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电池注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524660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01 20: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一种蓄电池注液装置。一种蓄电池注液装置,包括电解液箱和注液管,所述注液管内固定有横杆,所述横杆垂直所述注液管,还设置有垂直固定于所述横杆的直杆,所述直杆另一端铰接有组合片,所述组合片包括至少两个叶片,所述叶片朝一侧倾斜,所述所有叶片旋转至同一位置处均能够重合。电解液从注液管上输送下来,接触组合片后,电解液对组合片冲击产生的力使组合片转动,将电解液甩出去,电解液被均匀快速的输送到极板群上。(*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蓄电池注液装置
本技术属于一种蓄电池注液装置。
技术介绍
电解液是最传统的电解质,电解液是由GAMMA 丁内酯有机溶剂加弱酸盐电容质经过加热得到的。普通意义上的铝电解电容的阴极,都是这种电解液。电解液是化学电池、电解电容等使用的介质,为他们的正常工作提供离子。并保证工作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是可逆的。目前,现有技术的蓄电池生产过程中,需要对蓄电池加注电解液,一般采用的方法是直接注液,直接注液存在如下缺陷:因电解液较粘稠,电解液吸收较慢,在极板群里电解液吸收不均匀,因此不能够快速注液,快速注液常常会使加入蓄电池内的电解液溢出,并且电解液吸收不均匀会导致蓄电池的质量问题,这样即浪费了电解液,又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需要一种能够快速注液并且能将电解液均匀注射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快速注液并且能将电解液均匀注射的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一种蓄电池注液装置,包括电解液箱和注液管,所述注液管内固定有横杆,所述横杆垂直所述注液管,还设置有垂直固定于所述横杆的直杆,所述直杆另一端铰接有组合片,所述组合片包括至少两个叶片,所述叶片朝一侧倾斜,所述所有叶片旋转至同一位置处均能够重合。电解液从注液管上输送下来,接触组合片后,电解液对组合片冲击产生的力使组合片转动,将电解液甩出去,电解液被均匀快速的输送到极板群上。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叶片上开设有六号通孔。电解液扩散的点更多,电解液在极板群上分布更加均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六号通孔的直径为1mm-2ΜΜ。直径相对较小的孔在不影响组合片转动的前提下,能够使电解液扩散的更加均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横杆为圆柱形。防止电解液在横杆上的堆积,防止浪费电解液。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在电解液从注液管上输送下来,接触组合片后,电解液对组合片冲击产生的力使组合片转动,将电解液甩出去,电解液被均匀快速的输送到极板群上。电解液扩散的点更多,电解液在极板群上分布更加均匀。直径相对较小的孔在不影响组合片转动的前提下,能够使电解液扩散的更加均匀。横杆为圆柱形,防止电解液在横杆上的堆积,防止浪费电解液。【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技术回旋块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技术使用状态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2技术截面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2技术侧面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2技术底面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2技术使用状态示意图。图7为实施例3技术螺旋片示意图。图8为实施例3技术使用状态示意图。图9为实施例4技术组合片示意图。图10为实施例4技术使用状态示意图。图11为实施例5技术使用状态示意图。图12为实施例5技术导流件底面仰视图不意图。图13为实施例5技术导流件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1:参见图1和图2,包括电解液箱I和注液管2,电解液箱I的电解液通过注液管2注射到蓄电池壳5内。所述注液管2内固定有与注液管2相匹配的回旋块3,回旋块3固定在注液管2内,所述回旋块3侧壁开设有自上往下的弧形凹槽4,回旋块3侧壁上设置满所述弧形凹槽4,弧形凹槽4使电解液经过回旋块3之后成不断旋转的方式转出注液管2,使电解液能均匀的撒在极板群上,吸收更迅速,注液速度也能提高。