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子组件、排列板和线缆连接器。为了在加蔽线的数量增加时容易且有利地将电线以导电状态连接到基板,提供了连接器子组件(1),其具有:排列板(3),具有设置在前表面(31)的槽(31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的多个开口(315)以及容纳加蔽线(213)的一部分的多个凹部(323);基板(4),布置在排列板(3)的前表面(31)上,基板(4)的后端部分(44)放置在排列板(3)的槽(311)内;以及线缆(10),布置在排列板(3)的后表面(32)上并且包括多条电线(211),其中,电线(211)穿过排列板(3)上的相应开口(315)并且连接到基板(4)上的相应导线(45)。(*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子组件、排列板和线缆连接器。为了在加蔽线的数量增加时容易且有利地将电线以导电状态连接到基板,提供了连接器子组件(1),其具有:排列板(3),具有设置在前表面(31)的槽(31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的多个开口(315)以及容纳加蔽线(213)的一部分的多个凹部(323);基板(4),布置在排列板(3)的前表面(31)上,基板(4)的后端部分(44)放置在排列板(3)的槽(311)内;以及线缆(10),布置在排列板(3)的后表面(32)上并且包括多条电线(211),其中,电线(211)穿过排列板(3)上的相应开口(315)并且连接到基板(4)上的相应导线(45)。【专利说明】连接器子组件、排列板和线缆连接器
本公开涉及用在具有多条信号线的多芯线缆连接器中的连接器子组件、排列板和线缆连接器。
技术介绍
随着近年来具有大容量存储装置的小型化电子装置的普及,对于具有多条能够进行高速传输的信号线的线缆连接器的需求在增加。由于对于这种类型的线缆连接器需要减小尺寸,因此信号线必须以高密度导电连接在连接器内的基板上。例如,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第2009-76375号(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一种线缆连接器,其设置排列板,该排列板具有多条信号线穿过的开口信号线容纳器(receptor)和加蔽线穿过的开口加蔽线容纳器,并且通过排列板来放置信号线和加蔽线以使得它们以导电方式连接到基板。背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布第2009-76375号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第2009-76375号(专利文献I)中所描述的线缆连接器中,由于所有信号线和加蔽线都穿过排列板而连接到基板,增加线(例如,加蔽线)的数量需要在基板上更密集地布置电线,因而使得难以实现电线到基板的良好导电连接。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在诸如加蔽线的线的数量增加时可以容易且有利地将电线以导电状态连接到基板的连接器子组件、排列板和线缆连接器。本技术的一方面是一种连接器子组件,其包括:排列板,具有前表面、与前表面相对的后表面、设置在前表面上的槽、多个开口以及多个凹部,该多个开口针对槽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在前表面上相互分开设置且从前表面延伸到后表面,该多个凹部在后表面上以相互分开状态设置以容纳电线的一部分;基板,包括布置在排列板的前表面上的多条导电线,其中该基板的后端部分放置在排列板的槽中;以及线缆,布置在排列板的后表面上并且包括多条电线,其中,每条线穿过排列板中的多个开口当中的与每条电线对应的开口并且连接到基板上的相应导电线。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是一种排列板,该排列板有利于线缆与印刷电路板之间的位置排列,并且包括:前表面;与前表面相对的后表面;设置在前表面上的槽,其中容纳有印刷电路板的前端部分;在前表面上相互分开设置的多个开口,在槽的上表面或下表面的至少一个中从前表面延伸穿过后表面;以及在后表面上相互分开设置的多个凹部,部分地从后表面延伸穿过前表面,其中,这多个凹部被设置为使得每个凹部容纳电线的一部分。另外,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是一种线缆连接器,该线缆连接器包括以上给出的连接器子组件和壳体,该壳体包围连接器子组件并且具有与配对连接器配合的接合部分。根据本技术,由于该配置在排列板的后表面上设置了多个凹部以容纳电线的一部分,因此可以使用凹部来调节电线的位置,并且即使电线的数量增加,也可以在线与基板之间容易且有利地实现导电连接。【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线缆连接器的总体配置的透视图。图2是图1的线I1-1I的横截面视图。