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用扭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467205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12-19 03: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第一衬套(21)的轴线(41)与第二衬套(22)的轴线(42)相互交叉地配置的机动车用扭臂。扭臂(20)由将第一外筒(61)、第二外筒(65)及外筒连结部(71)分别对半分割的半分割体构成。在第二外筒(65)的导入部位(66b)形成与第二空间(68)连通的橡胶导入口(69)。朝向外筒连结部(71)的一方即上外筒连结部(72)的上平坦部(72a)流入的橡胶材料(88)被上平坦部(72a)引导而导向橡胶导入口(69)。被引导的橡胶材料(88)经由橡胶导入口(69)向第二空间(68)填充,通过填充到第二空间(68)内的橡胶材料(88)形成第二橡胶弹性体(8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第一衬套(21)的轴线(41)与第二衬套(22)的轴线(42)相互交叉地配置的机动车用扭臂。扭臂(20)由将第一外筒(61)、第二外筒(65)及外筒连结部(71)分别对半分割的半分割体构成。在第二外筒(65)的导入部位(66b)形成与第二空间(68)连通的橡胶导入口(69)。朝向外筒连结部(71)的一方即上外筒连结部(72)的上平坦部(72a)流入的橡胶材料(88)被上平坦部(72a)引导而导向橡胶导入口(69)。被引导的橡胶材料(88)经由橡胶导入口(69)向第二空间(68)填充,通过填充到第二空间(68)内的橡胶材料(88)形成第二橡胶弹性体(82)。【专利说明】机动车用扭臂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过将成为动力源的动力装置与车身连结而能够对动力装置进行支承的机动车用扭臂。
技术介绍
搭载于机动车的动力源通过机动车用扭臂(以下,简称为扭臂)而与车身连结。该扭臂具有:与车身连结的第一衬套;与动力源连结的第二衬套;将第一衬套及第二衬套连结的连结部。第一衬套中,第一内筒在第一外筒的内部配置在与第一外筒同轴上,且在第一外筒与第一内筒之间的第一空间内夹设有第一橡胶弹性体。第二衬套中,第二内筒在第二外筒的内部配置在与第二外筒同轴上,且在第二外筒与第二内筒之间的第二空间内夹设有第二橡胶弹性体。第一衬套的第一外筒及第二衬套的第二外筒由连结部连结而形成扭臂。在扭臂中,将第一外筒、第二外筒及连结部分别分割成两个构件而形成一对半分割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在制造该扭臂时,首先,使一对半分割体重合来形成第一外筒、第二外筒及连结部。在使一对半分割体重合的状态下,在第一外筒的内部配置第一内筒,并在第二外筒的内部配置第二内筒。接下来,将重合的一对半分割体及第一、第二内筒收纳在模具的型腔内。然后,向型腔填充橡胶材料,对填充的橡胶材料进行加硫(架桥)成形。利用加硫成形后的加硫橡胶在第一空间内成形出第一橡胶弹性体而形成第一衬套,在第二空间内成形出第二橡胶弹性体而形成第二衬套。同时,利用加硫成形后的加硫橡胶将一对半分割体粘接,由此完成扭臂的加硫成形。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63844号公报专利技术的概要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通常,为了对扭臂进行加硫成形,优选在模具上设置一对填充通路(流道),从而从各填充通路向第一空间及第二空间顺畅地填充橡胶材料。由此,专利文献I的扭臂为了使第一空间及第二空间与一对填充通路对应,而需要将第一衬套的轴线及第二衬套的轴线相互平行配置。然而,在机动车中,有时需要使第一衬套的轴线及第二衬套的轴线以相互交叉的方式配置的扭臂。因此,希望能够对将第一衬套的轴线及第二衬套的轴线以相互交叉的方式配置的扭臂进行加硫成形的技术的实用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将第一衬套的轴线及第二衬套的轴线以相互交叉的方式配置的扭臂进行加硫成形的机动车用扭臂。