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兼做袋体使用的多功能垫,包含一布体、接合部、被接合部及穿孔,布体包含有第一翻折线、第二翻折线、第三翻折线、第四翻折线、第五翻折线、第六翻折线及第七翻折线,接合部和被接合部分别设置在布体表层上,并可将布体折合后相互接合,穿孔可穿入带体形成一提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随使用者需求加以变化为袋体或野餐垫,适用于出外游玩且方便携带。(*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兼做袋体使用的多功能垫
本技术涉及一种多功能垫,特别指一种可随使用者需求加以变化为袋体或野餐垫,适用于出外游玩且方便携带。
技术介绍
一般购物袋等各种盛装物品的袋体,可谓现代生活每日基本用品,且一般的袋体只能作为盛装物品用,并无其他太多的效能。目前,现在人们生活及为重视休闲活动,常会趁着周休假日或是空闲时间出外走走和大自然接触,而出门郊游遇见美好景色时则会想坐下来休息并观赏美丽景色,但一般食物跟野餐垫都必须分开携带,因此导致时常遗漏了野餐垫,且若野餐垫重量较轻则易遭风吹走,使外出游玩产生不愉快的经验。又,野餐的关键是带足所需野餐的物品,如餐巾纸、冷饮、饼干、美食等,但为将这些物品方便携带,出游者则会另外将物品装置于袋子中,而袋子若为塑料所制则会造成不环保的情形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兼做袋体使用的多功能垫,可随使用者需求加以变化为袋体或野餐垫。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可兼做袋体使用的多功能垫,包含有:一折制成袋体的布体,布体对折在线设有第一翻折线,并垂直于第一翻折线设有第二翻折线、第三翻折线、第四翻折线及第五翻折线,第四翻折线设于第二翻折线及第三翻折线之间,第五翻折线设于第三翻折线左侧,第一翻折线上下两端分别设有第六翻折线及第七翻折线,其中,下端的第六翻折线、第二翻折线及下端的第七翻折线可形成第一区块,第二翻折线及下端的第七翻折线可形成第二区块,第一翻折线、第二翻折线及下端的第六翻折线可形成第三区块,上端的第六翻折线、第二翻折线及上端的第七翻折线可形成第四区块,下端的第六翻折线、第二翻折线、第四翻折线及下端的第七翻折线可形成第五区块,上端的第六翻折线、第三翻折线、第四翻折线及上端的第七翻折线可形成第六区块,下端的第六翻折线、第三翻折线、第四翻折线及下端的第七翻折线可形成第七区块,上端的第六翻折线、第三翻折线、第五翻折线及上端的第七翻折线可形成第八区块,上端的第七翻折线及第五翻折线可形成第九区块,上端的第六翻折线、第五翻折线及上端的第七翻折线可形成第十区块,第一翻折线、第五翻折线及上端的第六翻折线可形成第十一区块,下端的第六翻折线、第五翻折线及下端的第七翻折线可形成第十二区块;接合部,接合部设置于第六区块、第七区块、第八区块、第九区块及第十一区块;被接合部,被接合部设置于第二区块、第三区块、第五区块、第六区块及第八区块;穿孔,穿孔设置于第一区块、第四区块、第十区块及第十二区块。作为优选方案,布体下侧设有黏扣部。作为优选方案,布体设置有容置游乐装置的透明层。作为优选方案,接合部和被接合部为磁性组件。作为优选方案,穿孔外围设有钢圈。作为优选方案,布体周围设置有铁条。作为优选方案,穿孔穿设有带体。本技术达到的技术效果如下:本技术可兼做袋体使用的多功能垫,折合成一可容置物品的袋体,并可于外出郊游、野餐时,装置所欲携带的物品,更可于到达野餐地点后,将袋体摊开作为野餐垫使用,达到多元化的使用方式。因此,本技术可兼做袋体使用的多功能垫不但可在野餐时使用外,更可当购物袋来使用,如露营、郊游等户外活动都可以随时拆解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示意图一;图3为本技术实施示意图二;图4为本技术实施示意图三;图5为本技术实施示意图四; 图6为本技术实施示意图五;图7为本技术实施示意图六;图8为本技术较佳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I布体;10第一翻折线;11第二翻折线;12第三翻折线;13第四翻折线;14第五翻折线;15第六翻折线;16第七翻折线;17铁条;2第一区块;20第二区块;200第三区块;201第四区块;202第五区块;203第六区块;204第七区块;205第八区块;206第九区块;207第十区块;2070透明层;208第^^一区块;209第十二区块;3接合部;4被接合部;5穿孔;50钢圈;6带体;7袋体;8黏扣部。【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所述可兼做袋体使用的多功能垫,为期许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效果、特征及结构能够有更为详尽的了解,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说明如后。首先,参阅图1。`如图所示,本技术可兼做袋体使用的多功能垫主要包含有:—布体I,布体I对折在线设有第一翻折线10,并垂直于第一翻折线10上设有第二翻折线11、第三翻折线12、第四翻折线13及第五翻折线14,第四翻折线13设于第二翻折线11及第三翻折线12之间,第五翻折线14设于第三翻折线12左侧,第一翻折线10上下两端分别设有第六翻折线15及第七翻折线16。