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工质制冷循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9488006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12-25 22: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混合工质制冷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发生器、第一冷凝器、第一换热器、节流阀、蒸发器、引射器、第二冷凝器、气液分离器和驱动泵,混合工质经压缩机后进入发生器、冷凝器、换热器,节流阀后产生低温,再进入换热器复温后被引射器引射;与引射制冷剂混合后进入冷凝器,后成为汽液两相,经汽液分离器分离后气相制冷剂进入压缩机;液相制冷剂经驱动泵、发生器后再进入引射器后引射经换热器复温的气相制冷剂,最终在引射器混合,再进入冷凝器,完成循环。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混合工质制冷循环系统,利用压缩机排热,产生高温高压蒸汽,驱动引射器引射节流后的制冷剂,提升压缩机的吸气压力,提高背压,实现了高效低温制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混合工质制冷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发生器、第一冷凝器、第一换热器、节流阀、蒸发器、引射器、第二冷凝器、气液分离器和驱动泵,混合工质经压缩机后进入发生器、冷凝器、换热器,节流阀后产生低温,再进入换热器复温后被引射器引射;与引射制冷剂混合后进入冷凝器,后成为汽液两相,经汽液分离器分离后气相制冷剂进入压缩机;液相制冷剂经驱动泵、发生器后再进入引射器后引射经换热器复温的气相制冷剂,最终在引射器混合,再进入冷凝器,完成循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混合工质制冷循环系统,利用压缩机排热,产生高温高压蒸汽,驱动引射器引射节流后的制冷剂,提升压缩机的吸气压力,提高背压,实现了高效低温制冷。【专利说明】混合工质制冷循环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低温与制冷
,涉及一种制冷循环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混合工质制冷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混合工质节流制冷技术最早提出于20世纪30年代,由于其在80K至230K的温区中有优良的性能,逐渐发展为这一广泛温区的主要制冷方式。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深冷混合工质节流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天然气液化中,使得该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除此之外,混合工质节流制冷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某些特殊的领域,如大型氢、氦制冷(液化)系统的预冷,或为其他大型系统提供低温预冷等领域。但是,在制冷循环系统中,随着制冷蒸发温度的降低,压缩机的吸气压力下降,压比将升高,从而制冷系数会显著降低。这主要是由于在系统中存在较大的节流损失和热量不可逆损失。因此,改善混合工质节流制冷循环系统的制冷系能是目前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常规的制冷循环系统一般主要有压缩机、冷却器、回热器、节流阀和蒸发器等。其中,制冷循环系统的制冷系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压缩机的排气压力、吸气压力和吸气比容。在确定的制冷温度要求下,当环境温度一定时,提高排气压力可以提高循环系统的性能;但是,压缩机的压比也越高,从而降低压缩机的效率增加系统的不可逆损失。因此,在制冷循环系统中,单纯的依靠提高压缩机的排气压力,是无法实现高效低温制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合工质制冷循环系统,该混合工质制冷循环系统利用压缩机排热驱动引射器引射,提升压缩机的入口压力,降低节流压力压,从而实现了高效低温制冷。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种混合工质制冷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发生器、第一冷凝器、第一换热器、节流阀、蒸发器、引射器、第二冷凝器、气液分离器和驱动泵;所述压缩机的高压出口与所述发生器的换热入口连接,所述发生器的换热出口连接所述第一冷凝器入口,所述第一冷凝器出口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的高压入口,所述第一换热器的高压出口与所述节流阀入口连接,所述节流阀出口连接所述蒸发器入口,所述蒸发器出口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低压入口,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低压出口与所述引射器低压入口连接,所述引射器出口连接所述第二冷凝器入口,所述第二冷凝器出口与所述气液分离器入口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气体出口连接所述压缩机的低压入口以形成压缩制冷循环回路;所述气液分离器液体出口连接所述驱动泵入口,所述驱动泵出口与所述发生器入口连接,所述发生器出口连接所述引射器高压入口以形成引射制冷循环回路。下面对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解释:还包括辅助发生器,所述辅助发生器设置于所述发生器和所述引射器高压入口之间的管道上;所述辅助发生器可由工业系统产生的余热、地热或太阳能驱动。所述混合工质为普通制冷工质或低温混合制冷工质;所述普通制冷工质包括HCFCs, HFCs或HCs类制冷剂;所述低温混合制冷工质为氮气、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中的至少两种。