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控皮套和智能手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436432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12-12 01: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触控皮套及智能手机,其中所述触控皮套用于在闭合状态下操作电容式触控屏的智能手机,所述触控皮套包括:第一皮套面,对应于智能手机的电容式触控屏,所述第一皮套面包括感应区域和镂空视窗,其中,所述感应区域采用导电皮料,所述镂空视窗用于显示信息;第二套面,对应于智能手机后壳;皮套侧面,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皮套面和第二皮套面。本发明专利技术使得触控皮套能够在闭合状态下操控电容式触摸屏智能手机,减少频繁打开皮套操控手机的麻烦,并且能防止皮套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触控皮套及智能手机,其中所述触控皮套用于在闭合状态下操作电容式触控屏的智能手机,所述触控皮套包括:第一皮套面,对应于智能手机的电容式触控屏,所述第一皮套面包括感应区域和镂空视窗,其中,所述感应区域采用导电皮料,所述镂空视窗用于显示信息;第二套面,对应于智能手机后壳;皮套侧面,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皮套面和第二皮套面。本专利技术使得触控皮套能够在闭合状态下操控电容式触摸屏智能手机,减少频繁打开皮套操控手机的麻烦,并且能防止皮套损坏。【专利说明】一种触控皮套和智能手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触控皮套和智能手机。
技术介绍
手机皮套的主要功能是防止手机被摔坏和损伤,但是套上手机皮套往往给手工操作带来不便,在皮套闭合状态下甚至不能进行触摸屏手机的操作,现有的智能手机大多数采用电容式触摸屏。电容式触摸屏的构造主要是在玻璃屏幕上镀一层特殊的透明金属导电薄膜,再在导体层外加一块保护玻璃。电容式触摸屏在四边均镀上狭长的电极,在导电体内形成一个低电压交流电场。在触摸屏幕时,由于人体电场,当手指触摸在金属层上时,触点的电容就会发生变化,使得与之相连的振荡器频率发生变化,手指与导体层间会形成一个耦合电容,四边电极发出的电流会流向触点,而电流强弱与手指到电极的距离成正比,位于触摸屏后的控制器会计算电流的比例及强弱,准确计算出触摸点的位置。所以,要触控电容式触摸屏,必须要用手指或者导电物体才能产生感应。现有技术的翻盖手机皮套在使用过程中,如果用户需要接听电话或者结束通话,只有打开皮套对智能手机的电容式触摸屏通过手指进行触控才能触控手机,由此频繁的打开手机皮套不但使用户操作繁琐,而且也会降低手机皮套的使用寿命,损坏手机皮套。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皮套和智能手机,来解决以上
技术介绍
部分提到的问题。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皮套,用于在闭合状态下操控电容式触控屏智能手机,所述触控皮套包括:第一皮套面,对应于智能手机的电容式触控屏,所述第一皮套面包括感应区域和镂空视窗,其中,所述感应区域采用导电皮料,所述镂空视窗用于显示信息;第二套面,对应于智能手机后壳;皮套侧面,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皮套面和第二皮套面。进一步的,所述感应区域采用的导电皮料由超细纤维和导电纤维的混合物经过浸溃液体处理后再经过工艺制造而成,其中,所述浸溃液体为聚氨酯与金属导电粒子组成的混合液体。进一步的,所述触控皮套对应于手机滑动屏的感应区域有与滑动键相对应的印痕。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皮套面在智能手机听筒相应的位置设有听筒孔。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套面能够替代原智能手机的电池后壳。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套面包括通过粘接剂相互粘结的皮质面层和硬质塑料板层,其中,所述硬质塑料板层与智能手机的电池贴合。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套面的硬质塑料板层在智能手机的功能口相应位置设有功能孔,所述功能孔包括:数据线孔、音量键孔、电源键孔以及耳机孔。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套面的内表面粘接有手机容置壳,所述第二皮套面的内表面与所述手机容置壳通过粘接剂相互粘结。进一步的,所述手机容置壳在手机功能键相应的位置设有功能孔,所述功能孔包括:数据线孔、音量键孔、电源键孔以及耳机孔。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手机,其包括智能手机本体和设置在智能手机本体上的上述触控皮套。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皮套,与智能手机的电容式触摸屏相对应的第一皮套面上包括感应区域和镂空视窗,所述感应区域采用导电皮料,来感应智能手机电容式触摸屏滑动键的滑动,并通过镂空视窗来显示信息,实现了不需要打开手机皮套,便能触控智能手机的操作。