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汽车碳罐其内部的部分活性炭无法很好的参与燃油蒸气的吸附与脱附工作的缺陷,提供一种汽车碳罐,包括壳体、下盖板以及隔板,壳体与下盖板之间形成一内部空腔,隔板将内部空腔分隔为下部连通的左腔室及右腔室,壳体的上部设置有吸附口、脱附口及通大气口,汽车碳罐还包括设置于左腔室中的横向阻力均衡板,横向阻力均衡板包括位于吸附口下方的第一阻力通孔及位于脱附口下方的第二阻力通孔,流经横向阻力均衡板的气流在第一阻力通孔处所受到的附加阻力小于其在第二阻力通孔处所受到的附加阻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汽车碳罐,更多的活性炭参与燃油蒸气的吸附和脱附工作,从而提高燃油蒸气的吸附效率,减少大气污染并提高燃油经济性。(*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针对现有汽车碳罐其内部的部分活性炭无法很好的参与燃油蒸气的吸附与脱附工作的缺陷,提供一种汽车碳罐,包括壳体、下盖板以及隔板,壳体与下盖板之间形成一内部空腔,隔板将内部空腔分隔为下部连通的左腔室及右腔室,壳体的上部设置有吸附口、脱附口及通大气口,汽车碳罐还包括设置于左腔室中的横向阻力均衡板,横向阻力均衡板包括位于吸附口下方的第一阻力通孔及位于脱附口下方的第二阻力通孔,流经横向阻力均衡板的气流在第一阻力通孔处所受到的附加阻力小于其在第二阻力通孔处所受到的附加阻力。本技术提供的汽车碳罐,更多的活性炭参与燃油蒸气的吸附和脱附工作,从而提高燃油蒸气的吸附效率,减少大气污染并提高燃油经济性。【专利说明】汽车碳耀及汽车
本技术属于汽车汽油蒸发控制系统
,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碳罐及汽车。
技术介绍
碳罐是汽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EVAP)的一部分,其通常安装在汽油箱和发动机之间,其作用主要是减少燃油箱中燃油蒸气对大气的污染并提高燃油经济性。传统的碳罐其结构大致为塑料壳体结构,内装有活性炭,壳体上分别布置有吸附口、脱附口以及通大气口。另外,为提高吸附性能,已有技术中,也有将碳罐填装活性炭的内部空间分为左腔室及右腔室两个腔室的,其通过将吸附口、脱附口与通大气口用隔板隔开,以增加吸附路径,提高吸附效率。但是,现有技术的碳罐其内部结构设置会导致气体在碳罐内部流动时各处阻力不均,导致部分活性炭无法很好的参与燃油蒸气的吸附与脱附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汽车碳罐其内部的部分活性炭无法很好的参与燃油蒸气的吸附与脱附工作的缺陷,提供一种汽车碳罐。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提供一种汽车碳罐,包括具有下部开口的壳体、封闭所述壳体下部开口的下盖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隔板,所述壳体与所述下盖板之间形成有一填装活性炭的内部空腔,所述隔板将所述内部空腔分隔为下部连通的左腔室及右腔室,所述壳体的上部设置有吸附口、脱附口及通大气口,所述吸附口及脱附口与所述左腔室连通,所述通大气口与所述右腔室连通,所述汽车碳罐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左腔室中的横向阻力均衡板,所述横向阻力均衡板包括位于所述吸附口下方的第一阻力通孔及位于所述脱附口下方的第二阻力通孔,流经所述横向阻力均衡板的气流在所述第一阻力通孔处所受到的附加阻力小于其在所述第二阻力通孔处所受到的附加阻力。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阻力通孔的通气面积大于所述第二阻力通孔的通气面积。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阻力通孔包括第一大通孔,所述第二阻力通孔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小通孔。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台阶,所述隔板上相向设置有第二限位台阶,所述横向阻力均衡板的两端分别搭接在所述第一限位台阶及所述第二限位台阶上。进一步地,所述内部空腔的底部设置有一可相对所述壳体内侧壁滑动的下挡板,所述下挡板与所述下盖体之间设置有弹性预紧件。进一步地,所述弹性预紧件为预紧弹簧,所述下盖体向下形成凹部,所述预紧弹簧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凹部中,所述预紧弹簧的另一端支撑在所述下挡板的底部。进一步地,所述汽车碳罐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横向阻力均衡板与所述壳体上部之间的纵向阻力均衡板,所述纵向阻力均衡板包括靠近所述吸附口的第一气阻通孔及靠近所述横向阻力均衡板的第二气阻通孔,流经所述纵向阻力均衡板的气流在所述第一气阻通孔处所受到的附加阻力小于其在所述第二气阻通孔处所受到的附加阻力。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气阻通孔的通气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气阻通孔的通气面积。