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491938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12-26 01: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保护电路,包括三极管、电阻、电容和二极管,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作为电压输入端,本发明专利技术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组成电压跟随器,将输入信号不失真的进行传输,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作为过载保护,有效防止外部连接数量过多的器件时,使电流增大,而损坏器件,有效延长电路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保护电路,包括三极管、电阻、电容和二极管,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作为电压输入端,本专利技术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组成电压跟随器,将输入信号不失真的进行传输,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作为过载保护,有效防止外部连接数量过多的器件时,使电流增大,而损坏器件,有效延长电路的使用寿命。【专利说明】保护电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保护电路,特别涉及一种电源保护电路。
技术介绍
低压元件可以对静电信号进行快速地放电,但是具有很大的漏电流,当集成电路元件数量越来越多时,会产生非常大的漏电流,将影响整个电路的正常工作,甚至造成电路器件的损坏,影响电路的使用寿命。故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保护电路,有效延长电路的使用寿命。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保护电路,包括三极管、电阻、电容和二极管,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作为电压输入端,其发射极通过第一电容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相连,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且与第五三极管的基极相连,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六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其集电极与第六三极管的基极相连,第六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均接地;第六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四电阻构成电压输出端;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其基极通过第二电阻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且通过第一电阻与其集电极相连,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四三极管的基极相连,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可变电阻接入正电压;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三三极管的基极相连,其负极与电压输出端相连。优选的,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三电阻与电压输出端相连。优选的,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三三极管的基极相连,其正极与电压输出端相连。优选的,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采用稳压二极管。优选的,第五三极管为PNP型三极管。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是本专利技术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组成电压跟随器,将输入信号不失真的进行传输,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作为过载保护,有效防止外部连接数量过多的器件时,使电流增大,而损坏器件,有效延长电路的使用寿命。【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三极管、电阻、电容和二极管,第一三极管Ql的基极作为电压输入端,其发射极通过第一电容Cl与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该第一三极管Ql的集电极与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连,且与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相连,第五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第六三极管Q6的集电极相连,其集电极与第六三极管Q6的基极相连,第六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均接地;第六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第四电阻R4构成电压输出端;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第一三极管Ql的集电极相连,其基极通过第二电阻R2与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连,且通过第一电阻Rl与其集电极相连,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通过可变电阻R5接入正电压;第一二极管Dl的正极与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其负极与电压输出端相连。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通过第三电阻R3与电压输出端相连,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与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其正极与电压输出端相连,第一二极管Dl和第二二极管D2采用稳压二极管,第五三极管Q5可采用PNP型三极管。本专利技术第一三极管Ql和第二三极管Q2组成电压跟随器,将输入信号不失真的进行传输,第一二极管Dl和第二二极管D2作为过载保护,有效防止外部连接数量过多的器件时,使电流增大,而损坏器件,有效延长电路的使用寿命。【权利要求】1.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三极管、电阻、电容和二极管,所述第一三极管(Ql)的基极作为电压输入端,其发射极通过第一电容(Cl)与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该第一三极管(Ql)的集电极与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连,且与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相连,所述第五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第六三极管(Q6)的集电极相连,其集电极与第六三极管(Q6)的基极相连,所述第六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均接地;所述第六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第四电阻(R4)构成电压输出端;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第一三极管(Ql)的集电极相连,其基极通过第二电阻(R2)与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连,且通过第一电阻(Rl)与其集电极相连,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通过可变电阻(R5)接入正电压;所述第一二极管(Dl)的正极与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其负极与电压输出端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通过第三电阻(R3)与电压输出端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与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其正极与电压输出端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3所述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极管(Dl)和第二二极管(D2 )采用稳压二极管。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三极管(Q5)为PNP型三极管。【文档编号】H02M1/32GK103475205SQ201310415011【公开日】2013年1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13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13日 【专利技术者】王火明 申请人:昆山新金福精密电子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三极管、电阻、电容和二极管,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作为电压输入端,其发射极通过第一电容(C1)与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该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连,且与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相连,所述第五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第六三极管(Q6)的集电极相连,其集电极与第六三极管(Q6)的基极相连,所述第六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均接地;所述第六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第四电阻(R4)构成电压输出端;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相连,其基极通过第二电阻(R2)与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连,且通过第一电阻(R1)与其集电极相连,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通过可变电阻(R5)接入正电压;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与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其负极与电压输出端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火明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新金福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