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履带起重机组合配重,它包括前侧的第一配重和后侧的第二配重;第一配重上端面有第一装配凹槽,第一装配凹槽底面的左部和右部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固定装置;第二配重前端面中部开有第二装配凹槽,第二装配凹槽底面的左部和右部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固定装置。利用安装架的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分别与第一固定装置配合,将两个第一固定装置分别与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销轴连接,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与第二配重的第二固定装置配合,通过销轴将两个第二固定装置分别与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连接,将第一配重和第二配重固定在安装架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易于拆卸,不需要外部机构固定配重。(*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履带起重机组合配重。
技术介绍
履带起重机广泛用于建设机场、码头、电厂建设、公路、铁路路基等,因为履带起重机的配重质量过大,运输过程中通常要对配重等部件进行拆卸运输。履带式起重机转台后部设置有安装架,安装架一般为金属框架结构,安装架包括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平行放置,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之间固定支撑,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的结构相同,左支撑板的下部和右支撑板的下部有配合安装销轴的铰接孔,左支撑板的后端和右支撑板的后端设置有销轴凹槽。配重通过外部油缸固定在安装架上。目前,履带起重机的配重连接方式多是多块叠加式,通过螺栓将几块配重固定在一起,并配合油缸通过销轴固定在转台上,这种连接方式存在销轴不好拆装、配重不能调节和增设油缸等外部设备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于拆卸的履带起重机组合配重。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履带起重机组合配重,它包括前侧的第一配重和后侧的第二配重;第一配重上端面有第一装配凹槽,第一装配凹槽延伸至第一配重的前、后端面,第一装配凹槽底面的左部和右部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固定装置;所述的第一固定装置包括两个第一耳板,两个第一耳板固定连接在第一装配凹槽底面,两个第一耳板之间有第一间隙,第一间隙的走向与第一装配凹槽的走向一致,至少一个第一铰接孔分别贯穿两个第一耳板;第二配重前端面中部开有第二装配凹槽,第二装配凹槽延伸至第二配重的上端面,第二装配凹槽底面的左部和右部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固定装置;所述的第二固定装置包括两个第二耳板,两个第二耳板固定连接在第二装配凹槽底面,两个第二耳板之间有第二间隙,第二间隙的走向与第二装配凹槽的走向一致,第一销轴分别穿过两个第二耳板上部,第一销轴下侧有第二铰接孔,第二铰接孔分别贯穿两个第二耳板,第二销轴与第二铰接孔配合。采用这样的结构后,转台安装架的左支撑板下端和右支撑板下端分别伸入两个第一固定装置的第一间隙内,并通过第一铰接孔将两个第一固定装置分别与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销轴连接,将第一配重固定在安装架上;安装架的左支撑板后端上部和右支撑板后端上部伸入第二固定装置的第二间隙内,第二固定装置的第一销轴放置在配重凹槽内,并通过第二销轴将两个第二固定装置分别与左支撑板后端和右支撑板后端连接,将第二配重固定在安装架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结构简单,易于拆卸,不需要外部机构固定配重。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以下将本履带起重机组合配重简称为本组合配重。本组合配重的第一装配凹槽左、右侧壁后端上部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板,第一安装孔贯穿第一连接板的前、后端面;第二装配凹槽左、右侧壁前端上部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板,第二安装孔贯穿第二连接板的前、后端面,第二安装孔位置与第一安装孔的位置对应。采用这样的结构,当第一配重和第二配重固定在安装架上后,通过螺栓分别穿过第一安装孔和对应的第二安装孔,使得第一配重和第二配重之间相对固定,增加本组合配重整体的稳定性。本组合配重的第一安装孔为腰形通孔,第一安装孔的长度方向为水平方向;所述的第二安装孔也为腰形通孔,第二安装孔的长度方向为竖直方向;使得第一配重和第二配重固定时,方便安装。本组合配重的第二销轴包括盖板和杆体,杆体固定连接在盖板上,盖板上有若干拆卸螺纹孔;采用这样的结构后,第二配重拆卸时,先用螺栓与第二销轴盖板上的拆卸螺纹孔配合,螺栓不断旋入螺纹孔中,在此过程中,螺栓的杆体与支架的左、右支撑板接触,并带动第二销轴向远离转台安装架的方向移动,最终将第二销轴拆除。本组合配重的第一配重后端面有若干个调节凹槽,每个调节凹槽延伸至第一配重下端面,调节凹槽底面固定连接有调节螺母,调节螺栓与调节螺母配合;采用这样的结构后,调节螺栓与调节螺纹孔配合,通过改变调节螺栓伸出第一配重后端面的距离,到达调节第一配重与第二配重之间空隙大小的目的。