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利用U形组合梁的钢构架,该钢构架提高与柱子的接合部以及与小梁的接合部的施工性及结构性,实现层高减小。钢构架在柱子上接合有用于与大梁接合的支架,支架包括U形板、垂直板及水平板,U形板包括底板、在底板的两端分别呈直角向上延伸的侧板及从侧板向外延伸的支撑板,垂直板焊接在U形板的底板的中央,水平板焊接在垂直板的上端,大梁整体呈U形的截面形状,大梁的两端接合有与支架接合的中央部腹板和上凸缘板,大梁的上表面设置有间隔维持构件,大梁与小梁接合的位置接合有梁接合构件,小梁包括下凸缘板、侧腹板以及固定板,且通过梁接合构件与大梁接合,小梁的上表面设置有间隔维持构件,大梁和小梁的内部填充有混凝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利用U形组合梁的钢构架,该钢构架提高与柱子的接合部以及与小梁的接合部的施工性及结构性,实现层高减小。钢构架在柱子上接合有用于与大梁接合的支架,支架包括U形板、垂直板及水平板,U形板包括底板、在底板的两端分别呈直角向上延伸的侧板及从侧板向外延伸的支撑板,垂直板焊接在U形板的底板的中央,水平板焊接在垂直板的上端,大梁整体呈U形的截面形状,大梁的两端接合有与支架接合的中央部腹板和上凸缘板,大梁的上表面设置有间隔维持构件,大梁与小梁接合的位置接合有梁接合构件,小梁包括下凸缘板、侧腹板以及固定板,且通过梁接合构件与大梁接合,小梁的上表面设置有间隔维持构件,大梁和小梁的内部填充有混凝土。【专利说明】利用U形组合梁的层高减小型钢构架
本专利技术涉及钢构架,更详细地说,涉及通过利用U形组合梁而提高与柱子的接合部以及与小梁的接合部的施工性以及结构性能,以实现层高减小的利用U形组合梁的钢构架。
技术介绍
钢骨结构(或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一起作为现代建筑的代表性的构造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从仓库等微小的建筑物到高层建筑物、机库、体育馆、机场、工厂等需要大规模空间的建筑物。钢骨结构根据其规模或用途而具有多种构造形式,其使用构件或接合方法也各不相同。作为钢骨结构的代表性的例子,可以列举出骨架结构、捆绑结构、山墙结构、钢管结构、轻型钢骨结构这些钢骨结构。钢骨结构的骨架结构(构架)使用各种型钢做成由柱子和梁构成的格子形的构架的方法而形成。为了增强横向力,可以使用底板或水平支柱,并根据需要适当地配置剪切壁。骨架结构因其结构上的清晰、施工上的简便等优点,近年来不仅用于高层建筑物,而且在中层以下的建筑物中也广泛使用。柱子、梁、底板等作为构成钢骨结构的骨架结构的结构构件,有型钢梁、组合梁、格构梁(lattice beam)、蜂窝梁(honeycomb beam)以及与混凝土合成的组合梁等作为梁的种类。韩国专利注册第0617878号“成型钢板混凝土梁”作为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介绍
。在所述
技术介绍
中,公开了成型钢板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如图15所示,焊接9两个“L”形钢板2而构成一个U形永久铸模lb,所述U形永久铸模Ib包括上凸缘12、下凸缘11以及梁腹板(web) 13,所述上凸缘上附着有剪力接合器(shear connector) 14,使得上凸缘与面板混凝土(slab concrete) 15形成为一体,下凸缘11的Y形凸起10在中央部形成为“π ”形,以增加下凸缘的截面面积,从而增加搭设在U形永久铸模Ib的内部的混凝土的合成效果,在所述U形永久铸模的内部搭设混凝土,从而与外部的永久铸模板形成为一体。但是,由于所述
技术介绍
是焊接9两个“L”形钢板2而构成一个结构,所以形状复杂,在制作时弯曲、切割以及焊接等操作较多,从而存在难以制作的问题。因为不同于现有的钢梁形式,所以柱子-梁的接合方式与现有钢结构的接合方式不同,从而存在不能利用现有的支架类型的梁接合等现有钢结构的接合方式的问题。韩国技术注册第0420294号“不对称H梁”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
技术介绍
。在所述
技术介绍
中,公开了不对称H梁,如图16所示,所述不对称H梁以不同的宽度形成为位于上部和下部的凸缘,在所述上凸缘和下凸缘之间垂直地形成梁腹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梁腹板上形成有至少一个通孔,使得梁腹板能够通过金属丝构件。但是,所述
技术介绍
中,上凸缘在作用正向力矩的区间沿梁腹板的整个长度延伸构成,所以钢材消耗量较大,不仅会过多地支出生产费用,而且会引起梁的整体重量增加的问题,为了合成效果而在梁腹板上形成有通孔,所以不对称H梁的截面的形状比较复杂,在制作时切割等操作较多,造成生产费用增加,工程费用上升。韩国专利注册第0851490号“用于层高减小的钢骨组合梁结构”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
技术介绍
。在所述
技术介绍
