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板式热交换器的端件(4,90)、包括这种端件的板式热交换器(2,88)和制造这种端件的方法。端件包括框架部(8,102),该框架部具有内部分(42,14,116)、外部分(44)和布置在内部分与外部分之间的中间部分(46)。内部分的外壁表面(48,15,128)布置成面向包括在板式热交换器中的传热板(13,112)的组件(12,110)的第一表面(17,140)。第一表面具有中心部分(23,145)和包围中心部分的周边部分(25,147)。端件的特征在于,框架部被挤压,并且框架部的中间部分包括沿框架部的挤压方向(D)延伸的第一数量的腔体(52)。挤压方向平行于框架部的轴线(C)。此外,内部分的外壁表面的外尺寸(x1,y1)与传热板组件的第一表面的中心部分的外尺寸(x2,y2)至少一样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板式热交换器的端件(4,90)、包括这种端件的板式热交换器(2,88)和制造这种端件的方法。端件包括框架部(8,102),该框架部具有内部分(42,14,116)、外部分(44)和布置在内部分与外部分之间的中间部分(46)。内部分的外壁表面(48,15,128)布置成面向包括在板式热交换器中的传热板(13,112)的组件(12,110)的第一表面(17,140)。第一表面具有中心部分(23,145)和包围中心部分的周边部分(25,147)。端件的特征在于,框架部被挤压,并且框架部的中间部分包括沿框架部的挤压方向(D)延伸的第一数量的腔体(52)。挤压方向平行于框架部的轴线(C)。此外,内部分的外壁表面的外尺寸(x1,y1)与传热板组件的第一表面的中心部分的外尺寸(x2,y2)至少一样大。【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板式热交换器的端件、包括这种端件的板式热交换器和制造这种端件的方法。端件包括框架部,该框架部具有内部分、外部分和布置在内部分与外部分之间的中间部分。内部分的外壁表面布置成面向包括在板式热交换器中的传热板组件的第一表面。第一表面具有中心部分和包围中心部分的周边部分。
技术介绍
板式热交换器或PHE典型地包括两个端件或板,在其间以对齐的方式布置呈组件形式的许多传热板。在一种类型的众所周知PHE (所谓的垫片板式热交换器)中,垫片布置在传热板之间。端板和因此传热板压向彼此,由此垫片在传热板之间密封。垫片在传热板之间限定平行的流动通道,两种初始温度不同的流体可流经该通道用于将热从一种流体传递到另一种流体。垫片板式热交换器的端板通常被称为框板和压板。框板通常固定至支承表面,诸如地板,而压板能够相对于框板移动。用于承载压板以及传热板的承载杆从框板的上部分延伸,而用于引导压板和传热板的导向杆从框板的下部分延伸。此外,框板和压板借助于许多成对合理协作的螺栓和螺母彼此连接。螺栓典型地延伸穿过压板和框板的相对边缘部分中的相应开口,使得传热板布置在螺栓内。螺栓的螺栓头与框板的外表面接合,而螺母与螺栓并与压板的外表面接合。通过使螺母相对于相应螺栓旋转,可调节框板与压板之间的压力。为了获得具有不泄漏的流动通道的紧密板式热交换器,框板和压板必须硬压向彼此。然而,因为螺栓与框板和压板的边缘部分接合,所以存在板的中心部分向外鼓起的风险,尤其是在流体穿过板式热交换器的通道时。进而,这种向外鼓起可引起穿过通道的不均匀流,从而导致板式热交换器的热性能下降或甚至通道泄漏。为了确保该情况不发生,框板和压板为相对厚的,这使它们沉重且消耗材料。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板式热交换器的端件,其与现有技术相比为轻且材料有效的。本专利技术的基本构思是提供非实心的端件。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这种端件的板式热交换器和制造这种端件的方法。用于实现以上目的的端件、板式热交换器和方法在所附权利要求中被限定并且在下面讨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板式热交换器的端件包括框架部。框架部具有内部分、外部分和布置在内部分与外部分之间的中间部分。内部分的外壁表面布置成面向包括在板式热交换器中的传热板组件的第一表面,该第一表面具有中心部分和包围中心部分的周边部分。端件的特征在于,框架部被挤压,并且框架部的中间部分包括沿框架部的挤压方向延伸的第一数量的腔体。挤压方向平行于框架部的轴线。端件的特征还在于,内部分的外壁表面的外尺寸与传热板组件的第一表面的中心部分的外尺寸至少一样大。因为框架部被挤压,所以其可集成地形成。