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除雪车的除雪车头,主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除雪车除雪效率低、效果差等问题。该基于除雪车的除雪车头包括前端开口的集雪斗,位于集雪斗前端并与其转动连接的前方破冰装置,设置于集雪斗后端并与其连通的抛雪装置,以及为所述基于除雪车的除雪车头提供运行动力的动力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设计巧妙、结构合理,且除雪效率及效果远高于现有除雪车。因此,适合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除雪车的除雪车头,主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除雪车除雪效率低、效果差等问题。该基于除雪车的除雪车头包括前端开口的集雪斗,位于集雪斗前端并与其转动连接的前方破冰装置,设置于集雪斗后端并与其连通的抛雪装置,以及为所述基于除雪车的除雪车头提供运行动力的动力系统。本专利技术设计巧妙、结构合理,且除雪效率及效果远高于现有除雪车。因此,适合推广应用。【专利说明】一种基于除雪车的除雪车头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高铁线路的除雪设备,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基于除雪车的除雪车头。
技术介绍
高铁线路一般采用无砟轨道,它采用板式道床或整体式道床,没有单独的轨枕,轨道相对较稳定。高铁线路的轨道积雪排除一直是本
的难题,对于积雪的清理普遍采用除雪车进行,然而,现有除雪车主要存在除雪效率低、除雪不尽、难以适用于高铁线路的无砟轨道的缺陷;此外,积雪收集后的抛洒角度一般是固定不变的,极易导造成路沿线的部分路段积雪抛洒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除雪效率高、除雪方便、快捷的基于除雪车的除雪车头。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除雪车的除雪车头,包括前端开口的集雪斗,位于集雪斗前端并与其转动连接的前方破冰装置,设置于集雪斗后端并与其连通的抛雪装置,以及为所述基于除雪车的除雪车头提供运行动力的动力系统。具体的说,所述集雪斗包括前端开口的收集斗,设置在该收集斗开口处两侧的翼板,以及设置在该翼板下端用于排雪或集雪且刷毛呈螺旋状的雪刷;其中,收集斗开口处的下端呈平口状。为了更加利于集雪斗内的积雪进入抛雪装置,在所述收集斗内还设有集雪双螺旋机构,该集雪双螺旋机构的作用在于将集雪斗内的积雪卷入抛雪装置,具体的说,集雪双螺旋机构包括两端与收集斗两侧对应连接且可相对于收集斗旋转的转轴,设置在转轴中部的减速齿轮,以及设置于减速齿轮一侧转轴上的正螺旋叶片和设置于减速齿轮另一侧转轴上反螺旋叶片。为了清除轨道面以下的积雪,在所述收集斗开口处的下端边沿处设有可升降、用于清除轨面以下的积雪并将其导入收集斗内的内集雪板,该内集雪板为外部包覆有橡胶的合金框架,且在该合金框架内设有防冲击弹簧;其中,内集雪板为可升降式内集雪板,该内集雪板能够适用于多种轨道板的清雪作业。再进一步的,所述前方破冰装置包括通过悬臂与集雪斗两侧转动连接的外壳,安装在外壳内并可相对于外壳旋转的除雪轮;在该外壳上端边沿处设有用于止雪飞溅的防飞灘盖板。为了保证起冰刀或弹簧钢刷不与轨道板接触,所述前方破冰装置还包括用于校准悬臂下压距离的激光位移传感。在一种实施方案中,适用于轨道面结冰或雪层较厚的除雪工况,所述除雪轮为碾冰轮,该碾冰轮包括两端与外壳对应连接并可相对于外壳转动的转动圆筒,以及可拆卸式安装于该转动圆筒的起冰刀和/或弹簧钢刷,该起冰刀和/或弹簧钢刷为弧形的条状结构; 在另一种实施方案中,适用于轨道面未结冰或积雪较薄的除雪工况,所述除雪轮为扫雪轮,该扫雪轮包括固定直径转筒,设置在固定直径转筒两侧并与其同步转动的可变直径转筒,以及安装在固定直径转筒和可变直径转筒上的柔性聚丙烯刷毛。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悬臂与集雪斗侧面之间设有用于抬升或降下外壳及除雪轮的液压升降杆,通过该液压升降杆实现悬臂相对于集雪斗上升或下降。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抛雪装置包括与集雪斗后端连通的排雪风道,设置在排雪风道入口处的离心风机,设置在排雪风道出口处通过旋转齿轮与排雪风道旋转连接且排雪角度可调的排雪件。