所述注液管2上端为柱形部分21,下端为锥形部分22,所述锥形部分22较大的开口面与柱形部分21固定连接。注液管2为纯柱形的话,在回旋块3使用一段时间后,有可能回旋块3会向下滑落,使用寿命短;注液管2为纯锥形的话,回旋块3在锥形部件内固定必须回旋块3也为锥形,回旋块3的下部分小了,对整体电解液的旋转散播效果受限制很大,旋转散播效果不明显。因此注液管2采用柱形和锥形组合方便回旋块3的固定,防止回旋块3使用一段时间后向下滑落,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所述弧形凹槽4上开口 4a大于下开口 4b,并且弧形凹槽4上开口 4a到下开口 4b的凹槽宽度逐渐减小。电解液由大开口 4a进入小开口 4b出去,电解液进的多出的少,加大了压力,增快了电解液从回旋块3出去的速度。所述弧形凹槽4深度为1CM。对快速注液,并且不影响电解液旋转效果来说,ICM的凹槽深度相对较为合理。使用时,电解液由电解液箱I进入到注液管2,经过注液管2内的回旋块3,从回旋块3的弧形凹槽4内流出后,形成旋转式的方式向下运送,电解液流出注液管2后,均匀的铺散在极板群上,使极板群能够均匀快速的吸收电解液,吸收快了,在电解液不会溢出的前提下,电解液的速度也能提升,因此装置能够快速注射电解液。实施例2:与实施例1相比,区别在于,所述快速注液均匀注液的方式不同,其余均相同。参见图3飞,包括电解液箱I和注液管2,所述注液管2侧壁开设有至少四个通孔组103,通孔组103多分布点,覆盖面便更加广泛。所述通孔组103包括自上往下的二号通孔104、三号通孔105和四号通孔106,所述二号通孔104直径小于三号通孔105,所述三号通孔105直径小于四号通孔106,所述注液管2底面还开设有五号通孔107。通孔组103中的通孔由上到下并且上小下大分布,从越上面的通孔出来的电解液,运送的距离越远,因此,通孔组103能将电解液均匀的铺在极板群上,再加上五号通孔107的设置,注液管2能将电解液运送到极板群的所有位置,均匀快速的注液。所述二号通孔104、三号通孔105和四号通孔106位于同一直线上。保证所在通孔组103能在范围极板群内均匀全面的注射电解液。所述五号通孔107位于底面正中心。因电解液有粘性,因此,会有一部分电解液通过通孔组103的通孔流出并沿着注液管2外壁向下流动直至滴到极板群上,但很难滴到注液管2正中心下方的位置,五号通孔107设置在底面正中心位置为了更好的对极板群进行全面注液。[0031 ] 所述二号通孔104直径为3丽,三号通孔105直径为4MM,四号通孔106直径为5丽,五号通孔107直径为2MM。五号通孔107接触的电解液是最多的,因此需要通孔直径小于别的通孔,为了不影响别的通孔排除电解液的效果。使用时,将电解液从电解液箱I进入到注液管2内,大量的电解液进入,因五号通孔107直径很小,电解液无法全部从注液管2底部的五号通孔107流光,大量电解液慢慢往上堆积,通过二号通孔104、三号通孔105、四号通孔106和五号通孔107 —起排出,均匀并且快速的将电解液排到极板群上。实施例3:与实施例1相比,区别在于,所述快速注液均匀注液的方式不同,其余均相同。参见图7和图8,包括电解液箱I和注液管2,所述注液管2内固定有螺旋片201,所述螺旋片201上端固定有锥形的集液斗202。螺旋片201能将电解液以旋转的方式输送到极板群上,使极板群能够均匀接受电解液。集液斗202将电解液全部运送到螺旋片201上接口处,防止电解液从螺旋片201的空隙处直接滑落,从而影响螺旋片201的使用效果。所述螺旋片201上涂敷有防粘剂。防止电解液粘附在螺旋片201上,造成电解液的浪费,节约成本,并且提高了电解液的下降速度。所述螺旋片201最下面的端部203弧形向上。使电解液离开螺旋片201的高度更高,并且弧形抛出,电解液的运送轨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蓄电池注液装置,包括电解液箱(1)和注液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液管(2)内固定有横杆(301),所述横杆(301)垂直所述注液管(2),还设置有垂直固定于所述横杆(301)的直杆(302),所述直杆(302)另一端铰接有组合片(303),所述组合片(303)包括至少两个叶片(304),所述叶片(304)朝一侧倾斜,所述所有叶片(304)旋转至同一位置处均能够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电池注液装置,包括电解液箱(I)和注液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液管(2)内固定有横杆(301),所述横杆(301)垂直所述注液管(2),还设置有垂直固定于所述横杆(301)的直杆(302 ),所述直杆(302 )另一端铰接有组合片(303 ),所述组合片(303 )包括至少两个叶片(304),所述叶片(304)朝一侧倾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铖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慧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