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五路输出的高效机顶盒电源供电电路,包括直流电源、电源管理芯片、第一电阻至第十一电阻、第一电容至第十六电容、第一电感至第三电感、第一稳压管、第二稳压管、第一二极管至第七二极管、多线圈变压器、光耦器和可控硅。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多路输出开关电源与传统的一般开关电源相比,具有外围元件少,容易开发利用,性价比高的特点,且该电源应用在机顶盒内部电源,性能可靠,成本低廉,有利于推广。(*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五路输出的高效机顶盒电源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直流电源、电源管理芯片、第一电阻至第十一电阻、第一电容至第十六电容、第一电感至第三电感、第一稳压管、第二稳压管、第一二极管至第七二极管、多线圈变压器、光耦器和可控硅,所述直流电源的正极同时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电源管理芯片的正极、所述电源管理芯片的控制信号输入端、所述第十六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多线圈变压器次级第二线圈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直流电源的负极同时与所述第一稳压管的正极、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多线圈变压器初级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电源管理芯片的负极、所述多线圈变压器初级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一稳压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管理芯片的调制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源管理芯片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同时与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光耦器内光敏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六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多线圈变压器次级第一线圈的第四抽头、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稳压管的负极、所述第十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二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三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十四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五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所述可控硅的正极和所述第九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多线圈变压器次级第一线圈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多线圈变压器次级第一线圈的第一抽头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多线圈变压器次级第一线圈的第二抽头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多线圈变压器次级第一线圈的第 三抽头与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多线圈变压器次级第一线圈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多线圈变压器次级第二线圈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七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同时与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十五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为第一电源输出端,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同时与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四电容的第二端连接并为第二电源输出端,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同时与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十三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为第三电源输出端,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同时与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十二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二端为第四电源输出端,所述第六二极管的正极同时与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二稳压管的正极和所述第十一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为第五电源输出端,所述第七二极管的负极同时与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光耦器内光敏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光耦器内发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光耦器内发光二极管的负极同时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九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可控硅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电容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可控硅的控制端、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微,廖扬琴,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微鑫通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