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改进的打钉机顶座组件,包括一顶座、一顶内座、一油封、一阻风环与一套体,顶座内设有容置空间与嵌槽,顶内座上设有卡槽,阻风环卡装在嵌槽与卡槽中,并与套体配合压制阻风环,油封周缘设有接触突缘,油封在容置空间中与顶内座壁面接触,通过阻风环与油封的密封,打钉机内的气体不外泄,高压气体撑开油封的接触突缘使其与顶座及顶内座接触,动作时顶内座在低摩擦阻力下顺畅移动且无误击发情形。(*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改进的打钉机顶座组件。请参阅附图说明图1所示,传统打钉机顶座组件包括一顶座11,该顶座11内组设一顶内座12,顶内座12上配设一复位弹簧13,而一后盖14锁设在顶座11顶端,从而使复位弹簧13一端与顶内座12相抵靠,而复位弹簧13另一端与后盖14相抵靠,顶座组件被锁设在枪体15的对应端,且顶内座12一端靠置在打钉机内部气缸16的端部。更进一步而言,顶座11中心位置开设有一孔道111,孔道111内壁面配设一“O”形环112,而顶内座12中心为一凸起孔柱121,孔柱121内部一端成形有挡缘122,顶内座12的外周为较大面积的环面124,且环面124相邻的端面与侧面上分别配设有“O”形环125、126,顶内座12的孔柱121穿设于顶座11的孔道111中,通过“O”形环112形成密封;复位弹簧13一端抵靠在挡缘122上,另一端靠抵在后盖14内面,顶内座12的环面124所配设的二“O”形环125、126又分别与顶座11壁面及气缸16端面抵靠密封。在充入高压气体时,顶座11、顶内座12与气缸16的靠接位置通过“O”形环112、125、126密封不漏气,而且高压气体在顶内座12的环面124二侧,通过环面124二侧面积不等而对应气体所形成的作用力不等,以及配合复位弹簧13的推压,即可使顶内座12压靠在气缸16端部,使气体不能进入气缸16内而使打钉机处于未击发的状态。而当按压气阀开关17时,原先充在环面124较大面积处上方的气体由气阀开关17处泄出,致使环面124另一侧的高压气体推开顶内座12,气体迅速进入气缸16内,推动活塞18与撞针19产生击发,并当释放气阀开关17时,顶内座12在气体与复位弹簧13的配合下,又再压靠于气缸16端面,而气体的流动则可使活塞18、撞针19回复原位成备用状态。以上打钉机能够以高压气体产生击发作用,其结构中所配设的“O”形环112、125、126具有防止高压气体的待机及动作时气体外泄的作用,故具有极重要的地位,但“O”形环112、125、126持续高速摩擦时,极容易产生磨损,一旦“O”形环112、125、126磨损其便不再具有密封效果,顶内座12即失去与顶座11、气缸16间的密封性,而充入打钉机内部的高压气体便容易外泄或流进气缸16,造成动力不足或误击发的情形,致使打钉机失效,显然传统打钉机结构亟待改进。而且,每次击发动作的进行、完成,该顶内座12都要往复移动一次,而“O”形环112、125、126即在调整下往复摩擦一次,其摩擦作用影响到顶内座12的移动,相应影响到高压气体的流畅性,进而影响击发动作的流畅度,因此,打钉机在进气时同时需加进润滑油,通过润滑顶内座12周边的“O”形环112、125、126,使顶内座12移动更顺畅,但由于进气处加入润滑油并不容易,故相对地造成使用者的不便,而有待进一步改进。因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打钉机顶座组件,其通过在顶内座与顶座间设置有薄膜结构的阻风环,使其随顶内座移动但不产生磨损,以及在顶内座与顶座间设有可随磨损而自动撑开以达到贴靠密封的油封,从而防止气体外泄,提高打钉机的动作效果。根据本技术的目的,提供了一种打钉机顶座组件,该组件包括一顶座,其中心开设有一穿孔,且对应穿孔设有一容置空间,容置空间外围还设有突墙,突墙外缘开设有嵌槽;一顶内座,其外周围有较大面积的环面,环面一侧设有一卡槽,该顶内座穿设于顶座的穿孔中,卡槽与嵌槽相对;一复位弹簧,其组装在顶内座中心位置,一端抵靠顶内座,另一端抵靠锁固在顶座上的盖组;一阻风环,其呈圆环状,中心有开孔,环体二侧缘分别形成有嵌置缘,内、外嵌置间形成有伸缩环面,二嵌置缘分别卡装在顶座的嵌槽与顶内座的卡槽中;一油封,其呈环体状,二侧环缘上下位置均设有呈凸起状的接触突缘,在其中二接触突缘之间形成有环槽,该油封组装在顶座的容置空间中,各接触突缘分别与顶座与顶内座的壁面接触,而且气体从环槽对应于顶内座的环面一侧注进环槽;以及一套体,其套在打钉机的气缸外,一端抵在气缸的外环上,另一端抵在顶座的端部,该套体压制阻风环嵌置在嵌槽的嵌置缘而使阻风环定位。下面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描述。