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身份位置分离的虚拟重构泛在网体系架构。包括以下部分:终端及末梢网络层,包括支持身份位置分离机制的智能多模终端、直接接入或需要通过泛在网网关接入边缘接入网络的传统终端及末梢网络;边缘接入网络层,包括有线和无线接入网络,为底层终端提供IP核心网的接入能力,实现网络侧的身份位置分离;虚拟重构核心网层,基于SIP协议实现异构网络之间的虚拟重构融合,并实现控制与承载的分离;应用层,包括应用服务器,向异构用户提供统一的服务接入能力;服务支撑层,包括多种功能实体,提供必要的功能支撑。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虚拟重构和身份位置分离,实现了异构网络之间的高效融合,增强了对用户以及终端移动性和多连接能力的支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身份位置分离的虚拟重构泛在网体系架构。包括以下部分:终端及末梢网络层,包括支持身份位置分离机制的智能多模终端、直接接入或需要通过泛在网网关接入边缘接入网络的传统终端及末梢网络;边缘接入网络层,包括有线和无线接入网络,为底层终端提供IP核心网的接入能力,实现网络侧的身份位置分离;虚拟重构核心网层,基于SIP协议实现异构网络之间的虚拟重构融合,并实现控制与承载的分离;应用层,包括应用服务器,向异构用户提供统一的服务接入能力;服务支撑层,包括多种功能实体,提供必要的功能支撑。本专利技术通过虚拟重构和身份位置分离,实现了异构网络之间的高效融合,增强了对用户以及终端移动性和多连接能力的支持。【专利说明】一种基于身份位置分离的虚拟重构泛在网体系架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通信
,特别是一种基于身份位置分离的虚拟重构泛在网体系架构。
技术介绍
根据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定义,泛在网(Ubiquitous Network)是基于个人和社会的需求,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按需进行的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具有环境感知、内容感知能力和智能性,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泛在的、无所不含的信息服务和应用的网络。国内外关于泛在网体系架构的研究方向可以归为两类,一类认为必须推翻现有的网络体系,进行彻底的技术革命,从根本上消除当前网络体系存在的弊病;一类认为泛在网的构建应当充分利用已有基础设施,走异构网络融合互通、逐步演进的技术路线。从可行性的角度来看,第一类完全重建的方案技术难度最大,代价最高,很难被接受,典型的技术方案包括美国的 GENI (Global Environment for Network Innovations)项目以及我国的“高可信网络”项目。融合演进的泛在网体系架构最有可能受到运营商的支持,3GPP组织在这一领域做出了很多贡献,最为典型并且已广泛应用的即3GPP与WLAN互联系统标准,但是仍然存在互操作层次不高、融合范围有限等缺陷。MS是由3GPP组织制定的位于核心网PS域之上的标准体系,是一种广受青睐的融合演进方案,MS的设计目标是独立于底层接入方式,使得用户终端可以通过任意提供IP接入的底层承载网享受到IMS所提供的丰富可用的多媒体业务,并可以保证用户终端所需的服务质量。但是MS标准体系过于复杂,新增的诸多网络管理实体与已有设备之间的接口兼容性也存在问题。未来智能终端将具备多连接能力,即终端可以同时与多个不同类型的接入网保持连接,通过异构网间的资源聚合实现一些高质量的多媒体应用,终端对泛在网的移动性支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IEEE802.21是英特尔主导的无线接口标准,目的是让用户在使用网络时,能够跨越多种异构的网络而实现无间断的连接,使基于IEEE802.11的无线局域网、基于IEEE802.16的无线城域网及3G网络之间能进行无缝切换。IEEE802.11协议在链路层和网络层之间定义了称为媒介独立切换功能(MIHF)的功能实体,并定义了几种媒介独立切换服务,使得上层的移动性管理实体可以收集底层链路状态信息,控制底层接口工作模块的工作状态,通过与远端的MIH功能实体交互实现信息共享。传统的IP网络体系中,IP地址具有双重语义即IP既作为主机身份标识又作为主机位置标识,使得IP网络对主机的移动性、多家乡能力支持不足,海量终端的部署也使得核心路由表膨胀问题越来越严重。通过引入位置标识符和主机标识符两个名字空间,实现身份位置分离机制,从根本上解决IP地址的先天弊病,成为现在网络研究的热点,比较典型的身份位置分离机制包括HIP、LISP、MILSA以及Shim6等。主机标识协议HIP在主机协议栈的网络层和传输层之间引入了主机标识子层,使用非对称密钥对中的公钥作为主机标识,为了与IPv6兼容往往使用其对应的128位哈希值称为HIT(Host Identity Tag),在主机标识层完成标识和IP地址的映射替换,为了避免频繁的DNS更新,HIP引入聚合服务器(Rendezvous Server,RVS)的概念,保存MN当前的位置更新信息,HIP主机通过4次基本交换(base exchange)完成会话建立、密钥交换和安全机制协商,HIP是基于地址重写的分离机制。