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茶叶综合加工与利用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4638 阅读:2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对茶叶综合加工与利用的方法,其特征是:原料与水加热浸渍分离得液相和固相,固相经研磨成茶浆,掺入糖饴揉捻制成茶香糖。液相经蒸发分馏分开轻相茶液和重相茶液,重相茶液抽提分离再浓缩干燥脱色净化制得天然咖啡因。重相茶液抽提分离排放的液相再行抽提分离减压浓缩冷冻干燥得茶多芬,排放的茶液与轻相茶液混合过滤减压浓缩与添加剂混合干燥得冷溶型高香速溶茶或复合型速溶茶。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汽相冷凝收集液相得天然茶香精。(*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茶叶的加工与利用。目前茶叶的加工大多是传统粗放方式,即使是某些较好的工艺方法,如CN1039704A和CN86086103112A和比利时专利BE835556等专利技术专利公开资料中,所涉及的仅是一些单项茶品的加工工艺方法,而且就工艺本身而言,亦存在不足,从而造成产品可塑性小,原材料利用率低,在工业化生产中成本较大等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对茶叶综合加工与利用的方法,从而使茶叶加工成为产品结构合理、可塑性大,适合于大批量工业化生产的综合加工与利用的系统工艺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达到的对茶叶综合加工与利用的方法,其特征是(a)将原料与水置入容器中加热浸渍,然后(b)将(a)的提取液和残渣分离得液相和固相,(c)在(b)中形成的固相经研磨成茶浆,然后(d)掺入糖饴揉捻,再(c)送入成型机制成茶香糖,(f)在(b)中形成的液相经蒸发分馏,再(g)冷却分开轻相茶液和重相茶液,然后(h)将(g)中形成的重相茶液抽提分离,再(i)浓缩干燥,然后(j)脱色净化制得天然咖啡因,(k)将(h)中抽提分离后所排放的液相,再行抽提分离,然后,(l)减压浓缩,再(m)冷冻干燥得茶多酚,(n)将(h)中排放的茶液与(g)中的轻相茶液混合过滤,然后(o)减压浓缩,然后(p)将(o)中完成的浓缩液与添加剂混合,再(q)干燥得冷溶型高香速溶茶或复合型速溶茶。(r)将(a)、(b)、(f)、(o)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汽相,进行冷凝分离,再(s)对其汽相进行冷凝收集液相,得天然茶香精。使用本专利技术工艺方法所生产的(1)茶香糖经品尝比较,味道纯正、甜而不腻、爽口、但茶叶稍嫌薄;(2)复合型速溶茶样品的复合食用材料为绞股兰/样1、奶、糖/样2。样1和样2均与现有市售产品比较,味道纯正、爽口、香气宜人、食而不腻;(3)冷溶型高香速溶将其用常温下的开水,掺入0.7~0.5g的速溶茶粉、冲泡成150ml时,与现有市售的速溶乌龙茶、国产速溶咖啡相比较、更具有味道纯正、口感醇香、色泽透明鲜艳、且又无“冷后浑”的现象;(4)茶香精将其与50℃水,以0.05∶1的比例配置时、气味浓郁、强烈、有明显的茶香特征、但香精纯度略低;(5)茶多酚由于茶多酚的化学成份相当复杂、难以进行理化测定。为此,我们仅根据提取原料是茶叶、并利用茶多酚优越的抗氧化消炎作用进行验证将茶多酚洒在被擦伤出血的一块有5cm大小的皮肤上时、仅12小时后伤口开始结疤、24小时后即开始愈合、48小时~72小时的时间内、擦伤处即复原,值得提出的是在此过程中,我们未使用任何药物、包括消炎药水都是由茶多酚水解后代用。(6)天然咖啡因检验结果如下检品名称咖啡因包装玻璃瓶规格原料中国药典1985年版收检数量10g批号900725检验目的全检检验结果本品按《中国药典1985年版》检验结果[性状]本品为白色、有丝光的针状结晶无臭、味苦。熔点235.6℃~236.5℃,符合规定[鉴别]呈正反应[检查]其它生物碱符合规定干燥失重0.25%符合规定(应为≤8.5%)炽灼残渣0.0%符合规定(应为≤0.1%)重金属符合规定在使用本专利技术工艺方法所生产的某些茶制产品,因其综合利用的效果要求不同,在生产中产品会有所偏重。本专利技术工艺方法与其它已知的有关茶制品生产工艺方法相比较、它的突出优点在其工艺的系统性与合理性、可塑性。为此,在实施本工艺方法时原材料利用率高;对生产环境不产生污染整个工艺过程中基本上未有高温、高压、明、暗火环境下的操作、其生产过程安全可靠;产品结构可塑性大,有利于实现商业竞争要求;产品成本低、便于工业化生产量的调整;基本实现茶叶的综合利用、社会效益较好。以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述1、浸取工序将原料(茶叶、梗、粉未、鲜叶、在制作复合型速溶茶时亦可以是其它保健食用或药用植物)与水按重量百分比计1∶12~10的比例,合置入一有夹套的可密封的容器中加热(热源为导热油,以下热源相同),温度60℃~100℃;时间为5~40分钟;压力常压。