因此,挤压使得可以以相对直接的方式制造框架部,这是因为为了获得框架部的腔体结构,附加装配操作(诸如焊接或机械紧固)可不为必要的。此外,因为框架部被挤压,所以其截面刚好在挤压之后(即,在框架部的任何加工之前)沿所述轴线为恒定的。挤压使得易于制造适合于不同板式热交换器大小的框板,这是因为挤压长度可容易横向于所述轴线被切割成期望尺寸。此外,挤压使得可以制造具有利用其它制造技术将非常难实现的设计的框架部和因此端件。另外,通过使用合适的挤压模,框架部的特性可容易地适合于特定类型的板式热交换器。因为框架部包括腔体,其“默认”将填充有空气,空气为比许多可挤压材料更好的绝热体,所以框架部可具有相对好的绝热特性,这可积极地有助于板式热交换器的传热效率。此外,该特征可降低在框架部的外部分上被烧伤的风险。在板式热交换器中,流体典型地流经传热板组件的中心,S卩,在传热板的相应中心部分之间。取决于板式热交换器的类型,流体还可但不必流到传热板组件的中心外部,即,在传热板的相应周边部分之间。传热板的中心部分一起限定传热板组件的第一表面的中心部分。相似地,传热板的周边部分一起限定传热板组件的第一表面的周边部分。因为框架部的内部分的外壁表面具有与传热板组件的第一表面的中心部分的外尺寸至少一样大的外尺寸,所以外壁表面可覆盖(至少部分地,入口和出口可延伸穿过框架部,如将在下面进一步讨论的)板组件的第一表面的中心部分,如沿外壁表面的垂直方向看到的。外壁表面可足够大以还覆盖板组件的第一表面的周边部分,这在预期板式热交换器具有流体在其中还在传热板组件的中心外部流动的类型的情况下可为有益的。流体在其中可流经板组件的中心的板式热交换器的实例为垫片板式热交换器,其中,板之间的垫片可限定板组件的中心。流体在其中可流经整个板组件(即,还在其中心外部流动)的板式热交换器的实例为全焊接板式热交换器。应当强调,措辞“(至少部分地)覆盖板组件的第一表面的外壁表面”不意味着外壁表面必须与传热板组件接触或甚至紧邻传热板组件。例如,垫片、增强板、隔板等可布置在外壁表面与传热板组件之间。应当强调,第一表面对应于当传热板在组件中对齐时界定由传热板形成的三维物体的虚拟连续平面的表面。端件可构造成使得框架部的中间部分包括在框架部的外部分和内部分之间延伸的第二数量的分隔壁。外部分的内壁表面包括第三数量的外连接区域。相似地,内部分的内壁表面包括第四数量的内连接区域。分隔壁中的每一个可沿外连接区域中的一个连结外部分,并且沿内连接区域中的一个连结内部分。通过为这些分隔壁提供合适的定位,可由相对少量的材料制造相对坚固的框架部。分隔壁的数量、位置和设计可适合于特定板式热交换器类型。分隔壁可起到可以以材料有效的方式显著地增强框架部的加强件的作用,这是因为腔体可占据两个相邻的分隔壁之间的全部空间并且因此为相对大的。框架部的外部分的内壁表面可在其两个相邻的外连接区域之间为基本平坦的。该设计为有利的,这是因为其可在框架部经受试图将外部分拉直的应力时减小或甚至消除框架部的外部分中的弯矩。端件可使得框架部的外部分的外壁表面和内部分的外壁表面之间的距离在框架部的中心区段中大于在中心区段外部,该中心区段沿框架部的所述轴线延伸。这种设计为有益的,这是因为框架部的中心区段在框架部经受某些类型的应力时变得更抵抗变形。作为满足以上详述的距离关系的框板设计的实例,框架部的外部分的外壁表面可如从框架部的中间部分看到地向外拱曲。作为满足以上详述的距离关系的框板设计的另一个实例,框架部的内部分的外壁表面可如从框架部的中间部分看到地向外拱曲。端件可构造成使得框架部的外部分的厚度小于框架部的内部分的厚度。当然,较薄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板式热交换器(2,88)的端件(4,90),其包括框架部(8,102),所述框架部具有内部分(42,14,116)、外部分(44)和布置在所述内部分与所述外部分之间的中间部分(46),所述内部分的外壁表面(48,15,128)布置成面向包括在所述板式热交换器中的传热板(13,112)的组件(12,110)的第一表面(17,140),所述第一表面具有中心部分(23,145)和包围所述中心部分的周边部分(25,147),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部被挤压,所述框架部的中间部分包括沿所述框架部的挤压方向(D)延伸的第一数量的腔体(52),所述挤压方向平行于所述框架部的轴线(C),并且所述内部分的外壁表面的外尺寸(x1,x2)与所述传热板组件的第一表面的中心部分的外尺寸(x2,y2)至少一样大。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K伯蒂斯森,A恩延德,C维托,
申请(专利权)人:阿尔法拉瓦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