹性臂与纳米型SIM卡经多次接触后,弹性臂因其弹性恢复力较差而容易下陷,令位于弹性臂端部的接触部不能够时刻与纳米型SIM卡的导电触点形成紧密抵触,导致出现接触不良的现象,故而影响整个卡连接器的质量,降低其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卡连接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该卡连接器包括:一绝缘座、安装于绝缘座上的信号端子、推插触发结构以及包覆于绝缘座外围的壳体,其中,壳体配合绝缘座形成有一供电子卡插入的插卡空间;所述的信号端子包括:若干固定于绝缘座上并分别显露于所述插卡空间前后两端的第一信号端子及第二信号端子,该第一信号端子包括:主体框架、成型于主体框架后端的引脚部及沿主体框架内沿向前延伸后再迂回并向后延伸成型的弹性力臂,该弹性力臂呈“U”字形,且该弹性力臂端部成型有向上隆起并显露于插卡空间前端的接触部。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主体框架具有一开口,所述的弹性力臂包括:沿主体框架中开口的后端内壁处向前延伸形成的延伸臂、沿该延伸臂前端向侧面延伸并向上弯折成型的连接部以及沿连接部侧壁向后延伸成型的所述的接触部。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接触部的起始部分与所述延伸臂平行。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延伸臂上下端面分别与主体框架上下端面齐平。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连接部沿所述延伸臂前端的侧面向上倾斜。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连接部与延伸臂之间形成的角度为40。-55。。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绝缘座中部开设有贯穿的第一端子孔,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及第二信号端子固定在绝缘座上后,其引脚部分别沿第一端子孔中两个相对的孔壁伸出,并通过该第一端子孔显露于绝缘座外。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结构与第二信号端子的结构—致。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第二信号端子包括:主体框架、成型于主体框架前端的引脚部及沿主体框架内沿向后延伸的力臂,该力臂端部成型有向上隆起并显露于插卡空间后端的接触部。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绝缘座中对应第一信号端子及第二信号端子的位置分别开设有第二端子孔及第三端子孔,该第一信号端子及第二信号端子的接触部分别穿过该第二端子孔及第三端子孔显露于插卡空间的前端和后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在电子卡推进或退出的过程中,本技术中第一信号端子的接触部时刻与电子卡抵压,因此,第一信号端子的接触部需要较强的弹性恢复力,而第一信号端子的接触部设置在一个呈“U”字形的弹性力臂端部,该弹性力臂较长,令第一信号端子的接触部具有较强的弹性恢复力,即使在长时间使用后,接触部也不会出现下陷的现象,该结构的第一信号端子能够保证本技术的质量及使用寿命。【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的一种卡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现有的一种卡连接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现有的一种卡连接器中信号端子的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的立体图;图5是本技术中第一信号端子的立体图;图6是本技术中第一信号端子的主视图;图7是本技术中第一信号端子的右视图;图8是本技术中第一信号端子的仰视图;图9是本技术中第二信号端子的立体图;图10是本技术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11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12是本技术中绝缘座的主视图;图13是本技术拆除上壳体后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I绝缘座10插卡空间111第一端子孔112第二端子孔113第三端子孔 11枢接槽2信号端子21第一信号端子211主体框架212引脚部213弹性力臂214接触部215开口216延伸臂217连接部22第二信号端子221主体框架222引脚部223力臂224接触部3开关端子31左开关端子32右开关端子4推插触发结构 41旋转杆411本体412枢轴413滑动部414第一衔接部 42推杆421主体422翻卷部423弹性臂424挡部425第二衔接部5壳体501第一止位部 502第一通孔503第二通孔504第三通孔51上壳体511轴孔512插脚52下壳体60插卡空间61绝缘座62信号端子621主体框架622引脚部623弹性臂624接触部63开关端子64推插触发结构 65壳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参见图4所示,为一种卡连接器,其包括:一绝缘座1、安装于绝缘座I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卡连接器,其包括:一绝缘座、安装于绝缘座上的信号端子、推插触发结构以及包覆于绝缘座外围的壳体,其中,壳体配合绝缘座形成有一供电子卡插入的插卡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信号端子包括:若干固定于绝缘座上并分别显露于所述插卡空间前后两端的第一信号端子及第二信号端子,该第一信号端子包括:主体框架、成型于主体框架后端的引脚部,及沿主体框架内沿向前延伸后再迂回并向后延伸成型的弹性力臂,该弹性力臂呈“U”字形,且该弹性力臂端部成型有向上隆起并显露于插卡空间前端的接触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焯耀何一宗蒋武向
申请(专利权)人:实盈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