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49692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模具,其包括固定模与移动模,该移动模包括模板、模仁入子与顶出装置,该模板包括贯穿孔,其中,该贯穿孔从该模板靠近固定模的一端面到相对的另一端面,依次包括具有第一孔径的第一通孔段,具有第二孔径的第二通孔段,该第二孔径大于第一孔径,该第二通孔段的孔壁设有滚动装置;该模仁入子包括成型部分与连接部分,该成型部分与第一通孔段相配合,该连接部分与第二通孔段相配合,且该成型部分朝向固定模,连接部分与顶出装置相连。上述模具具有可减少模仁入子磨损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模具领域,尤其是关于一种可减少模仁入子磨损的模具。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电脑、通信、消费性电子产品与各种精密仪器及其模具中,对各零配件的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例如在电子产品与精密光学器件上已广泛应用的非球面塑胶透镜,为满足产品轻、薄、短、小的需求,其已变得越来越小;与此同时,在非球面塑胶透镜成型过程中所使用的模具结构亦随着缩小。目前对于塑胶透镜领域已经应用直径为0.3mm的顶出针,但直径如此小的顶出针,其结构强度与长度之间有密切关系(例如顶出针长度越长则越容易被弯曲或折断),而使得顶出针的使用受到限制。由于顶出针使用的限制,因此常常采用模仁入子来做顶出。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的以模仁入子做顶出的模具10。该模具10包括固定模1,移动模2,该移动模2包括模仁块3,模仁入子4,及顶出装置5,该模仁块3包括模仁入子孔6。使用时,在产品8成型后,该模仁入子4在顶出装置5的作用下,对成型产品8做顶出。然而,在该模仁入子4做顶出时,该模仁入子4的侧壁41与模仁入子孔6的壁面61间容易产生较大磨擦力,继而易于使模仁入子4被磨损,影响模仁入子4的精度,而造成要重新加工模仁入子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减少模仁入子磨损的模具。
技术实现思路
以下将以实施例提供一种模具。一种模具,包括固定模与移动模,该移动模包括模板、模仁入子与顶出装置,该模板包括贯穿孔,其中,该贯穿孔从该模板靠近固定模的一端面到相对的另一端面,依次包括具有第一孔径的第一通孔段,具有第二孔径的第二通孔段,该第二孔径大于第一孔径,该第二通孔段的孔壁设有滚动装置;该模仁入子包括成型部分与连接部分,该成型部分与第一通孔段相配合,该连接部分与第二通孔段相配合,且该成型部分朝向固定模,该连接部分与顶出装置相连。相对于现有技术,所述模具,包括滚动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该滚动装置可使模仁入子与模块上贯穿孔的孔壁之间的磨擦变为滚动摩擦,继而可减少摩擦力,降低模仁入子被磨损的可能性。因此上述模具具有可减少模仁入子磨损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采用模仁入子做顶出的模具剖面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模具剖面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滚珠套筒的纵向局部剖面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滚珠套筒的横向剖面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滚珠套筒的部分剖开立体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滚柱套筒的纵向局部剖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模具做进一步详细说明。请参见图2,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模具100示意图,该模具100包括固定模11与移动模12,该移动模12包括模板13、模仁入子14与顶出装置15,该模板上开设贯穿孔16。其中,从纵向上看(即厚度方向),该贯穿孔16从该模板13靠近固定模11的一端面131到相对的另一端面132,依次包括具有第一孔径的第一通孔段161,具有第二孔径的第二通孔段162,该第二孔径大于第一孔径,该第二通孔段162的孔壁设有滚动装置17。该模仁入子14包括成型部分141与连接部分142,其形状与该贯穿孔16相配合,具体为成型部分141与第一通孔段161相配合,连接部分142与第二通孔段162相配合,且成型部分141的纵向长度大于第一通孔段161的纵向长度。