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永诚专利>正文

振动型箱形砌块成型机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37582 阅读:2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振动型的箱形砌块的成型机芯,其特征为:模头是由一在成型时按所需形状撑开,成型后收拢在一起的模套及撑开机构构成。该成型机芯和离心挤压型机芯相比有:1.机构简单,2.成本低,3.耐久性好的优点。(*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生产箱形砌块的成型机芯。目前,在现有技术中,箱形砌块成型机芯有离心式成型机芯,其原理是由按箱形轨迹旋转的模头对混凝土投料产生离心力和挤压力,从而使混凝土投料成型为箱形砌块,其专利申请号为94101733.8。其生产的产品为内肋销楔孔箱形砌块,专利号为ZL93223222.1。该技术虽然成型原理比较先进,使生产出的箱形砌块强度较高,但该技术也存在着机构复杂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箱形砌块的成型提供一种较简单的成型机芯,使箱形砌块这种很具有市场价值的建筑材料,尽快投入市场。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模头和模箱构成的机芯中,模头是由一个在成型时按所需形状撑开,成型后收拢在一起的撑开机构,以及套在撑开机构外面的一个在成型时按所需形状撑开,成型后收拢在一起的模套组成;模套可以是单层的,也可以是双层或多层的;模箱的四个侧壁在砌块脱模时可以是整体的,也可以是可打开的。撑开机构的动力是由机械传入的,也可以是由气体或液体传入的。模套是一整块的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的。模套是一整块的不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的,也可以是多块不具有弹性的材料由一种方法连接在一起制成的。模头仅是由一个在成型时按所需形状撑开,成型后收拢在一起的撑开机构组成。模箱上顶盖、下底板、四个侧壁上设有数量、大小、形状任意的凸块或凹坑,也可以设数量、长度、方向、形状任意的凸条或凹槽。由于模头的外轮廊在成型时是一个六面围合、封闭固定的形状,所以成型时可以采用一次性投料、模箱振动成型的方式,避免为模头的成型板的箱形轨迹而设计复杂的机构,从而使成型机的机构简单,降低成本。由于采用振动成型的方式,避免了模头为提供离心力而在较差的工况下所需的高转速,使模头的耐久性增强。由于采用振动成型的方式,对混凝土中骨料在粒径上的要求可以适当降低。因此采用上述的方案和现有技术相比1、机构简单,成本降低。2、模头的耐久性增强。3、对混凝土中骨料的要求可降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在成型过程中模套和撑开机构撑开时,从机芯的模箱顶部剖开,取掉模箱顶盖的平面图。图2是实施例1在成型后撑开机构收拢后片状构件3的位置平面图。图3是实施例1的半纵剖面图,图的下半部同上半部。图中1模箱,2模套,3片状构件,4中心轴,5后托,6铰链座,7集束管,8牵引管,9导引块。实施例1;在图1中,在撑开机构的中心轴4、铰链座6的收缩下,模套2被撑开机构的片状构件3撑开,形成了成型机芯在成型时模头在水平方向的外轮廓。在图中可以看到本实施例中片状构件与撑开机构的其他部分是铰链联结的。铰链座在径向和园周两个方向上的相互之间的位置是可以不变的。在图1中为了清楚的表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片状构件3只画了整个部分的1/4,另外3/4只表示了模头的外轮廓。在实施例1的图2中,表示了片状构件3在脱模时,撑开机构拉长后,将片状构件3拉入集束管7中后,片状构件3在集束管7中的位置。通过图1和图2可以看出,在片状构件3的牵引过程中,片状构件3动作的顺序是对角线上的、靠近对角线上那块的旁边两块、最后是中心线上的两块。虽然在图2中模套2没有反映出来,但模套2最后收拢成和集束管7同外径或小于外径的园管。图3是在图1的I-I方向上的半剖视图,反映了模套2和撑开机构、模箱1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了片状构件3和撑开机构的联结关系;反映了撑开机构相互之间的固定关系和运动关系;反映了片状构件3在被拉入了集束管7的运动过程中最初的运作状态。