作为优选,所述离心风机的中轴往前延伸,并通过减速齿轮与集雪双螺旋机构中的转轴连接。该设计目的在于,省去了集雪双螺旋的独立驱动,实现了集雪双螺旋与离心风机的同步运动、统一驱动,优化了双螺旋底部和两侧的冰雪通道,双螺旋和风道的转速自动匹配,无需同步控制,优化集雪性能,提高集雪效率,节约了能源。为了更好的实现本专利技术,所述离心风机的叶片呈弧形状,且叶片靠近离心风机转动轴的一端的弧度沿其轴向向外逐渐增加,此处叶片弧度较大利于接收双螺旋导入的积雪,远离离心风机转动轴的一端的弧度沿其轴向向内逐渐减小,配合风道能产生较大的离心风力。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I)本专利技术包括了前方破冰装置、集雪斗和抛雪装置三部分,前方破冰装置用于破除除雪车正前方的结冰、积雪,然后积雪卷入集雪斗内,再通过与集雪斗连通的抛雪装置将积雪抛洒至轨道以外,其除雪效率非常高,尤其适用于高铁线路的除雪作业,有效地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除雪车除雪效率低的缺陷。(2)本专利技术中除雪轮采用两种结构形式,一种是破冰轮,另一种是扫雪轮,其中,破冰轮适用于轨道面结冰或雪层较厚的除雪工况,如:我国哈大线等经纬度较高轨道面易结冰或雪层较厚的地区,扫雪轮则适用于轨道面未结冰或积雪较薄的除雪工况,不同的除雪轮应对不同的工况,使得本专利技术的实现灵活多变,应用范围广。(3)本专利技术在集雪斗的两侧下端各设有一个雪刷,该雪刷作业时可把轨道外侧(包括轨面以下)的积雪往外推开或者往轨道内部收集(往外排进线路两侧的沟道内,往内被集雪斗收集;同时,雪刷的刷毛螺纹间距对应于轨道枕梁间距,依据车速的改变相应的转速也改变,以达到契合枕梁间间隔,通过雪刷可有效地将轨道两侧集雪斗端部无法触及到的位置的积雪排出轨道,提高了除雪效果。(4)本专利技术在集雪斗下端的端部还设有内集雪板,内集雪板为可升降设计,可有效地清除轨道面以下积雪,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除雪车无法对轨道面以下的积雪进行清理的缺陷;此外,内集雪板内还设有防冲击弹簧,可避免轨道内杂物对集雪板的冲撞。(5)本专利技术的前方破冰装置还包括用于校准悬臂下压距离的激光位移传感,该激光位移传感负责校准下压距离,使得悬臂下压工作时保证除雪轮上的起冰刀或弹簧钢刷不与轨道板直接接触,并至少留有l-2cm的空隙,避免作业时对轨道板造成损坏。【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翼板及雪刷的局部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所对应的名称:1-收集斗,2-翼板,3-雪刷,4-悬臂,5-外壳,6_除雪轮,7-防飞溅盖板,8-排雪风道,9-离心风机,10-旋转齿轮,11-排雪件,12-升降杆,13-转轴,14-减速齿轮,15-正螺旋叶片,16-反螺旋叶片,17-内集雪板,18-防冲击弹簧,19-保护栓,20-活动连接槽,21-气动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实施例如图1至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除雪车的除雪车头,该除雪车头主要包括集雪斗、前方破冰装置、抛雪装置和动力系统四部分,其中,前方破冰装置用于破除除雪车正前方的结冰、积雪,破除后的冰块、冰渣及积雪收集至集雪斗内,集雪斗与抛雪装置连通,集雪斗内的积雪、冰块、冰渣等通过雪装置抛洒出去,排除至轨道沿线两侧,完成除雪作业。集雪斗整体呈斗状,其前端开口,底部为略高于轨道面的平口设计,积雪、冰块被集雪斗底部的平口铲入其内部。本实施例中,集雪斗包括前端开口的收集斗1,设置在该收集斗I开口处两侧的翼板2,以及设置在该翼板2下端用于排雪或集雪且刷毛呈螺旋状的雪刷3。翼板一般为直板,其前端倒有圆弧,翼板底部设有雪刷,雪刷呈螺旋状,螺旋状的刷毛螺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除雪车的除雪车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端开口的集雪斗,位于集雪斗前端并与其转动连接的前方破冰装置,设置于集雪斗后端并与其连通的抛雪装置,以及为所述基于除雪车的除雪车头提供运行动力的动力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韬,林建辉,
申请(专利权)人:林建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