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管件结构,关于一种在简化构件前提下亦可提升定位、支撑强度的管件结构,包含相套组的一第一套管及一第二套管所形成的管组件,所述第一套管一端形成一外套端,且第二套管一端形成一内插端,所述内插端在接近管端但保持一段间距处的外壁外扩地环设至少一大于外套端内径的凸部,套组外套端与内插端时,所述外套端的管口末端受到凸部止挡,且外套端的管口边缘形成一向外侧卷曲而成的外卷环端,使外套端的管口经由外卷环端定位、支撑内插端的凸部,防止外套端的管口承受内插端重压变形,具有延长寿命、构件简单与组装方便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管件结构,关于一种在简化构件前提下亦可提升定位、支撑强度的管件结构,包含相套组的一第一套管及一第二套管所形成的管组件,所述第一套管一端形成一外套端,且第二套管一端形成一内插端,所述内插端在接近管端但保持一段间距处的外壁外扩地环设至少一大于外套端内径的凸部,套组外套端与内插端时,所述外套端的管口末端受到凸部止挡,且外套端的管口边缘形成一向外侧卷曲而成的外卷环端,使外套端的管口经由外卷环端定位、支撑内插端的凸部,防止外套端的管口承受内插端重压变形,具有延长寿命、构件简单与组装方便等优点。【专利说明】管件结构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管件结构的改良,特别涉及一种在套管的管口边缘向外侧卷曲形成外卷环端,使套管的管口通过外卷环端加强对另一套管的定位、支撑强度的组接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的衣架、置物架、书架、电视柜与水槽等可拆组、展缩的家俱,通常需要负载重物,因此大多采用金属管作为支撑构件;举如前述传统水槽的金属管结构设计,主要是在一不锈钢水槽的四个端角底部分别设置一金属管制的支撑管组件,用以支撑地面,且所述支撑管组件底端共同结合一底座,使水槽结构稳固,且不会左右摇晃。上述支撑管组件通常是由多个金属套管相互套组而成,金属套管可分为圆管与方管,方管的四个边具有应力集中而不易变形的优点,但方管的生产成本显然高于圆管,因此多数家俱都是采用圆管。传统支撑管组件的套管之间的套接方式中,成本较低者将一套管91插接于另一套管92的管口内,如图14所示,其中的套管92具有扩径管口 921,另一套管91具有可插接于扩径管口 921内的缩径端部911,如此扩径管口 921与缩径端部911的接触面呈倾斜型态;惟其缺点在于,当支撑管组件承受来自上方向下的重压力量时,套管92的扩径管口 921容易沿着呈倾斜型态的接触面下移而外扩变形,使得扩径管口 921内壁与缩径端部911外壁之间的间隙变大,导致所述套管91、92相互套组时发生松动、歪斜而影响支撑强度与使用寿命的问题。又如图15所示,亦可省略上述扩径管口,将套管93的缩径端部931直接插置于另一套管94的管口 941内,但套管93加工形成缩径端部931后,也容易于套管93外壁与缩径端部931之间形成倾斜面932 ;如此一来,当支撑管组件承受来自上方向下的重压力量时,套管94的管口 941也容易沿着倾斜面932下移而外扩变形,同样会导致所述套管93、94相互套组时发生松动、歪斜而影响支撑强度与使用寿命的问题。为克服上述套管相互套组并承重时支撑强度欠佳的问题,市面上已存在多种将套管相互套组定位的技术,包含于所述套管的管口之间设置衔接件、以及于所述套管的管口与端部外壁分别设置螺组用螺纹等;然而,前述传统套管的相互套组定位技术必须增加衔接件或加工螺纹,徒增构件复杂度及产制成本,且增加套组步骤,组装较不方便,显然有改良的必要。此外,上述可拆组、展缩的家俱一般都利于载运与贮存,消费者不需要专业技术与工具即可自行拆组、展缩与载运,举以上述水槽为例,消费者可将水槽、底座、以及支撑管组件的套管自由拆卸并装箱,有利于搬运、载运与贮存,节省载运与贮存体积,并可于到达目的地后快速将水槽组装完成;惟其缺点在于,水槽底部的凸出槽底容易受外力碰撞而凹陷损伤,且所述套管于搬运、载运期间也容易碰撞水槽的凸出槽底造成损伤,亟待加以改善。有鉴于上述套管的套接过程、以及水槽于搬运、载运与贮存期间的种种问题,本专利技术人特以其专门从事管件相关的生产、制造及设计的多年经验,进而研创出本专利技术,以克服上述先前技术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下文中给出关于本专利技术的简要概述,以便提供关于本专利技术的某些方面的基本理解。应当理解,这个概述并不是关于本专利技术的穷举性概述。