从图中可以看出模套2被两个环分别压在撑开机构两头的后托5和集束管7上,做为易损件可拆换;片状构件3在收拢过程中的动作初期,按双点划线所示的形状变形和运动;由图1和图3中可以看出,片状构件3按所处的位置不同,被三个不同直径的牵引管8牵引。在图3中,后托5和中心轴4固定在一起。图1中的模箱是整体的,为了脱模时不损伤砌块表面,模箱的四个侧壁,可以做成双层的,脱模时内侧壁可以打开。通过图3来说明本实施例的成型过程收拢状态的模头向1的方向运动进入模箱1中,后托5及中心轴4到达图示位置,撑开机构在牵引管7的压缩下,将片状构件3撑开,并撑起模套2,模头鼓起,成为图1所示的形状;在模箱的上面投料,模箱振动,砌块按所需的形状成型,停止振动,集束管7不动作,牵引管8分别按先后次序动作,将片状构件3按先后次序牵引进集束管7中;模套2在弹性的作用下,收缩成和集束管7同直径或小于该直径的园管;在收拢过程后期,集束管7向方向2运动;整个模头向方向2运动,退出模箱;脱模;完成一个成型过程。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在成型过程中,模套和撑开机构撑开时,从机芯中模箱中部剖开,局部取掉模箱顶盖的平面图。图5是实施例2在成型后撑开机构收拢后片状构件3的位置平面图。图6是实施例2的纵剖面图,从图4的I-I方向上剖开。图4-6中10缸体,11齿条轴塞,12中心齿轴,13齿条缸,14内压紧圈,15外压紧圈,16中心齿轴孔。图4-6中,为表示清楚,不在剖切面上的齿条轴塞均用虚线表示。在图4中,实施例2的中心齿轴12在中心齿轴孔16中经过顺时针转动后,将围绕在中心齿轴12的8个方向上的16个齿条轴塞11转出齿条缸13,从而撑开8个方向上的片状构件3,使撑开机构撑开模套2,使模头处于成型状态。在图5中,实施例2的中心齿轴12反时针方向转动,将撑开的齿条轴塞11转回到齿条缸13内,片状构件3收拢在一起,模套2也同时收拢在一起。使模头处于脱模状态。在图6中,表示了实施例2在纵剖面上的各种构件之间的关系表示了齿条缸13及齿条轴塞11在纵剖面上的分布关系;表示了模套2在上下两头与撑开机构上的其他构件的联接关系,在下方模套2被内外压紧圈14、15固定在撑开机构的缸体10上。为表示清楚,部分齿条缸虚线表示。实施例2的成型过程模头进入模箱,转动中心齿轴12,模头撑开,投料,振动成型,放下模箱的上顶盖继续振动后停止振动,反转中心齿轴12,模头收拢,脱模,完成一个成型过程。在实施例1、2中,撑开机构的动力是由机械传入的,模套是一整块的橡胶园管。实施例3是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将撑开机构的动力由机械传入改为由气体或液体传入即可。其方案是将中心齿轴孔16直径缩小到4mm左右,成为主进气或进液体孔;将齿条轴塞11和齿条缸13做成一付活塞气缸或液体缸,在活塞缸的两端设进气孔或进液体孔,使活塞产生住复运动,即完成了撑开机构所要求的动作。活塞缸两端的进气孔或进液体孔要形成两个系统。缸体10可以做为分离式的也可以做成整体式的。实施例4说明了撑开机构的函义是广义的。现通过图7来说明实施例4。图7是实施例4在模头中部剖开的平面图。图中17高密度海绵,18橡胶内衬。在本实施例中,高密度海绵17和橡胶内衬18在自然状态下的形状就是模头在撑开状态下所需的形状,即在纵剖向上也具有封闭围合的形状,套在中心轴4上。模套2则不然,在自然状态下模套2是一直径较小的橡胶园管。在橡胶内衬18的不同位置上开有小的透气孔。在中心轴4上不仅在轴心上开有进气孔,而且在中心轴4上的橡胶内衬18围合的区段内在轴径上穿过轴心孔开有图中虚线所示的进气孔。成型时,模头进入模箱中,气体或液体通过中心轴4上的进气孔进入橡胶内衬18围合的空间,将橡胶内衬18撑开,并通过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由模头、模箱组成的箱形砌块成型机芯,其特征在于:模头是由一个在成型时按所需形状撑开,成型后收拢在一起的撑开机构,以及套在撑开机构外面的一个在成型时按所需形状撑开,成型后收拢在一起的模套组成;模套可以是单层的,也可以是双层或多层的;模箱的四个侧壁在砌块脱模时可以是整体的,也可以是可打开的。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永诚
申请(专利权)人:吴永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62[中国|甘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