其中图1是传统打钉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打钉机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动作示意图。请参阅图2、3所示,本技术打钉机顶座组件包括一顶座20、一顶内座30、一复位弹簧40、一阻风环50、一油封60及一套体70,其中顶座20的中心开设有一穿孔21,并在顶座20内部对应穿孔21设有一容置空间22,此外容置空间22外围另有呈环状的突墙23,突墙23的外缘可开设有嵌槽24。顶内座30的中心设有一管柱31,管柱31底端有挡缘32,而外周围有一较大面积的环面33,且环面33一侧设有一卡槽34,顶内座30的管柱31穿设于顶座20的穿孔21中,且卡槽34与嵌槽24相对。复位弹簧40装在顶内座30中心位置的管柱31中,其一端抵靠在管柱31内的挡缘32上,而复位弹簧40的另一端,则通过锁固在顶座20上的盖组81予以压靠定位。阻风环50呈圆环状且中心有开孔,其环体二侧缘分别形成有嵌置缘51、52,而内、外嵌置缘51、52之间形成有伸缩环面53,二嵌置缘51、52分别卡装在顶座20的嵌槽24与顶内座30的卡槽34中。油封60呈环体状,二侧环缘上下位置均制成凸起状而形成接触突缘61、62、63、64,其中接触突缘63、64之间形成有环槽65,油封60组装在顶座20的容置空间22中,各接触突缘61、62、63、64分别与顶座20与顶内座30的壁面接触,而环槽65对应于顶内座30的环面33一侧,气体可注进环槽65。套体70呈锥管状,其套在气缸82外,一端抵在气缸82的外环83上,另一端抵在顶座20的端部,以压制阻风环50嵌置在嵌槽24的嵌置缘51,使阻风环50获得良好的定位。以上各组件结构及彼此间的装配关系即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在处于未击发状态下,气体注进打钉机内部,并充在顶内座30的环面33二侧,由于环面33二侧面积不同,加上复位弹簧40的作用,顶内座30靠向气缸82,以阻风环50贴靠在气缸82端部形成密封,不使气缸82内进气而导致击发;另外,气体注入油封60的环槽65中将接触突缘63、64撑开,以使其确实接触在顶座20与顶内座30的壁面上,防止气体外泄。当按压打钉机的气阀开关以使打钉机击发时,请参阅图4所示,部分气体外泄而使得顶内座30移动(如传统结构般),此时顶内座30与气缸82间形成一气道84可供高压气体进入气缸82内,从而推动活塞85、撞针86完成击发,且在击发过程中,顶座20与顶内座30间因有阻风环50封设其中,且阻风环50的伸缩环面53在顶内座30移动时受力变化,而使阻风环50定位而不脱落,因此打钉机击发过程中,不会导致气体外泄;而且阻风环50在打钉机动作过程中与顶座20、顶内座30间并无摩擦磨损,故不会产生磨损间隙使气体不正常进入气缸82中,因此安全性优于传统结构。而且,顶内座30移动时,与油封60间产生相对运动而有摩擦,但油封60与顶内座30之间是通过接触突缘64接触,其接触力小、摩擦力小,容易移动,故击发动作顺畅;此外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油封60也会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打钉机顶座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组件包括:一顶座,其中心开设有一穿孔,且对应穿孔设有一容置空间,容置空间外围还设有突墙,突墙外缘开设有嵌槽;一顶内座,其外周围有较大面积的环面,环面一侧设有一卡槽,该顶内座穿设于顶座的穿孔中,卡槽与 嵌槽相对;一复位弹簧,其组装在顶内座中心位置,一端抵靠顶内座,另一端抵靠锁固在顶座上的盖组;一阻风环,其呈圆环状,中心有开孔,环体二侧缘分别形成有嵌置缘,内、外嵌置间形成有伸缩环面,二嵌置缘分别卡装在顶座的嵌槽与顶内座的卡槽中; 一油封,其呈环体状,二侧环缘上下位置均设有呈凸起状的接触突缘,在其中二接触突缘之间形成有环槽,该油封组装在顶座的容置空间中,各接触突缘分别与顶座与顶内座的壁面接触,而且气体从环槽对应于顶内座的环面一侧注进环槽;以及一套体,其套在打钉机的 气缸外,一端抵在气缸的外环上,另一端抵在顶座的端部,该套体压制阻风环嵌置在嵌槽的嵌置缘而使阻风环定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良其,何荣茂,陈次郎,
申请(专利权)人:钻全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