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气阻通孔包括第二大通孔,所述第二气阻通孔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小通孔。本技术提供的汽车碳罐,在所述左腔室中设置横向阻力均衡板,并使得流经所述横向阻力均衡板的气流在所述第一阻力通孔处所受到的附加阻力小于其在所述第二阻力通孔处所受到的附加阻力,以此来平衡气流在左腔室中流动的阻力,以便使得更多的活性炭参与燃油蒸气的吸附和脱附工作,从而提高了燃油蒸气的吸附效率,减少大气污染并提高燃油经济性。另外,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上述的汽车碳罐。本技术提供的汽车,由于具有上述的汽车碳罐,不仅提高了燃油蒸发控制系统的燃油蒸气的吸附效率,而且也减少了大气污染并提高了燃油经济性。【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碳罐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碳罐其横向阻力均衡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汽车碳罐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汽车碳罐其纵向阻力均衡板的结构示意图。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壳体;2、下盖板;20、凹部;3、隔板;4、活性炭;5、内部空腔;51、左腔室;52、右腔室;6、吸附口 ;7、脱附口 ;8、通大气口 ;9、横向阻力均衡板;91、第一阻力通孔;910、第一大通孔;92、第二阻力通孔;920、第一小通孔;10、第一限位台阶;11、下挡板;12、弹性预紧件;13、纵向阻力均衡板;131、第一气阻通孔;132、第二气阻通孔;133、第二大通孔;134、第二小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至图2所示,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碳罐,其包括具有下部开口的壳体1、封闭所述壳体下部开口的下盖板2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I上的隔板3,所述下盖板2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等方式固定在壳体I上,所述隔板3与所述壳体I 一体成型或者是通过胶水固定在壳体I上。所述壳体I与所述下盖板2之间形成有一填装活性炭4的内部空腔5,所述隔板3将所述内部空腔5分隔为下部连通的左腔室51及右腔室52,所述壳体I的上部设置有吸附口 6、脱附口 7及通大气口 8,所述吸附口 6及脱附口 7位于所述左腔室51的正上方且与所述左腔室51连通,燃油箱的燃油蒸气通过吸附口 6进入碳罐的内部空腔5中并吸附在活性炭4上,碳罐的内部空腔5中的燃油蒸气通过脱附口 7进入到汽车发动机中进行燃烧,所述通大气口 8位于所述右腔室52的正上方且与所述右腔室52连通,通过该通大气口 8将碳罐的内部空腔5与外部大气连通。图1所示实施例中,所述碳罐其水平截面形状为长方形;但是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碳罐的水平截面形状也可是圆形、椭圆形等其它形状。横向阻力均衡板的形状与碳罐的水平截面形状相适配。碳罐的工作原理如下: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或在行车过程中,燃油在燃油箱中晃动,燃油箱的燃油开始蒸发,燃油蒸气经由燃油箱上的通气管,通过碳罐的吸附口进入到碳罐的内部空腔中,利用活性炭特有的吸附性能,将燃油蒸气贮存起来。由于碳罐的内部空腔通过壳体上的通大气口与外部大气相通,因此,可以在行车时通过脱附口将吸附在活性炭上的燃油蒸气带至汽车发动机中进行燃烧。本实施例中,所述汽车碳罐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左腔室51中的横向阻力均衡板9,所述横向阻力均衡板9包括位于所述吸附口 6下方的第一阻力通孔91及位于所述脱附口7下方的第二阻力通孔92,流经所述横向阻力均衡板9的气流在所述第一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碳罐,包括具有下部开口的壳体、封闭所述壳体下部开口的下盖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隔板,所述壳体与所述下盖板之间形成有一填装活性炭的内部空腔,所述隔板将所述内部空腔分隔为下部连通的左腔室及右腔室,所述壳体的上部设置有吸附口、脱附口及通大气口,所述吸附口及脱附口与所述左腔室连通,所述通大气口与所述右腔室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碳罐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左腔室中的横向阻力均衡板,所述横向阻力均衡板包括位于所述吸附口下方的第一阻力通孔及位于所述脱附口下方的第二阻力通孔,流经所述横向阻力均衡板的气流在所述第一阻力通孔处所受到的附加阻力小于其在所述第二阻力通孔处所受到的附加阻力。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银生,施红,王学超,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