【专利附图】【附图说明】下面将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清楚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及其他特征和优点,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触控皮套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触控皮套的正面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触控皮套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触控皮套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触控皮套图使用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内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触控皮套可以方便用户使用,能够满足用户不需要打开手机皮套就能触控手机的需求,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电容式触摸屏智能手机。图1-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触控皮套图,用于在闭合状态下操控电容式触摸屏的智能手机,如图1所示,该触控皮套包括第一皮套面11、第二套面12及皮套侧面13,其中,所述第一皮套面11包括感应区域111、镂空视窗112及听筒孔113。所述第一皮套面对应于智能手机的电容式触摸屏,所述第二套面对应于智能手机的后壳,所述皮套侧面用于连接第一皮套面和第二套面。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皮套面上的感应区域采用导电皮料,剩余触控皮套的皮套面采用的皮料均是聚氨基甲酸酯,即聚氨酯(Polyurethane,简称PU)。所述第一皮套面上的PU皮料在感应区域进行挖空处理,然后将导电皮料置于挖空区域并与第一皮套面上的ro皮料缝合。所述PU皮料只需要简单的修改配方,便可获得不同的密度、弹性、刚性等物理性能,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此外,PU皮料表面可以呈现多种颜色、多种花纹,并且具有透气和耐折的特点,在外观和防水性上有其独特的优点,因此,使用PU皮料来制作触控手机皮套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审美要求。所述第一皮套面上的感应区域111采用的导电皮料由超细纤维和导电纤维的混合物经过浸溃液体处理后再经过工艺制造而成,其中,所述浸溃液体为聚氨酯与金属导电粒子组成的混合液体。具体地,该导电皮料的制作工艺如下:将超细纤维与导电纤维混合,利用无纺布制作技术经梳理、铺网、针刺得到导电型无纺布;将所述导电型无纺布用聚氨酯与金属导电粒子混合的浸溃液进行浸溃处理,再经过凝固、水洗处理制得含聚氨酯的导电基布;将所述含聚氨酯的导电基布进行抽出开纤处理,制成导电皮料的半成品;将所述导电皮料的半成品进行磨面、染色,制成导电皮料;对所述导电皮料进行贴面处理,从而制造成不同花纹和颜色的导电皮料供用户选择。由这种工艺制造成的导电皮料,导电性良好,能够满足触控皮套在闭合状态下触控智能手机的需要。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触控皮套的正面视图。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皮套面11扣合在智能手机的电容式触摸屏上,在不使用时起到保护屏幕的作用,所述第一皮套面上包括感应区域111和镂空视窗112,此外,第一皮套面上还包括与智能手机听筒位置相对应的听筒孔113,便于使用者在触控皮套闭合状态下接听电话。其中,所述感应区域采用的导电皮料在图1中已经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触控皮套对应于手机滑动屏的感应区域有与滑动键相对应的印痕,其中,所述印痕可以包括但并不限制于:智能手机的感应区域与滑动键相对应的印痕,例如:滑动解锁印痕、向左滑动印痕、向右滑动印痕、等。这样处理的好处在于方便使用者在触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皮套,用于在闭合状态下操作电容式触控屏的智能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皮套包括:第一皮套面,对应于智能手机的电容式触控屏,所述第一皮套面包括感应区域和镂空视窗,其中,所述感应区域采用导电皮料,所述镂空视窗用于显示信息;第二套面,对应于智能手机后壳;皮套侧面,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皮套面和第二皮套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小明吴振宇白露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