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机动车用扭臂,其具备:第一衬套,其在第一外筒与第一内筒之间的第一空间中设有第一橡胶弹性体;第二衬套,其在第二外筒与第二内筒之间的第二空间中设有第二橡胶弹性体,并以与所述第一衬套交叉的方式配置;以及连结部,其具有将所述第二衬套的所述第二外筒与所述第一衬套的所述第一外筒连结的外筒连结部,所述外筒连结部的平坦部相对于所述第一衬套的轴线交叉且相对于所述第二衬套的轴线平行地形成,其中,所述第一衬套及所述第二衬套中的一方与动力源连结,另一方与车身连结,所述机动车用扭臂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筒、所述第二外筒及所述外筒连结部分别被对半分割,通过分割后的所述第一外筒、所述第二外筒及所述外筒连结部的一方的半部形成第一半分割体,通过分割后的所述第一外筒、所述第二外筒及所述外筒连结部的另一方的半部形成第二半分割体,在所述第二外筒中的所述平坦部侧的导入部位形成有与所述第二空间连通的橡胶导入口,在使所述第一半分割体与所述第二半分割体重合来形成所述第一外筒、所述第二外筒及所述外筒连结部的状态下,通过朝向所述外筒连结部的所述平坦部以交叉的方式流入的橡胶材料将所述外筒连结部覆盖,并且所述橡胶材料被所述平坦部引导而导向所述橡胶导入口,被引导的所述橡胶材料经由所述橡胶导入口向所述第二空间填充,通过填充到所述第二空间内的所述橡胶材料形成所述第二橡胶弹性体。这样,第二衬套相对于第一衬套交叉配置。由此,第二衬套的第二空间的开口部相对于第一衬套的第一空间的开口部错开大致90°。因此,在使第一空间的开口部与橡胶材料的填充通路(流道)对置时,无法使第二空间的开口部与填充通路对置。因此,在第一方面中,使连结部的平坦部相对于第二衬套的轴线平行地形成。由此,能够将连结部的平坦部相对于第一空间的开口部平行地配置。由此,能够使第一空间的开口部及平坦部与橡胶材料的填充通路对置,能够向第一空间填充橡胶材料,并向平坦部引导橡胶材料。而且,在第二外筒中的平坦部侧的导入部位形成有与第二空间连通的橡胶导入口。由此,能够通过平坦部将平坦部的橡胶材料引导至橡胶导入口,并将引导的橡胶材料从橡胶导入口向第二空间填充。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中,优选所述外筒连结部以随着从所述第一衬套朝向所述第二衬套而所述平坦部的宽度尺寸减小的方式形成,由此在所述第二衬套的附近具有收缩部。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中,优选所述第二衬套的所述第二外筒形成得比所述第一衬套的所述第一外筒直径小,所述第二衬套与所述动力源连结,所述第一衬套与所述车身连结。专利技术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中,使连结部的平坦部相对于第二衬套的轴线平行地形成。由此,能够将连结部的平坦部相对于第一空间的开口部平行地配置。由此,能够使第一空间的开口部及平坦部与橡胶材料的填充通路(流道)对置,能够向第一空间填充橡胶材料,并向平坦部引导橡胶材料。而且,在第二外筒中的平坦部侧的导入部位形成有与第二空间连通的橡胶导入口。由此,由此,能够通过平坦部将平坦部的橡胶材料引导至橡胶导入口,并将引导的橡胶材料从橡胶导入口向第二空间填充。这样,通过向第一空间及第二空间填充橡胶材料,能够在第一空间中形成(成形)第一橡胶弹性体,并在第二空间中形成(成形)第二橡胶弹性体。因此,能够对将第一衬套的轴线及第二衬套的轴线以相互交叉的方式配置的机动车用扭臂进行加硫(架桥)成形。通过对第一橡胶弹性体及第二橡胶弹性体进行加硫成形,使第一橡胶弹性体及第二橡胶弹性体的分子间的结合牢固,且能够增大弹性、抗拉强度。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中,随着从第一衬套朝向第二衬套而减小平坦部的宽度尺寸,从而在第二衬套的附近形成了收缩部。这样,通过使平坦部的宽度尺寸随着朝向第二衬套减小,而能够使扭臂对应于多种机动车,能够实现用途的扩大。作为向第二空间填充橡胶材料的手段,考虑有在连结部的半部与连结部的剩余半部之间形成橡胶材料的导入路,将注射到第一空间内的橡胶材料经由导入路向第二空间引导。然而,导入路的宽度尺寸比平坦部的宽度尺寸小。因此,由于减小平坦部的宽度尺寸,从而导入路的流路截面随着从第一衬套朝向第二衬套而减小,在收缩部尤其减小。因此,难以将从第一空间导向导入路的橡胶材料朝向第二空间顺畅地引导。相对于此,第二方面的扭臂构成为在第二外筒中的平坦部侧的导入部位形成橡胶导入口,从橡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米山宪寿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