本组合配重的第一固定装置设置有第一限位螺纹孔,第一限位螺纹孔贯穿至少一个第一耳板,第一限位螺栓与第一限位螺纹孔配合。采用这样的结构后,螺栓与第一限位螺纹孔通过螺纹配合,螺栓的杆体穿过第一限位螺纹孔抵靠在支架的安装架表面,使得第一配重在安装架的左右方向不会有相对移动。附图说明图1是本组合配重实施例第一配重的主视图。图2是图1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3是本组合配重实施例第一配重的立体图。图4是本组合配重实施例第二配重的主视图。图5是图4沿B-B方向的剖视图。图6是本组合配重实施例第二配重的立体图。图7是本组合配重实施例第二销轴的放大主视图。图8是图7的左视图。图9是强夯机转台安装架的部分右视图。图10是本组合配重实施例的立体图。图11是本组合配重实施例使用状态的主视图。图12是图11沿C-C方向的剖视图。图13是本组合配重实施例使用状态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如图1至3所示第一配重1上端面开有契合转台安装架3的第一装配凹槽11,第一装配凹槽11延伸至第一配重1的前、后端面。第一装配凹槽11底面的左、右位置有两个第一固定装置12;每个第一固定装置12包括两个第一耳板12a,两个第一耳板12a竖直焊接在第一装配凹槽11底面,两个第一耳板12a平行放置,并且两个第一耳板12a之间留有第一间隙12b,第一间隙12b的走向与第一装配凹槽11的走向一致,第一间隙12b的宽度与左支撑板31的宽度和右支撑板32的宽度吻合,两个第一铰接孔12c分别贯穿两个第一耳板12a;两个第一铰接孔12c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两个第一铰接孔12c下侧分别有两个第一限位螺纹孔12d,第一限位螺纹孔12d贯穿两个第一耳板12a,两个第一固定装置12之间的距离等于转台安装架3的左支撑板31和右支撑板32之间的距离。第一装配凹槽11左、右侧壁后端上部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板13,第一安装孔13a贯穿第一连接板13的前、后端面,第一安装孔13a为腰形通孔,第一安装孔13a的长度方向为水平方向;第一配重1后端面下部有两个调节凹槽14a,每个调节凹槽14a延伸至第一配重1下端面,调节凹槽14a底面焊接有调节螺母14b,调节螺栓14c与调节螺纹孔配合,调节螺栓14c的长度小于调节凹槽14a的深度,调节螺栓14c的长度大于调节螺母14b后端面至第一配重1后端面的距离。如图4至6所示第二配重2前端面中部开有契合转台安装架3的第二装配凹槽21,第二装配凹槽21延伸至第二配重2的上端面。第二装配凹槽21左、右侧壁前端上部分别焊接有第二连接板23,第二连接板23的位置与第一连接板13的位置对应,第二安装孔23a贯穿第二连接板23的前、后端面,第二安装孔23a为腰形通孔,第二安装孔23a的长度方向为竖直方向。第二装配凹槽21底面的左、右位置有两个第二固定装置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履带起重机组合配重,其特征为:它包括前侧的第一配重和后侧的第二配重;第一配重上端面有第一装配凹槽,第一装配凹槽延伸至第一配重的前、后端面,第一装配凹槽底面的左部和右部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固定装置;所述的第一固定装置包括两个第一耳板,两个第一耳板固定连接在第一装配凹槽底面,两个第一耳板之间有第一间隙,第一间隙的走向与第一装配凹槽的走向一致,至少一个第一铰接孔分别贯穿两个第一耳板;第二配重前端面中部开有第二装配凹槽,第二装配凹槽延伸至第二配重的上端面,第二装配凹槽底面的左部和右部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固定装置;所述的第二固定装置包括两个第二耳板,两个第二耳板固定连接在第二装配凹槽底面,两个第二耳板之间有第二间隙,第二间隙的走向与第二装配凹槽的走向一致,第一销轴分别穿过两个第二耳板上部,第一销轴下侧有第二铰接孔,第二铰接孔分别贯穿两个第二耳板,第二销轴与第二铰接孔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履带起重机组合配重,其特征为:它包括前侧的第一配重和后侧的第二配重;
第一配重上端面有第一装配凹槽,第一装配凹槽延伸至第一配重的前、后端面,第一装配凹槽底面的左部和右部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固定装置;
所述的第一固定装置包括两个第一耳板,两个第一耳板固定连接在第一装配凹槽底面,两个第一耳板之间有第一间隙,第一间隙的走向与第一装配凹槽的走向一致,至少一个第一铰接孔分别贯穿两个第一耳板;
第二配重前端面中部开有第二装配凹槽,第二装配凹槽延伸至第二配重的上端面,第二装配凹槽底面的左部和右部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固定装置;
所述的第二固定装置包括两个第二耳板,两个第二耳板固定连接在第二装配凹槽底面,两个第二耳板之间有第二间隙,第二间隙的走向与第二装配凹槽的走向一致,第一销轴分别穿过两个第二耳板上部,第一销轴下侧有第二铰接孔,第二铰接孔分别贯穿两个第二耳板,第二销轴与第二铰接孔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起重机组合配重,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装配凹槽左、右侧壁后端上部分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大鹏,史怀军,张晓飞,郭帅,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柳工起重机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