图3是示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连接器子组件的配置的分解透视图。图4是示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连接器子组件的配置的装配视图。图5是示出线缆的内部配置的、图1的线v-v的横截面视图。图6是示出图5的单线缆的内部配置的横截面视图。图7是图3的排列板的透视图。图8是图3中的排列板的后表面视图。图9是图8的线IX-1X的横截面视图。图10是示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连接器子组件的已装配状态的平面视图。图11是图10的线X1-XI的横截面视图。图12是图10的主要部分的放大视图。图13A是示出图6的变型例的图。图13B是示出图6的变型例的图。图13C是示出图6的变型例的图。图14是示出图4的变型例的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至图14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图1是示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线缆连接器100的总体配置的透视图。图2是图1的线I1-1I的横截面视图。注意,在图2的图示中省略了线缆的一部分。在下文中,为了方便,前后、左右和上下方向被定义为如图所示的那样,并且将根据该定义给出各个部分的配置的描述。然而,方向不限于此。线缆连接器100是例如能够进行高速传输的外接迷你SAS (串行连接SCSI)。该连接器100是包括多条信号线的小连接器并且可以用在个人计算机、服务器、存储系统、超级计算机等中。由于该连接器100包括适合于高速传输的多条大直径信号线,因此将这些信号线布置在连接器内需要高密度布局(密集化)。如图1和图2所示,线缆连接器100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附接到线缆10的末端部分(前端部分)的连接器子组件I和覆盖连接器子组件I的外围的壳体5。线缆10是包括下文中要描述的多条单线缆的多芯线缆。壳体5具有由金属导电材料构成的上下对的上部壳体51和下部壳体52,并且这些壳体在线缆10的末端部分上夹有套管(bushing) 11并且通过螺栓53而相互紧固。可以以能够被插入和移除的方式与配对连接器配合的接合部分54形成在壳体5的末端部分上。R 55形成在上部壳体51的上表面上,并且与配对连接器的末端部分(未不出)接合的突出部分551形成在闩55的前端部分上。拉环(pulltab) 56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安装在上部壳体51与円55之间。向后拉动拉环56使得拉环56的前端部分的膨胀部分561提升闩55的前端部分,结果,闩的前端部分的突出部分551向上移动从而释放与配对连接器的接合。图3是示出连接器子组件I的配置的分解透视图,并且图4是装配视图。如图3和图4所示,连接器子组件I具有聚集多条(8条线缆)单线缆21的线缆组2、布置在线缆组2前方的排列板3和布置在排列板3前方的基板4。每条单线缆21的配置是相互相同的。然而,应注意,每条单线缆21的配置不需要相同。单线缆21分开布置成两个垂直列,并且在下文中,在上侧的四条单线缆21将被称为上部线缆组201,并且在下侧的四条单线缆21将被称为下部线缆组202。图5是示出套管11的后方的线缆10的内部配置的、图1的线v-v的横截面视图。线缆10是通过将具有环形形状的外部屏蔽物13布置在具有环形形状的外覆盖物12的内侧并且通过将多条(8条线缆)单线缆21以圆周方向布置到外部屏蔽物13的内侧来构成的。媒介物(intermediary) 14设置在外部屏蔽物13与单线缆21之间,并且单线缆21与21之间的间隙被填满。在多条单线缆21中,上侧的四条单线缆21构成图3的上部线缆组201,并且下侧的四条单线缆21构成下部线缆组202。PVC (聚氯乙烯)可例如用作构成外覆盖物12的材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子组件,包括:排列板,具有前表面、与所述前表面相对的后表面、设置在所述前表面上的槽、多个开口以及多个凹部,所述多个开口针对所述槽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在所述前表面上相互分开设置且从所述前表面延伸到所述后表面,以及多个凹部在所述后表面上相互分开设置以容纳电线的一部分;基板,包括布置在所述排列板的前表面上的多条导电线,其中所述基板的后端部分放置在所述排列板的槽中;以及线缆,布置在所述排列板的后表面上并且包括多条电线,其中,每条电线穿过所述排列板中的所述多个开口当中的与每条电线对应的开口并且连接到所述基板上的相应导电线。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横山周平,川手良尚,
申请(专利权)人:三M创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