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流管及平行流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532602 阅读:1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02 20: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集流管,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上设有用以插接扁平管的扁孔,所述第二腔体和第一腔体之间设有将两者连通的冷媒分配孔,所述集流管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腔体下端的第三腔体,第三腔体与第一腔体间设置有喷射孔,冷媒从冷媒管路流进第三腔体,并从喷射孔向上喷入第一腔体;第二腔体与冷媒管路连通,来自冷媒管路的冷媒从第二腔体通过冷媒分配孔流进第一腔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集流管的平行流换热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集流管可避免冷媒滞留,改善了平行流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一种集流管,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上设有用以插接扁平管的扁孔,所述第二腔体和第一腔体之间设有将两者连通的冷媒分配孔,所述集流管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腔体下端的第三腔体,第三腔体与第一腔体间设置有喷射孔,冷媒从冷媒管路流进第三腔体,并从喷射孔向上喷入第一腔体;第二腔体与冷媒管路连通,来自冷媒管路的冷媒从第二腔体通过冷媒分配孔流进第一腔体。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集流管的平行流换热器。本技术集流管可避免冷媒滞留,改善了平行流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专利说明】集流官及平行流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空调的热交换
,具体涉及一种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平行流换热器。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平行流换热器由于换热效率高,加工性能好,广泛应用于汽车空调、工业生产以及家用和商用空调领域。在一些应用场合,为了确保板状翅片平行流换热器的排水性,有将集流管沿竖直方向配置的方法。这种结构的平行流换热器当作为蒸发器使用的时候,会出现以下问题:由于受重力影响,冷媒容易滞留集流管内空间下部,特别是冷媒的进口侧的集流管,由于高度较大,会出现明显的冷媒向下滞留的情况。特别是在冷媒流量不充足时,集流管下方的冷媒流量与上方的冷媒流量的差异非常明显,使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性能下降。当前一般通过增加扁管中冷媒的流程来减少单集流管的长度,但是这样就会增加换热器的阻力,影响制冷的能效。所以,解决集流管内冷媒因重力而产生的滞留,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解决集流管内冷媒因重力而产生的滞留、可改善平行流换热器换热性能的集流管。为了实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集流管,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上设有用以插接扁平管的扁孔,所述第二腔体和第一腔体之间设有将两者连通的冷媒分配孔,所述集流管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腔体下端的第三腔体,第三腔体与第一腔体间设置有喷射孔,冷媒从冷媒管路流进第三腔体,并从喷射孔向上喷入第一腔体;第二腔体与冷媒管路连通,来自冷媒管路的冷媒从第二腔体通过冷媒分配孔流进第一腔体。优选地,冷媒入口管插入第三腔体,该第三腔体与第二腔体的下端连通。优选地,冷媒入口管的端口位于第三腔体内,且位于靠近喷射孔的位置,冷媒在喷射孔处有比第二腔体下端连通孔更大的静压。优选地,冷媒入口管为顶端封闭的第二腔体,其设置在第一腔体内的部分设置有冷媒分配孔,冷媒入口管还位于第三腔体,并且位于第三腔体内的管段上设置有分流孔。优选地,所述第一腔体内设置有板状体,该板状体与腔体的内壁面连接并实现密封,其中有扁管插入孔侧为第一腔体,另一侧为第二腔体,在第一腔体的下端面和第三腔体之间设置有隔板,隔板连接并密封第一腔体的端面,隔板上有喷射孔连通第一腔体和第三腔体,上述板状体与另一侧腔体内壁面围成连通第三腔体与第二腔体的连通孔。优选地,所述第一腔体与第三腔体之间设置有隔离板,所述的隔离板上设置有喷射孔,该隔离板的边缘与第一腔体端口内壁面形状相匹配。优选地,所述第一腔体内还设置有缩流板,该缩流板的边缘与第一腔体内壁面形状相匹配,在缩流板设置有连通该缩流板上下腔冷媒的缩流板连通孔。优选地,所述缩流板距离集流管冷媒入口端越远间距越小;所述缩流板连通孔距离集流管冷媒入口端越远孔径越小。优选地,所述缩流板距离集流管冷媒入口端越远间距越小。优选地,所述缩流板连通孔距离集流管冷媒入口端越远孔径越小。