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491205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12-26 00: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该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极、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半导体层、源极和漏极以及导电层。第一绝缘层设置在栅极上,第二绝缘层设置在第一绝缘层上方,半导体层、源极和漏极设置在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之间,导电层设置在第二绝缘层上,并与栅极相互导通,使得薄膜晶体管在打开状态时,增大形成在半导体层的导电沟道中的开态电流,在关闭状态时,减小导电沟道的关态电流。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提高开关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该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极、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半导体层、源极和漏极以及导电层。第一绝缘层设置在栅极上,第二绝缘层设置在第一绝缘层上方,半导体层、源极和漏极设置在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之间,导电层设置在第二绝缘层上,并与栅极相互导通,使得薄膜晶体管在打开状态时,增大形成在半导体层的导电沟道中的开态电流,在关闭状态时,减小导电沟道的关态电流。通过上述方式,本专利技术能够提高开关比。【专利说明】—种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特别是涉及一种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技术介绍
显示面板中用作开关元件的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 TFT)是利用栅极(Gate)电压来控制源极(Source)和漏极(Drain)间电流的一种半导体器件,其中,TFT的结构为:依次层叠设置的栅极、绝缘层、半导体层以及源极和漏极。在TFT导电沟道(Channel)中起导电作用的载流子为电子。TFT的工作原理为:在Gate加高电压时,半导体层中靠近Gate侧的区域的电子聚集,电子浓度升高,从而在Source和Drain之间形成一个导电的前导电沟道。前导电沟道位于Source和Drain的下方,在工作时Source和Drain之间的电流需要穿过半导体层之后才能到达前导电沟道,半导体层本身的电阻比较大。在关态时,半导体层远离Gate侧,SP靠近Source/Drain侧会形成电子积累的背导电沟道(Back Channel),产生漏电流,使TFT的关态电流变大,开关比降低(1n/1ff )o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能够在开态时,减小导电沟道电阻,增大开关电流,在关态时减小导电沟道中电子的浓度,降低关态电流,从而提闻开关比。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薄膜晶体管,该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极;第一绝缘层,设置在栅极上;第二绝缘层,设置在源极和漏极上;半导体层、源极和漏极,设置在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之间;导电层,设置在第二绝缘层上,并与栅极相互导通,使得薄膜晶体管在打开状态时,增大形成在半导体层的导电沟道中的开态电流,在关闭状态时,减小导电沟道中的关态电流。其中,在栅极的上方设置第一开孔,第一开孔穿透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并露出栅极,导电层通过第一开孔与栅极连接。其中,导电层为ITO膜或金属层。其中,半导体层设置在第一绝缘层上,源极和漏极设置在半导体层上,薄膜晶体管还包括欧姆接触层,设置在半导体层和源极和漏极之间,并且在欧姆接触层上设置第二开孔,第二开孔经过源极和漏极之间的空隙并穿透欧姆接触层,并露出半导体层,第二绝缘层通过第二开孔与半导体层连接。其中,源极和漏极设置在第一绝缘层上,半导体层设置在源极和漏极上,薄膜晶体管还包括欧姆接触层,设置在半导体层和源极和漏极之间,并且在欧姆接触层上设置第二开孔,第二开孔穿透欧姆接触层并经过源极和漏极之间的空隙,并露出第一绝缘层,半导体层通过第二开孔与第一绝缘层连接。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阵列基板,阵列基板包括基板和设置在基板上的薄膜晶体管,该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极,设置在基板的表面上;第一绝缘层,设置在栅极上;第二绝缘层,设置在源极和漏极上;半导体层、源极和漏极,设置在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之间;导电层,设置在第二绝缘层上,并与栅极相互导通,使得薄膜晶体管在打开状态时,增大形成在半导体层的导电沟道中的开态电流,在关闭状态时,减小导电沟道中的关态电流。其中,在栅极的上方设置第一开孔,第一开孔穿透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并露出栅极,导电层通过第一开孔与栅极连接。其中,导电层为ITO膜或金属层。其中,半导体层设置在第一绝缘层上,源极和漏极设置在半导体层上,薄膜晶体管还包括欧姆接触层,设置在半导体层和源极和漏极之间,并且在欧姆接触层上设置第二开孔,第二开孔经过源极和漏极之间的空隙并穿透欧姆接触层,并露出半导体层,第二绝缘层通过第二开孔与半导体层连接。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其中,阵列基板为上述所述的阵列基板。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专利技术的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极、第一绝缘层、半导体层、源极和漏极、第二绝缘层以及导电层,其中,第一绝缘层设置在栅极上,第二绝缘层设置在第一绝缘层的上方,半导体层、源极和漏极设置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之间,导电层设置在第二绝缘层上,并与栅极相互导通。通过上述方式,本专利技术的栅极和导电层能够同时接收到开启信号和关闭信号,在同时接收到开启信号时,栅极和导电层分别在半导体层中形成两个导电沟道,减小了导电沟道阻抗,从而增大了开态电流,在同时接收到关闭信号时,栅极和导电层同时排走导电沟道中的电子,减小了关态电流,即减小漏电流,因此,本专利技术能够提闻开关比。【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薄膜晶体管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薄膜晶体管在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薄膜晶体管在关闭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种薄膜晶体管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种阵列基板一实施例的结构不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显示面板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请参阅图1,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薄膜晶体管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薄膜晶体管10包括栅极11、第一绝缘层12、半导体层13、源极14、漏极15、第二绝缘层16以及导电层17。其中,第一绝缘层12设置在栅极11上。第二绝缘层16设置在第一绝缘层12上方。半导体层13、源极14和漏极15设置在第一绝缘层12和第二绝缘层16之间。导电层17设置在第二绝缘层16上,并与栅极11相互导通,使得薄膜晶体管10在打开状态时,增大形成在半导体层13的导电沟道中的开态电流,在关闭状态时,减小半导体层13的导电沟道中的关态电流。本实施例中,导电层17与栅极11相互导通的具体实现方式为:在栅极11的上方设置第一开孔110,第一开孔110穿透第一绝缘层12和第二绝缘层16,并露出栅极11,导电层17通过第一开孔110与栅极11连接。其中,导电层17为IT0(Indium Tin Oxide,掺锡氧化铟)膜或金属层。导电层17还可以为其他导电材料,只要能使栅极11和导电层17的电性相互导通即可,在此不作限制。本实施例中,半导体层13设置在第一绝缘层12上,源极14和漏极15设置在半导体层13上,并位于半导体层13的两侧。薄膜晶体管10还包括欧姆接触层18,其设置在半导体层13和源极14和漏极15之间,并且在欧姆接触层18上设置第二开孔111,第二开孔111经过源极14和漏极15之间的空隙并穿透欧姆接触层18,并露出半导体层13,第二绝缘层16通过第二开孔111与半导体层13连接。以下将介绍本专利技术的薄膜晶体管10的工作原理:请参阅图2和图3,图2是薄膜晶体管10在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薄膜晶体管10在关闭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首先如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极;第一绝缘层,设置在所述栅极上;第二绝缘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层上方;半导体层、源极和漏极,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之间;导电层,设置在所述第二绝缘层上,并与所述栅极相互导通,使得所述薄膜晶体管在打开状态时,增大形成在所述半导体层的导电沟道中的开态电流,在关闭状态时,减小所述导电沟道中的关态电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鹏陈政鸿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