中,公开了用于层高减小的钢骨组合梁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如图17所示,在由梁腹板11、21和上凸缘12、22以及下凸缘13、23构成的I形钢骨梁10、20中,以所述下凸缘13、23的宽度大于上凸缘12、22的宽度的方式制作I形钢骨梁10、20,以与所述上凸缘12、22和下凸缘13、23都具有一定间隔距离的方式在所述梁腹板11、21的中央部位形成梁腹板孔14、24,在所述下凸缘13、23的两个末端沿着钢骨梁10、20的长度方向设置有“Π ”形支撑板15、25,在设置于所述“π ”形支撑板25上的台面板(deckplate)16上搭设面板混凝土 17 ;所述梁腹板孔14、24呈上窄底宽的梯形形状,所述“π ”形支撑板15、25通过线性焊接结合设置在所述下凸缘13、23的两个末端,或与下凸缘13、23形成为一体;所述钢骨梁10、20分为高度高的大梁10和高度低的小梁20。当所述大梁10和小梁20以形成一定的角度连接时,所述小梁20的“π ”形支撑板25挂在所述大梁10的“Π ”形支撑板15上;所述大梁10的梁腹板孔14以能够通过输送管(duct) 14a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小梁20的“π ”形支撑板25的顶面和所述大梁10的“π ”形支撑板15的顶面之间。但是,所述
技术介绍
中,上凸缘12、22沿梁腹板11、21的整个长度延伸构成,因此钢材消耗量较大,会过多地支出生产费用,而且为了合成效果而在梁腹板11、21上形成有梁腹板孔14、24,因此钢骨组合梁的截面的形状比较复杂,在制作时切割等操作较多,造成生产费用增加,施工费用上升。因为小梁20搭载于大梁10的上部,所以施工困难,又因为大梁10和小梁20的截面形状不同且高度不同,所以柱子-梁的接合方式与现有的钢结构的接合方式不同,存在不能利用现有的支架类型的梁接合等现有钢结构的接合方式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以往的利用组合梁的钢构架中存在的组合梁制造复杂和制造成本上升、梁与柱子的接合部以及大梁和小梁之间的接合部施工复杂以及结构上的低效率等问题。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钢构架包括柱子、接合在该柱子之间的大梁以及接合在该大梁上的小梁,所述钢构架在柱子上接合有用于与大梁接合的支架,所述支架包括U形板、垂直板以及水平板,所述U形板包括底板、侧板以及支撑板,侧板在底板的两端分别呈直角向上延伸,支撑板从每个侧板向外延伸,所述垂直板沿与侧板平行的方向焊接在U形板的底板的中央,所述水平板沿与U形板的底板平行的方向焊接在垂直板的上端,大梁整体呈U形的截面形状,在大梁的两端接合有用于与支架接合的中央部腹板和上凸缘板,在大梁的上表面的整个长度范围内以一定的间隔距离设置有间隔维持构件,在大梁上与小梁接合的位置大梁接合有梁接合构件,小梁包括下凸缘板、侧腹板以及固定板,侧腹板在下凸缘板的两端呈直角向上延伸,固定板在侧腹板的一端沿与下凸缘板平行的方向向外延伸,小梁通过梁接合构件与大梁接合,在小梁的上表面的整个长度范围内设置有间隔维持构件,在大梁和小梁的内部填充有混凝土。所述大梁的中央部包括下凸缘板、侧腹板以及固定板,侧腹板在下凸缘板的两端呈直角向上延伸,固定板在侧腹板的一端沿与下凸缘板平行的方向向外延伸,在大梁的端部沿与下凸缘板垂直的方向在中央位置接合有中央部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利用U形组合梁的层高减小型钢构架,该利用U形组合梁的层高减小型钢构架包括柱子(110)、接合在该柱子(110)之间的大梁(120)以及接合在该大梁(120)上的小梁(13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柱子(110)上接合有用于与所述大梁(120)接合的支架(140),该支架(140)包括U形板(141)、垂直板(142)以及水平板(143),所述U形板(141)包括底板(141a)、侧板(141b)以及支撑板(141c),所述侧板(141b)在所述底板(141a)的两端分别呈直角向上延伸,所述支撑板(141c)从每个侧板(141b)向外延伸,所述垂直板(142)沿与所述侧板(141b)平行的方向焊接在所述U形板(141)的底板(141a)的中央,所述水平板(143)沿与所述U形板(141)的底板(141a)平行的方向焊接在所述垂直板(142)的上端,所述大梁(120)整体呈U形的截面形状,在所述大梁(120)的两端接合有用于与所述支架(140)接合的中央部腹板(121)和上凸缘板(122),在所述大梁(120)的上表面的整个长度范围内以一定的间隔距离设置有间隔维持构件(160),在所述大梁(120)上与所述小梁(130)接合的位置所述大梁(120)接合有梁接合构件(150),所述小梁(130)包括下凸缘板(130a)、侧腹板(130b)以及固定板(130c),所述侧腹板(130b)在所述下凸缘板(130a)的两端呈直角向上延伸,所述固定板(130c)在所述侧腹板(130b)的一端沿与下凸缘板(130a)平行的方向向外延伸,所述小梁(130)通过梁接合构件(150)与所述大梁(120)接合,在所述小梁(130)的上表面的整个长度范围内设置有间隔维持构件(160),在所述大梁(120)和所述小梁(130)的内部填充有混凝土。...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泰相,金荣柱,张童云,车承烈,金勋,郑用赞,全金石,宋东范,裵在勋,金镇源,石元均,张城熏,全贤洙,黃载善,崔钟权,朴弘基,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DRB东一,双龙建设株式会社,东洋构造ENG,KCC建设,三友空间建筑士事务所,CM合伙建筑株式会社,佛斯特工程株式会社,乐天建设株式会社,财浦项产业科学硏究院,GS建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