另外,该模仁入子14的成型部分141部分处于第一通孔段161内,其朝向固定模的端面用于使产品18成型;该连接部分142处于第二通孔段162内,其与顶出装置15相连,且外壁抵靠于该滚动装置17;该滚动装置17用于使该模仁入子14与该孔壁之间的相对运动为滚动。使用时,在产品18成型后,该顶出装置15推动模仁入子14朝着固定模11的方向运动,继而可将成型产品18顶出。与此同时,由于第二通孔段162的孔壁上有滚动装置17,使得模仁入子14的连接部分142运动时产生的摩擦为滚动摩擦,而滚动摩擦相较于滑动摩擦具有较小的摩擦力,因此该模具的使用过程,该贯穿孔16的孔壁对模仁入子可能产生的磨损较少。该模仁入子14的形状与该贯穿孔16相配合,为使模仁入子14的强度增强,可使模仁入子14的成型部分141的横截面小于连接部分142的横截面。该滚动装置17可为由滚珠形成的滚珠套筒。请参见图3、图4,该滚动装置17可为由滚珠171a形成的圆柱形滚珠套筒17a。该滚珠套筒17a包括多个滚珠171a与一个圆筒滚珠保持架172a。其中该圆筒滚珠保持架172a上可设有多个凹槽173a,该凹槽173a的槽深大于该滚珠171a的半径并小于滚珠171a的直径,且该凹槽173a的槽口宽度小于该滚珠171a的直径;该滚珠171a嵌入在该凹槽173a内并可自由滚动,具体要求是滚珠171a与凹槽173a之间的磨擦力要小于滚珠171a与连接部分142的侧壁之间的摩擦力,最好是远小于滚珠171a与连接部分142的侧壁之间的摩擦力。凹槽173a与滚珠171a之间的较小磨擦系数可通过改变滚珠171a与凹槽173a所使用的材料来实现;或者通过在该凹槽173a内填入润滑剂来实现;再或者在凹槽173a放入多个可循环转动的小滚珠来实现。请参见图5,该滚动装置17可为如图所示结构的滚珠套筒17b,该滚珠套筒17b包括一个滚珠保持架172b,该滚珠保持架172b上设有多个环形槽173b,在该环形槽173b内设有多个连续排列的滚珠171b。其中该环形槽173b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直线部1731b,1732b,与连接该两个直线部1731b,1732b的两个曲线部1733b,1734b;该环形槽173b的开口1735b设在该直线部1731b上并处于该保持架172b的内壁面,该开口1735b的宽度小于该滚珠171b的直径以使该滚珠171b不会掉出,其用于使该多个滚珠171b突出部分球面到该保持架172b的中空部内,以在使用时与模仁入子14的连接部分142相接触。该滚珠套筒17a,17b的形状还可为三角柱、长方柱或者其他多边形柱形,要求是其内孔与模仁入子14的连接部分142形状相配合,具体是该连接部分142的侧壁可抵靠于该滚珠面;例如当连接部分141为圆柱形,滚珠套筒17a为三角柱形时,该连接部分141的直径可略小于该滚珠套筒的三角形横截面的内切圆的直径,而使连接部分142的侧壁可抵靠于该套筒的滚珠面。如图6所示,该滚动装置17还可为由滚柱171c形成的长方柱滚柱套筒17c,该滚柱套筒17c包括滚柱171c与滚柱保持架172c,其中该滚柱保持架172c可为与上述保持架172a或172b相似的结构,继而可将滚柱171c嵌入其中。与模仁入子14的连接部分142形状相配合,该滚柱套筒17c形状还可为三角柱、圆柱或其他多边形柱形。该滚动装置17设置在该第二通孔段162的孔壁,具体可为用粘合剂或夹持装置固定设置将其在该第二通孔段162的壁上,或者采用与该第二通孔段162之间的过盈配合而将该滚动装置17固定。再者,为进一步避免模仁入子14的成型部分141磨损,该滚动装置17与模仁入子的连接部分142还可设置为具有较长的长度,以减少模仁入子14的偏摆继而提高模仁入子14运动的线性稳定性,如该连接部分142的长径比大于等于五(即纵向长度与直径比),优选为长径比大于等于十。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所述模具100,包括滚动装置17,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该滚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模具,包括固定模与移动模,该移动模包括模板、模仁入子与顶出装置,该模板包括贯穿孔,其特征在于,该贯穿孔从该模板靠近固定模的一端面到相对的另一端面,依次包括具有第一孔径的第一通孔段,具有第二孔径的第二通孔段,该第二孔径大于第一孔径,该第二通孔段的孔壁设有滚动装置;该模仁入子包括成型部分与连接部分,该成型部分与第一通孔段相配合,该连接部分与第二通孔段相配合,且该成型部分朝向固定模,该连接部分与顶出装置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仁淙
申请(专利权)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