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含噻酰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杀菌组合物含有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活性成分A为噻酰菌胺,活性成分B选自以下任意一种化合物:醚菌酯、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氟嘧菌酯、啶氧菌酯、苯醚菌酯、醚菌胺、苯氧菌酯、烯肟菌酯、唑菌酯,且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重量比为1︰70~70︰1。本发明专利技术组合物对多种作物上的多种病害都有较高活性,并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扩大了杀菌谱。并具有用药量小、耐雨水冲刷,增效明显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含噻酰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
本专利技术属于农药
,涉及一种含噻酰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在作物病害上的应用。技术背景噻酰菌胺(Tiadinil),分子式:C11H10ClN3OS,化学名称:3'-氯-4,4'-二甲基-1,2,3-噻二唑-5-甲酰苯胺,该药剂有很好的内吸性,可以通过根部吸收,并迅速传导到其他部位,适于水面使用,持效期长,对叶稻瘟病和穗稻瘟病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剂是醌外抑制剂,通过阻碍细胞色素b与细胞色素c1的电子传递,抑制线粒体呼吸。选择性来源于植物体内酶的去酯化。具有保护性、治疗性、铲除性与长残效性,抑制孢子萌发。
技术实现思路
噻酰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剂的单剂长期使用可能带来抗性发生、药效下降等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农药组合物含有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以及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和载体。一种含噻酰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重量比为1︰70~70︰1,所述的活性成分A选自噻酰菌胺,活性成分B选自醚菌酯、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氟嘧菌酯、啶氧菌酯、苯醚菌酯、醚菌胺、苯氧菌酯、烯肟菌酯、唑菌酯中之一种;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优选的重量比为1︰50~50︰1;更优选为噻酰菌胺与醚菌酯的重量比为1︰20~20︰1;噻酰菌胺与嘧菌酯的重量比为1︰30~20︰1;噻酰菌胺与吡唑醚菌酯的重量比为1︰20~20︰1;噻酰菌胺与肟菌酯的重量比为1︰20~20︰1;噻酰菌胺与氟嘧菌酯的重量比为1︰30~20︰1;噻酰菌胺与啶氧菌酯的重量比为1︰30~20︰1;噻酰菌胺与苯醚菌酯的重量比为1︰1~30︰1;噻酰菌胺与醚菌胺的重量比为1︰20~20︰1;噻酰菌胺与苯氧菌酯的重量比为1︰20~20︰1;噻酰菌胺与烯肟菌酯的重量比为1:20~20︰1;噻酰菌胺与唑菌酯的重量比为1︰20~20︰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可制成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悬乳剂、微乳剂、水乳剂、微囊悬浮剂、微囊悬浮-悬浮剂,较优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悬乳剂、水乳剂。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作物的病害,所述的作物包括禾谷类作物、果树、蔬菜、纤维作物、观赏植物。所述的病害包括叶斑病、云纹病、网斑病、颖枯病、锈病、白粉病、黑星病、斑点落叶病、霜霉病、霜疫霉病、炭疽病、叶霉病、晚疫病、疮痂病、蔓枯病、疫病、黑痘病、黑斑病、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立枯病、恶苗病、褐斑病、褐锈病、条锈病、轴腐病、轮纹病、枯萎病、腐烂病、灰霉病。本专利技术组合物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取决于单独使用时的施用量,也取决于一种化合物与另一种化合物的混配比例以及增效作用程度,同时也与目标病害有关。通常组合物中活性成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总重量的2%~90%,较佳的为5%~80%。根据不同的制剂类型,活性成分含量范围有所不同。通常,液体制剂含有按重量计1%~60%的活性物质,较佳地为5%~50%;固体制剂含有按重量计5%~80%的活性物质,较佳地为10%~80%。本专利技术的杀菌组合物中至少含有一种表面活性剂,以利于施用时活性组分在水中的分散。表面活性剂含量为制剂总重量的2%~30%,余量为固体或液体稀释剂。本专利技术的杀菌组合物所选用的表面活性剂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可以选自分散剂、湿润剂、增稠剂或消泡剂中的一种或几种。根据不同剂型,制剂中还可以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稳定剂、抗冻剂等。本专利技术的杀菌组合物可以由使用者在使用前经稀释或直接使用。