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核电站安全壳内换热器的支撑结构,包括多根相互平行的下部横梁(1)、多根相互平行的上部横梁(2)和支架(3),所述支架(3)将多根相互平行的下部横梁(1)和多根相互平行上部横梁(2)相连接,形成一个长方体框架。所述长方体框架的一个前侧面上设有多根用于支撑换热器的相互平行的侧梁(4);所述上部横梁和所述下部横梁上分别设有两个用于支撑换热器上、下联箱的支撑件(5)。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当地震发生时,能保证换热器的完整性,使其不会受到破坏。此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性能可靠。(*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核工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核电站安全壳内换热器的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核电站安全壳的内部设有换热器,当发生事故时,通过换热器将安全壳内的热量传递出去,保证安全壳的安全。如图6所示,换热器包括进出口三通、上下联箱7、6、球形封头以及多根传热管8。该换热器内部介质是水,外部介质是空气。当核电站安全壳内发生破口事故时,高温蒸汽释放出来,可通过热换器上传热管的冷凝把热量传递给热交换器内的水,从而保证安全壳的安全。换热器上下联箱的高度差约4m-6m,上下联箱的长度为2.5m-6m。从上下联箱伸出的传热管长度为0.5m,上下联箱中心线的间距为0m-2m,整个热交换器的重量为2.5-8t。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设备,该设备的支撑是一个难点,既要保证设备在地震条件下的完整性,又要考虑安全壳内的空间有限,不能把支撑设备做的很大,并且不能影响传热管的传热。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核电站安全壳内换热器的支撑结构,该支撑结构不但能将换热器固定支撑,还能保证在地震发生时换热器的完整性,使换热器不会受到破坏。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核电站安全壳内换热器的支撑结构,包括多根相互平行的下部横梁、多根相互平行的上部横梁和支架,所述支架将多根相互平行的下部横梁和多根相互平行上部横梁相连接,形成一个长方体框架,所述长方体框架的一个前侧面上设有多根用于支撑所述换热器的相互平行的侧梁;所述上部横梁和所述下部横梁上分别设有两个用于用于支撑换热器的上、下联箱的支撑件。进一步,所述支撑件,其中一个与所述横梁采用固定连接,其余三个与所述横梁采用滑动连接。进一步,所述支架包括上梁、下梁、垂直梁和倾斜梁,所述上梁、下梁、垂直梁和倾斜梁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多边形框体。进一步,所述支撑结构还包括用于固定换热器上的传热管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固定在所述支架的侧梁上。进一步,所述固定部件是钢条,所述钢条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上下两块,在其上开有多个直径与传热管直径相一致的圆弧状孔,所述圆弧状孔的间隔与传热管的间隔一致,并将传热管固定在所述圆弧形孔内;另一部分为长方形钢条;两个带孔钢条和一个长方形钢条共同组成固定部件,将传热管卡紧。进一步,在传热管的竖直方向上设有1-6个固定部件,间隔为0.5-3m。进一步,所述上部横梁的长度为1-3m,所述下部横梁的长度为1.5-3.5m,所述支架高度为4.6-6.5m。进一步,所述支架倾斜梁的倾角为0-30度。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采用本技术的支撑结构,可以稳定地将换热器固定,当地震发生时能保证换热器的完整性,不会导致换热器受到损坏。此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性能可靠。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核电站安全壳内换热器的支撑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图1的主视图;图4是图1的侧视图;图5是本技术核电站安全壳内换热器的支撑结构与换热器的装配图;图6是现有技术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核电站安全壳内换热器的支撑结构固定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下部横梁 2-上部横梁 3-支架 4-侧梁 5-支撑件6-下联箱 7-上联箱 8-传热管 31-上梁 32-下梁33-垂直梁 34-倾斜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如图1所示,包括多根相互平行的下部横梁1、多根相互平行的上部横梁2和支架3,支架3将多根相互平行的下部横梁1和多根相互平行上部横梁2相连接,形成一个长方体的框架,该长方体的框架采用I型角钢焊接而成。