LISP (Locator/ID Separation Protocol)是一种基于映射封装的分离机制,它不需要改变主机协议栈,主机的身份EID (End Identifier)和路由标识RLOC (Routing Locator)均使用IP来标识,主机标识不能全局路由,在隧道路由器上对原始报文加上头部,在其中写入全局路由IP。但是目前的研究多数集中于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在无线网络尤其是泛在网络中身份位置分离机制的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无法满足泛在网用户多样化的多媒体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身份位置分离的虚拟重构泛在网体系架构,以支持泛在网用户多样化的多媒体业务需求,更好地支持用户和终端的移动性。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基于身份位置分离的虚拟重构泛在网体系架构,通过分层实现,包括终端及末梢网络层、边缘接入网络层、虚拟重构核心网层、应用层和服务支撑层,具体如下:(I)终端及末梢网络层:包括支持身份位置分离机制的智能多模终端,也包括直接接入边缘接入网络层的终端设备、以及通过泛在网网关接入边缘接入网络层的普通终端及末梢网络;(2)边缘接入网络层:包括有线接入网络和无线接入网络,边缘接入网络层为底层终端提供IP核心网的接入能力,并且为终端设备实现网络侧的身份位置分离;(3)虚拟重构核心网层:是IP分组域之上的叠加层,虚拟重构核心网层基于SIP协议对多媒体会话进行控制,实现异构网络之间在网络层面的虚拟重构融合,并实现控制与承载的分离;(4)应用层:包括各种类型的应用服务器如M2M应用服务器、VoIP应用服务器、呈现业务应用服务器等,通过虚拟重构核心网层向泛在网用户提供统一的服务接入能力;(5)服务支撑层:包括多个功能实体,为泛在网体系架构提供安全、计费等方面的功能支撑;所述泛在网体系架构支持泛在网用户的移动性,对泛在网用户进行统一命名和统一认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显著优点在于:(1)实现了对传统网络体系的继承和演进,降低了实现泛在网的技术难度和代价;(2)基于统一的泛在网用户标识进行统一认证和统一的会话控制,基于身份位置分离机制实现了对用户的移动性和多连接能力的支持;(3)支持泛在网用户多样化的多媒体业务需求,更好地支持用户和终端的移动性。【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基于身份位置分离的虚拟重构泛在网体系架构简明层次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基于身份位置分离的虚拟重构泛在网体系架构详细功能模块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虚拟重构核心网层中用户身份信息管理器模块数据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虚拟重构核心网层中身份位置映射服务器模块数据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中泛在网用户以子用户身份注册的流程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中身份位置分离机制实施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3中对用户移动性支持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4中对用户移动性及终端多连接能力支持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身份位置分离的虚拟重构泛在网体系架构,其特征在于,通过分层实现,包括终端及末梢网络层、边缘接入网络层、虚拟重构核心网层、应用层和服务支撑层,具体如下:(1)终端及末梢网络层:包括支持身份位置分离机制的智能多模终端,也包括直接接入边缘接入网络层的终端设备、以及通过泛在网网关接入边缘接入网络层的普通终端及末梢网络;(2)边缘接入网络层:包括有线接入网络和无线接入网络,边缘接入网络层为底层终端提供IP核心网的接入能力,并且为终端设备实现网络侧的身份位置分离;(3)虚拟重构核心网层:是IP分组域之上的叠加层,虚拟重构核心网层基于SIP协议对多媒体会话进行控制,实现异构网络之间在网络层面的虚拟重构融合,并实现控制与承载的分离;(4)应用层:包括各种类型的应用服务器如M2M应用服务器、VoIP应用服务器、呈现业务应用服务器等,通过虚拟重构核心网层向泛在网用户提供统一的服务接入能力;(5)服务支撑层:包括多个功能实体,为泛在网体系架构提供安全、计费等功能支撑;所述泛在网体系架构支持泛在网用户的移动性,对泛在网用户进行统一命名和统一认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随楠楠,王聪,谢威,李宁,张冬梅,徐友云,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