它并不是意图确定本专利技术的关键或重要部分,也不是意图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其目的仅仅是以简化的形式给出某些概念,以此作为稍后论述的更详细描述的前序。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件结构,在简化构件的前提下亦可提升其定位、支撑强度,以克服上述先前技术中,传统的套管套组方式所造成的支撑强度欠佳、使用寿命不足、构件复杂、产制成本难以降低、以及组装步骤复杂且不方便等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管件结构,至少包含相互套组的第一套管及第二套管所形成的管组件,所述第一套管与第二套管相套组的一端形成外套端,且第二套管与第一套管相套组的一端形成内插端,所述第一套管的外套端设成适于所述第二套管内插端插入的管口,且第二套管的内插端在接近管端但保持一段间距处的外壁外扩地环设有至少大于外套端内径的凸部,使所述第一套管的外套端在与第二套管的内插端相套组时,所述外套端的管口的末端能够受到所述内插端的凸部的止挡,而形成上述套组的定位状态。通过上述构造,组装时可将第二套管的内插端插接于第一套管的外套端的管口内,使第二套管的内插端外壁的凸部与第一套管的外套端的管口末端相互止档,而制动第二套管的内插端继续插入第一套管的外套端的管口内;如此一来,所述第一套管的外套端的管口末端可经由凸部定位、支撑第二套管。以下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依据上述主要结构特征,所述外套端的管口边缘形成有向外侧卷曲而成的外卷环端,可大幅提升第一套管的外套端管口的结构强度,进而提升第一套管的外套端的管口承受来自第二套管方向重压的能力。依据上述主要结构特征,所述内插端的管口边缘形成有向内侧卷曲而成的内卷环端。依据上述主要结构特征,所述管组件以多数组装设于水槽与底座之间,以组立完全水槽结构。依据上述主要结构特征,所述底座顶部周边设有多个可供所述管组件一端插接的下定位孔,且下定位孔延伸至所述底座底部而插接可支撑于地面的衔接柱,所述水槽底部周边设有多个可供所述管组件另一端或衔接柱插接的上定位孔,所述水槽的凸出槽底于所述衔接柱插接于所述上定位孔时容置于所述水槽与底座之间。当消费者将水槽、底座、以及管组件自由拆卸并装箱时,可先将底座底部翻转向上,而使所述衔接柱朝向上方,并将水槽摆放于所述衔接柱上,令底座底部的衔接柱插接、固定于水槽底部的上定位孔内,而使槽底容置于所述水槽与底座之间,同时将所述第一套管、第二套管摆放于水槽内部。如此,可大幅节省载运与贮存体积,有利于搬运、载运与贮存,有效防止水槽的槽底遭受外力碰撞而凹陷损伤,并可于到达目的地后快速将水槽组装完成,以克服上述先前技术中,装箱后的水槽与底座在未固定的情况下进行搬运、载运,而导致水槽的槽底容易受外力碰撞而凹陷损伤的问题。依据上述主要结构特征,其中还包括承板,所述承板周边具有能够穿设所述管组件的穿孔,所述承板的穿孔外缘恰可接受凸部的止档而定位于所述管组件上。依据上述主要结构特征,所述第一套管及第二套管的至少一端的管口边缘向内侧卷曲形成内卷环端。依据上述主要结构特征,所述凸部可呈全周环状或非全周环状型态,当凸部呈全周环状型态时,可增加凸部与外卷环端的接触面积,以提升外卷环端止档、制动凸部的稳定性。所述第一套管一端邻近所述外套端的位置设有外通孔,所述第二套管之内插端相对于所述外通孔的位置设有内通孔,且第二套管之内插端内部相对于所述内通孔的位置活动配置卡扣件、以及可驱动所述卡扣件弹性穿过所述内通孔与外通孔的弹性件。相较于先前技术,本专利技术实具有如下的效果:1.通过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件结构,至少包含相互套组的第一套管及第二套管所形成的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管与第二套管相套组的一端形成一外套端,且所述第二套管与第一套管相套组的一端形成一内插端,所述第一套管的外套端设成适于所述第二套管内插端插入的管口,且第二套管的内插端在接近管端但保持一段间距处的外壁外扩地环设有至少大于外套端内径的凸部,使所述第一套管的外套端在与第二套管的内插端相套组时,所述外套端的管口的末端能够受到所述内插端的凸部的止挡,而形成上述套组的定位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信志,
申请(专利权)人:林信志,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