长方体的框架的一个前侧面上设有多根用于支撑换热器的相互平行的侧梁4;在上部横梁2和下部横梁1上分别设有两个用于支撑换热器的上、下联箱7、6的支撑件5。此结构简单,性能可靠。其中,上部横梁2的长度为1-3m,所述下部横梁1的长度为1.5-3.5m,所述支架3高度为4.6-6.5m。如图2、3所示,支撑件5,其中一个与下部横梁1采用固定连接,焊接在下部横梁1上;其余三个与下部横梁1和上部横梁2采用滑动连接,用螺栓固定。这样,当安全壳内温度发生变化时可与换热器一起进行滑动,保证换热器的稳定性。如图4所示,支架包括上梁31、下梁32、垂直梁33和倾斜梁34,上梁31、下梁32、垂直梁33和倾斜梁34的端部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多边形框体。多边形框体优选3个,等距离设置在上部横梁2与下部横梁1之间,可提高支撑结构的稳定性。本技术的支撑结构为了更好地配合换热器安装,支架3倾斜梁采用0-30度的倾角。如图5、7所示,换热器的传热管为100-152根,并且长2.5-7m,在传热过程中可能发生振动,从而导致传热管与联箱之间的连接发生损坏。为了避免发生振动,在该支撑结构上增加了传热管固定部件,提高传热器上传热管的稳定性,该固定部件固定在支架3的倾斜梁34上。固定部件由不锈钢钢条切削制成,所述钢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上下两块,在其上开有多个直径与传热管直径相一致的圆弧状孔,所述圆弧状孔的间隔与传热管的间隔一致,为47.5-76mm,并将传热管固定在所述圆弧形孔内;另一部分为长方形钢条;两个带孔钢条和一个长方形钢条共同组成固定部件,将传热管卡紧。该固定部件通过焊接在钢板,并把钢板焊接在支架的侧梁上进行固定。在传热管8的竖直方向上设有1-6个固定部件,间隔为0.5-3m。正好把竖直方向的高度的传热管进行等分。该传热管固定部件中间有间隙,不影响含有高温水蒸汽的空气流过,当高温水蒸汽在传热管上面进行冷凝并在传热管上面形成水膜,这不利于传热管的换热。当水膜遇到传热管支撑结构时,由于传热管支撑结构的阻挡破坏,会使水膜上的水在传热管支撑结构上形成水滴,并从传热管支撑结构上滴下,因此,传热管固定部件设置会增加换热器的换热能力。为了便于安装,将核电站安全壳内换热器的支撑结构与换热器一起组装,一起安装在核电站的安全壳内。本技术核电站安全壳内换热器的支撑结构并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得出其他的实施方式,同样属于本技术的技术创新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核电站安全壳内换热器的支撑结构,包括多根相互平行的下部横梁(1)、多根相互平行的上部横梁(2)和支架(3),所述支架(3)将多根相互平行的下部横梁(1)和多根相互平行上部横梁(2)相连接,形成一个长方体框架,其特征是,所述长方体框架的一个前侧面上设有多根用于支撑所述换热器的相互平行的侧梁(4);所述上部横梁和所述下部横梁上分别设有两个用于支撑换热器上、下联箱(7、6)的支撑件(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核电站安全壳内换热器的支撑结构,包括多根相互平行的下部
横梁(1)、多根相互平行的上部横梁(2)和支架(3),所述支架(3)
将多根相互平行的下部横梁(1)和多根相互平行上部横梁(2)相连接,
形成一个长方体框架,其特征是,所述长方体框架的一个前侧面上设有多
根用于支撑所述换热器的相互平行的侧梁(4);所述上部横梁和所述下部
横梁上分别设有两个用于支撑换热器上、下联箱(7、6)的支撑件(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电站安全壳内换热器的支撑结构,其特征是:
所述支撑件(5),其中一个与所述下部横梁(1)采用固定连接,其余三
个与所述上部横梁(2)和下部横梁(1)采用滑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核电站安全壳内换热器的支撑结构,其特征是:
所述支架(3)包括上梁(31)、下梁(32)、垂直梁(33)和倾斜梁(34),
所述上梁(31)、下梁(32)、垂直梁(33)和倾斜梁(34)相互连接形
成一个多边形框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核电站安全壳内换热器的支撑结构,其特征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卫光,赵侠,欧阳立华,曲昌明,祖世清,左民,王晓江,于勇,李军,宋代勇,郎瑞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