2,离心分离工序将工序1的完成液、料进行离心分离,得到液相和固相。3,研磨工序将工序2分离出来的固相(有选择的可食用的固相,例如茶叶)进行研磨、并经250~400目振筛过滤,粒径控制在20μm~3μm之间。4,混合揉捻工序将工序3研磨好的茶浆与熬制好的糖饴(熬制糖饴的工艺我国古代以来民间就有之),按重量比0.2~0.08∶1的比例混合搓揉均匀。其间茶浆温度30℃~50℃含固量为60~80%;糖饴温度105℃~120℃、浓度(含固量)20%~26%;搓揉时间为15至22分钟。5,成型工序将工序4初步搓揉好的糖胚,再行揉捻整理成条状形、送入成型机中压制成各种规格(或冲制成各种形态)的茶香糖块。其中揉捻成形时的温度控制在55~80℃之间,时间为15~20分钟。6,蒸发分馏工序将工序2所分离出来的液体,输入一有夹套装置的蒸发器中进行高温瞬间蒸发分馏,蒸发所产生的蒸汽经冷凝后导入汽液分离室、未能汽化的大量的液相,泵吸排往冷却系统中。其间蒸发室的温度控制在100~150℃之间(视工序1所投入的原料情况而改变温控参数),压力1~0.6kgf/cm2。7,冷却工序将工序6排放的茶液(如工序1所投入的原料系保健食用材料时,则不必经过本工序)冷却至3℃~15℃,然后将冷却过程中所产生的轻相茶液和重相茶液、分别抽吸输入混合过滤器中和分离塔中。8,抽提分离工序a,抽提分离1将工序7之重相茶液与三氯甲烷,按其重量1∶0.8~3的比例,经由一个混合装置导入一不锈钢塔状封闭式容器中静置。其温度为5℃~20℃,静置时间为10~30分钟,压力∶常压。待茶液与溶剂完全分层后,即将其分别排放待处理。b,抽提分离2将抽提分离1所排放的茶液与醋酸乙酯按其重1∶1~3的比例,经由一个混合装置导入一不锈钢塔状容器中静置。其温度为10~35℃,静置时间10~30分钟,压力常压。待茶液与溶剂完全分层后,即将其分别排放处理。9,浓缩干燥工序将抽提分离1排放的溶剂,输入一有夹套装置的密封容器中进行浓缩干燥,至含固量达95%~98%以上,得到咖啡因粗品。蒸发过程中汽化的有机溶剂在密封的条件下,经冷凝回流入抽提分离塔中,循环使用。其蒸发温度为90℃~130℃,压力∶常压。10,脱色净化工序将工序9所得咖啡因粗品、置入一有夹套装置的密封容器中,进行脱色和物理净化后,得天然咖啡因精品。在此过程中,温度控制为105℃~190℃。11,减压浓缩1工序将抽提分离2排放的溶剂,输入一有夹套装置的密封容器中,进行减压浓缩至含固量达90%以上,得微黄绿色白粉状的茶多酚粗品。其间操作温度为50℃~80℃,压力0.6~0.7kgf/cm2。在浓缩过程中汽化的溶剂在密封条件下,经冷凝回流入抽提分离塔2中循环使用。然后将茶多酚粗品置入一温度为-10℃~5℃的容器中,进行冷冻干燥,即可得到高纯度的茶多酚精品。12,混合过滤工序,将抽提分离2所排放的茶液与工序7所排放的轻相茶液(如工序1所投入的原料系保健植物时,可考虑直接由工序6进入本工序处理)置入一不锈钢容器中,待其自然混合后,以100目滤网过滤,排除其在各工序进行中有可能渗入的非水溶性物质。其间混合时间为10~20分钟,过滤流速一般不超过0.5l/s。混合温度为80℃~120℃。13,减压浓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对茶叶综合加工与利用的方法,其特征是:(a)将原料与水置入容器中加热浸渍,然后(b)将(a)的提取液和残渣分离得液相和固相,(c)在(b)中形成的固相经研磨成茶浆,然后(d)掺入糖饴揉捻,再(e)送入成型机制成茶香糖,(f)在(b)中形成的液相经蒸发分馏,再(g)冷却分开轻相茶液和重相茶液,然后(h)将(g)中形成的重相茶液抽提分离,再(i)浓缩干燥,然后(j)脱色净化制得天然咖啡因,(k)将(h)中抽提后所排放的液相,再行抽提分离,然后(l)减压浓缩,再(m)冷冻干燥得茶多酚,(n)将(h)中排放的茶液与(g)中的轻相茶液混合过滤,然后(o)减压浓缩,然后(p)将(o)中完成的浓缩液与添加剂混合,再(q)干燥得冷溶型高香速溶茶或复合型速溶茶。(r)将(a)、(b)、(f)、(o)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汽相,进行冷凝分离再(s)对其汽相进行冷凝得液相天然茶香精。

【技术特征摘要】
1.对茶叶综合加工与利用的方法,其特征是(a)将原料与水置入容器中加热浸渍,然后(b)将(a)的提取液和残渣分离得液相和固相,(c)在(b)中形成的固相经研磨成茶浆,然后(d)掺入糖饴揉捻,再(c)送入成型机制成茶香糖,(f)在(b)中形成的液相经蒸发分馏,再(g)冷却分开轻相茶液和重相茶液,然后(h)将(g)中形成的重相茶液抽提分离,再(i)浓缩干燥,然后(j)脱色净化制得天然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茹培凌陈坚屈明
申请(专利权)人:南宁缔百吉生化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5[中国|广西]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