其配制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加工方法制备,即将活性成分与液体溶剂或固体载体混合后,再加入表面活性剂如分散剂、稳定剂、湿润剂、粘结剂、消泡剂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1)本专利技术组合物在一定范围内有很好的增效与持效作用,防效高于单剂;(2)农药用药量减少,降低农药在作物上的残留量,减轻环境污染;(3)扩大了杀菌谱,对多种病害如叶斑病、云纹病、网斑病、颖枯病、锈病、白粉病、黑星病、斑点落叶病、霜霉病、霜疫霉病、炭疽病、叶霉病、晚疫病、疮痂病、蔓枯病、疫病、黑痘病、黑斑病、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立枯病、恶苗病、褐斑病、褐锈病、条锈病、轴腐病、轮纹病、枯萎病、腐烂病、灰霉病都有较高活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中的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但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此。应用实施例一实例1~22可湿性粉剂将噻酰菌胺、活性成分B、分散剂、湿润剂、填料混合,在混合缸中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后再混合均匀,即可制成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可湿性粉剂产品。具体见表1、2。表1实例1~18各组分及含量表2实例19~22各组分及含量实例23~50水分散粒剂将噻酰菌胺、活性成分B、分散剂、润湿剂、粘结剂(可加可不加)、崩解剂、填料一起经气流粉碎得到需要的粒径,得到制粒用料。将料品定量送进流化床制粒干燥机内经过制粒及干燥后,制得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水分散粒剂产品。具体见表3、4、5。表3实例23~34各组分及含量表4实例35~46各组分及含量表5实例47~50各组分及含量实例51~78悬浮剂将分散剂、湿润剂、消泡剂、增稠剂(可加可不加)、抗冻剂(可加可不加)经过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噻酰菌胺、活性成分B,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在球磨机中球磨2~3小时,使微粒粒径全部在5μm以下,制得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悬浮剂产品。具体见表6、7、8。表6实例51~62各组分及含量表7实例63~74各组分及含量表8实例75~78各组分及含量实例79~90悬乳剂将上述配方料中分散剂、消泡剂、增稠剂(可加可不加)、抗冻剂(可加可不加)、稳定剂(可加可不加)、经过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噻酰菌胺,在球磨机中球磨2~3小时,使微粒粒径全部在5μm以下,制得噻酰菌胺悬浮剂,然后将活性成分B、溶剂、乳化剂及各种助剂用高速搅拌器直接乳化到悬浮剂中,制得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悬乳剂产品。具体见表9、10。表9实例79~84各组分及含量表10实例85~90各组分及含量实例91~108水乳剂将噻酰菌胺、活性成分B、溶剂、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将去离子水、抗冻剂(可加可不加)、增稠剂(可加可不加)、消泡剂混合在一起,成均一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水相加入油相,制得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水乳剂产品。具体见表11、12、13。表11实例91~96各组分及含量表12实例97~102各组分及含量表13实例103~108各组分及含量将表1-表13中醚菌酯、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氟嘧菌酯、啶氧菌酯、苯醚菌酯、醚菌胺、苯氧菌酯、烯肟菌酯、唑菌酯互换,可制得新制剂。实例109~111微囊悬浮剂将噻酰菌胺、活性成分B、高分子囊壁材料、溶剂混合,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在剪切条件下,将油相加入到含有乳化剂、pH调节剂、分散剂、消泡剂的水相溶液中,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两种材料在油水界面发生反应,形成高分子囊壁,制成本专利技术组合物分散良好的微囊悬浮剂产品。具体见表14。表14实例109~111各组分及含量实例112~114微囊悬浮-悬浮剂将活性成分B、高分子囊壁材料、溶剂混合,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将油相在剪切条件下加入到含有乳化剂、pH调节剂的水相溶液中,制成分散良好的微囊悬浮剂。将分散剂、湿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含噻酰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重量比为1︰70~70︰1,所述的活性成分A为噻酰菌胺,活性成分B选自醚菌酯、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氟嘧菌酯、啶氧菌酯、苯醚菌酯、醚菌胺、苯氧菌酯、烯肟菌酯、唑菌酯中之一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含噻酰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活性成分为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重量比为1︰70~70︰1,所述的活性成分A为噻酰菌胺,活性成分B选自醚菌酯、肟菌酯、啶氧菌酯、苯醚菌酯、醚菌胺、唑菌酯中之一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噻酰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重量比为1︰50~50︰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含噻酰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噻酰菌胺与醚菌酯的重量比为1︰20~20︰1;噻酰菌胺与肟菌酯的重量比为1︰20~20︰1;噻酰菌胺与啶氧菌酯的重量比为1︰30~20︰1;噻酰菌胺与苯醚菌酯的重量比为1︰1~3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伟,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