其中,下端的第六翻折线15、第二翻折线11及下端的第七翻折线16可形成第一区块2,第二翻折线11及下端的第七翻折线16可形成第二区块20,第一翻折线10、第二翻折线11及下端的第六翻折线15可形成第三区块200,上端的第六翻折线15、第二翻折线11及上端的第七翻折线16可形成第四区块201,下端的第六翻折线15、第二翻折线U、第四翻折线13及下端的第七翻折线16可形成第五区块202,上端的第六翻折线15、第三翻折线12、第四翻折线13及上端的第七翻折线16可形成第六区块203,下端的第六翻折线15、第三翻折线12、第四翻折线13及下端的第七翻折线16可形成第七区块204,上端的第六翻折线15、第三翻折线12、第五翻折线14及上端的第七翻折线16可形成第八区块205,上端的第七翻折线16及第五翻折线14可形成第九区块206,上端的第六翻折线15、第五翻折线14及上端的第七翻折线16可形成第十区块207,第一翻折线10、第五翻折线14及上端的第六翻折线15可形成第十一区块208,下端的第六翻折线15、第五翻折线14及下端的第七翻折线16可形成第十二区块209。再者,布体I下侧设有黏扣部8。接合部3,接合部3设置于第六区块203、第七区块204、第八区块205、第九区块206及第十一区块208。被接合部4,被接合部4设置于第二区块20、第三区块200、第五区块202、第六区203块及第八区块205。穿孔5,穿孔5设置于第一区块2、第四区块201、第十区块207及第十二区块209。续请参阅图2,并同时参阅图1。由图可知,本技术可兼做袋体使用的多功能垫,主要将布体I延着第一翻折线10向具有黏扣部8的一侧对折,使接合部3和被接合部4在布体I外侧。续请参阅图3,并同时参阅图1。由图可知,布体I将第二翻折线11及第三翻折线12向上翻折,再将第四翻折线13向下翻折,且可使第五区块202及第七区块204分别设置的被接合部4及接合部3相互接合、固定。续请参阅图4及图5,并同时参阅图1。由图可知,由第六区块203及第八区块205上所设的接合部3和被接合部4相互扣合,最后再凹折第二翻折线11,使第四区块201叠置于第十区块207上。续请参阅图6及图7。如图所示,将布体I的第九区块206及第十一区块208上所设有的接合部3分别接合固定于第二区块20及第三区块200,再将带体6穿设于穿孔5中,即可形成一袋体7。末请参阅图8,并同时参阅图7。由图可知,本技术可在布体I周围设置有可弯折的铁条17,可使收着成袋体7后较为硬朗,而穿孔5外围则设置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兼做袋体使用的多功能垫,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折制成袋体的布体,布体对折在线设有第一翻折线,并垂直于第一翻折线设有第二翻折线、第三翻折线、第四翻折线及第五翻折线,第四翻折线设于第二翻折线及第三翻折线之间,第五翻折线设于第三翻折线左侧,第一翻折线上下两端分别设有第六翻折线及第七翻折线,其中,下端的第六翻折线、第二翻折线及下端的第七翻折线可形成第一区块,第二翻折线及下端的第七翻折线可形成第二区块,第一翻折线、第二翻折线及下端的第六翻折线可形成第三区块,上端的第六翻折线、第二翻折线及上端的第七翻折线可形成第四区块,下端的第六翻折线、第二翻折线、第四翻折线及下端的第七翻折线可形成第五区块,上端的第六翻折线、第三翻折线、第四翻折线及上端的第七翻折线可形成第六区块,下端的第六翻折线、第三翻折线、第四翻折线及下端的第七翻折线可形成第七区块,上端的第六翻折线、第三翻折线、第五翻折线及上端的第七翻折线可形成第八区块,上端的第七翻折线及第五翻折线可形成第九区块,上端的第六翻折线、第五翻折线及上端的第七翻折线可形成第十区块,第一翻折线、第五翻折线及上端的第六翻折线可形成第十一区块,下端的第六翻折线、第五翻折线及下端的第七翻折线可形成第十二区块;接合部,接合部设置于第六区块、第七区块、第八区块、第九区块及第十一区块;被接合部,被接合部设置于第二区块、第三区块、第五区块、第六区块及第八区块;穿孔,穿孔设置于第一区块、第四区块、第十区块及第十二区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兼做袋体使用的多功能垫,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折制成袋体的布体,布体对折在线设有第一翻折线,并垂直于第一翻折线设有第二翻折线、第三翻折线、第四翻折线及第五翻折线,第四翻折线设于第二翻折线及第三翻折线之间,第五翻折线设于第三翻折线左侧,第一翻折线上下两端分别设有第六翻折线及第七翻折线,其中,下端的第六翻折线、第二翻折线及下端的第七翻折线可形成第一区块,第二翻折线及下端的第七翻折线可形成第二区块,第一翻折线、第二翻折线及下端的第六翻折线可形成第三区块,上端的第六翻折线、第二翻折线及上端的第七翻折线可形成第四区块,下端的第六翻折线、第二翻折线、第四翻折线及下端的第七翻折线可形成第五区块,上端的第六翻折线、第三翻折线、第四翻折线及上端的第七翻折线可形成第六区块,下端的第六翻折线、第三翻折线、第四翻折线及下端的第七翻折线可形成第七区块,上端的第六翻折线、第三翻折线、第五翻折线及上端的第七翻折线可形成第八区块,上端的第七翻折线及第五翻折线可形成第九区块,上端的第六翻折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林彩粉,
申请(专利权)人:李慧娟,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