本技术另提供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包括集流管和一端插接在所述集流管上的若干扁平管,以及设置在所述若干扁平管之间的翅片。所述集流管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上设有用以插接扁平管的扁孔,所述第二腔体和第一腔体之间设有将两者连通的冷媒分配孔,所述集流管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腔体下端的第三腔体,第三腔体与第一腔体间设置有喷射孔,冷媒通过冷媒入口管从冷媒管路流进第三腔体,并从喷射孔向上喷入第一腔体;第二腔体与冷媒管路连通,来自冷媒管路的冷媒从第二腔体通过冷媒分配孔流进第一腔体。由上可知,本技术集流管中至少设置有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冷媒可从第二腔体进入到第一腔体,当第一腔体中的冷媒受到重力下落时,从第三腔体流向第一腔体的冷媒上冲,可将下落的冷媒托起,从而避免了冷媒滞留,改善了平行流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平行流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平行流换热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集流管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集流管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集流管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集流管的分解结构示意图。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集流管,参照图1至图3所示,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该集流管I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腔体12和第二腔体11。第一腔体12上设有用以插接扁平管2的扁孔,第二腔体11和第一腔体12之间设有将两者连通的冷媒分配孔13。集流管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腔体12下端的第三腔体14,第三腔体14与第一腔体12之间设有喷射孔142。冷媒从冷媒管路30流进第三腔体14,并从喷射孔142向上喷入第一腔体12 ;第二腔体11与冷媒管路连通,来自冷媒管路30的冷媒从第二腔体11通过冷媒分配孔13流进第一腔体12。当第一腔体12中的冷媒受到重力下落时,冷媒从喷射孔142流向第一腔体12的冷媒上冲,将下落的冷媒托起,从而避免了冷媒滞留,改善了平行流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本技术实施例中,冷媒管路30分别与第二腔体11和第三腔体14连通,例如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冷媒管路30的一部分可与第二腔体11的中部连通,一部分冷媒可通过该部分冷媒管路从第二腔体11的中部输入;冷媒管路30的另一部分冷媒入口管3与第三腔体14连通,向第三腔体14输入冷媒。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冷媒管路30可通过冷媒入口管3 (冷媒入口管3是冷媒管路30的一部分)插入第三腔体14,该冷媒入口管3上设有分流结构,冷媒可从该冷媒入口管3分别流进第三腔体14和第二腔体11,本技术在冷媒的输入结构上优选采用该方案。请参照图1,本技术实施例中,集流管I竖向放置,第一腔体12与第二腔体11的下端为集流管I的冷媒进口端。冷媒入口管3插入位于第一腔体12和第二腔体11下端的第三腔体14中,并向第三腔体14输入冷媒。冷媒入口管3还与第二腔体11相通,冷媒入口管3中的冷媒可流入第二腔体11,并通过第二腔体11与第一腔体12之间的冷媒分配孔13流进第一腔体12。由于第三腔体14与第一腔体12之间设有喷射孔142,因此输入到第三腔体14的冷媒可从该喷射孔142向上喷入第一腔体12。具体工作流程如下:作为蒸发器使用时,气体冷媒从出口管4进入,经过另一集流管6向集流管I方向流动,由介于中间的翅片7向外部放热,然后冷凝,变成液态或气液相流状态,从喷射孔142进入第三腔体14 ;同时,从第二腔体11上的多个冷媒分配孔13进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集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上设有用以插接扁平管的扁孔,所述第二腔体和第一腔体之间设有将两者连通的冷媒分配孔,所述集流管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腔体下端的第三腔体,第三腔体与第一腔体间设置有喷射孔,冷媒从冷媒管路流进第三腔体,并从喷射孔向上喷入第一腔体;第二腔体与冷媒管路连通,来自冷媒管路的冷媒从第二腔体通过冷媒分配孔流进第一腔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藤憲一郎程志明徐龙贵孙西辉华龙
申请(专利权)人: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