本专利技术另一技术方案是:一种混合工质制冷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发生器、第一冷凝器、第二换热器、节流阀、引射器、第二冷凝器、气液分离器和驱动泵;所述压缩机的高压出口与所述发生器的换热入口连接,所述发生器的换热出口连接所述第一冷凝器入口,所述第一冷凝器出口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高压入口,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高压出口与所述节流阀入口连接,所述节流阀出口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低压入口,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低压出口与引射器低压入口连接,所述引射器出口连接所述第二冷凝器入口,所述第二冷凝器出口与所述气液分离器入口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气体出口连接所述压缩机的低压入口并形成压缩制冷循环回路;所述气液分离器液体出口连接所述驱动泵入口,所述驱动泵出口与所述发生器入口连接,所述发生器出口连接所述引射器高压入口并形成所述引射制冷循环回路;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高压入口与天然气管路的气体管道出口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高压出口连接天然气管路的液态管道入口。下面对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解释:还包括辅助发生器,所述辅助发生器设置于所述发生器和所述引射器高压入口之间的管道上;所述辅助发生器可由工业系统产生的余热、地热或太阳能驱动。所述混合工质为低温混合制冷工质;所述低温混合制冷工质为氮气、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中的至少两种。本专利技术另一技术方案是:一种混合工质制冷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发生器、第一冷凝器、第三换热器、第四换热器、第一节流阀、蒸发器、引射器、第二冷凝器、气液分离器、第二节流阀和驱动泵组成;所述压缩机的高压出口与所述发生器的换热入口连接,所述发生器的换热出口连接所述第一冷凝器入口,所述第一冷凝器出口连接所述第三换热器的高压入口,所述第三换热器的高压出口与所述第四换热器的高压入口连接,所述第四换热器的高压出口与所述第一节流阀入口连接,所述第一节流阀出口连接所述蒸发器入口,所述蒸发器出口连接所述第四换热器的低压入口,所述第四换热器的低压出口连接所述第三换热器的低压入口,所述第三换热器的低压出口与所述引射器低压入口连接,所述引射器出口连接所述第二冷凝器入口,所述第二冷凝器出口与所述气液分离器入口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气体出口连接所述压缩机的低压入口以形成压缩制冷循环回路;所述气液分离器液体出口分成第一支路(Ml)及第二支路(M2);所述第一支路(Ml)连接所述驱动泵入口,所述驱动泵出口与所述发生器入口连接,所述发生器出口连接所述引射器高压入口以形成引射制冷循环回路;所述第二支路(M2)连接所述第二节流阀入口,所述第二节流阀出口与所述第四换热器的低压入口连接。下面对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解释:还包括辅助发生器,所述辅助发生器设置于所述发生器和所述引射器高压入口之间的管道上;所述辅助发生器可由工业系统产生的余热、地热或太阳能驱动。所述混合工质为普通制冷工质或低温混合制冷工质;所述普通制冷工质包括HCFCs, HFCs或HCs类制冷剂;所述低温混合制冷工质为氮气、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中的至少两种。本专利技术另一技术方案是:一种混合工质制冷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发生器、第一冷凝器、第三换热器、第四换热器、第一节流阀、蒸发器、引射器、第二冷凝器、气液分离器、第二节流阀和驱动泵组成;所述压缩机的高压出口与所述发生器的换热入口连接,所述发生器的换热出口连接所述第一冷凝器入口,所述第一冷凝器出口连接所述第三换热器的高压入口,所述第三换热器的高压出口与所述第四换热器的高压入口连接,所述第四换热器的高压出口与所述第一节流阀入口连接,所述第一节流阀出口连接所述蒸发器入口,所述蒸发器出口连接所述第四换热器的低压入口,所述第四换热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合工质制冷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发生器、第一冷凝器、第一换热器、节流阀、蒸发器、引射器、第二冷凝器、气液分离器和驱动泵;所述压缩机的高压出口与所述发生器的换热入口连接,所述发生器的换热出口连接所述第一冷凝器入口,所述第一冷凝器出口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的高压入口,所述第一换热器的高压出口与所述节流阀入口连接,所述节流阀出口连接所述蒸发器入口,所述蒸发器出口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低压入口,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低压出口与所述引射器低压入口连接,所述引射器出口连接所述第二冷凝器入口,所述第二冷凝器出口与所述气液分离器入口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气体出口连接所述压缩机的低压入口以形成压缩制冷循环回路;所述气液分离器液体出口连接所述驱动泵入口,所述驱动泵出口与所述发生器入口连接,所述发生器出口连接所述引射器高压入口以形成引射制冷循环回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公茂琼吴剑峰邹鑫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