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贾复言专利>正文

人力多功能耕坛楼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13 阅读:2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人力多功能耕耘耧,涉及农业机械领域。其主要结构特点是在耧体钩(3)的一端中心位置上开有与拉杆(2)端部相配合的固定孔(9)和调整孔(8),连接销(5),紧固螺钉(4)分别通过其孔将二者连固为一体,拉杆(2)的另一端设有把手(1);耧体钩(3)的另一端设有带锥度的十字形柱体支撑,锄铲(7)内设有与其相配合的锥度并套装其上;在锄铲(7)尾部中心线一侧与耧体钩(3)间设有连接杆(6),其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省力省时,工作效率高。(*该技术在200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人力多功能耕耘楼本技术涉及农业机械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人力多功能耕耘楼。在农田的中耕除草作业中,人们通常是用板锄或耘锄进行。其虽具有结构简单、方便可行的优点,但同时存在如下缺点,一是其板锄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二是耘锄需两人加一头牲畜操作,在田间农作物长到一尺多高时,用其中耕除草,易损坏农作物苗子,甚至造成作物的减产且费工费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人们渴望一种人力多功能中耕除草机具的面市,以满足人们生的需求。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人力多功能耕耘楼,它既能有效地中耕除草,又能用其灭茬、开沟施肥、封垄等,满足人们的生产需求。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下述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其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在楼体钩3的一端开有与拉杆2端部相配合的固定孔9、调整孔8,连接销5、紧固螺钉4分别通过其孔将二者连固一起,拉杆2的另一端设有把手1;楼体钩3的另一端设有带锥度的十字形柱体支撑,锄铲7内设有与其相配合的锥度并套装其上;在锄铲7尾部中心线一侧与楼体钩3间设有连接杆6。其结构特点是锄铲7的头部为三棱锥尖形,其尾部为燕尾形,其内的锥度30-50度。本技术由于采用在楼体钩的一端设有拉杆和把手,另一-->端设有带锥度的十字形柱体支撑,其上套装锄铲的结构设计,所以其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同时由于其锄铲的头部为三棱锥尖形,尾部为燕尾形,所以其具有灵活轻便,可一人操作省工省时,工作效率高。其适应范围广,它既适于田间中耕除草、灭茬,又适于开沟、封垄,套种、施肥等,是一种农田作业的理想机具,市场潜力大,宜于推广普及。本技术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图1是根据本技术提出的人力多功能耕耘楼的结构主视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提出的人力多功能耕耘楼的结构右视图。下面结合图1、图2详细说明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人力多功能耕耘楼的细节及工作情况。该耕耘楼包括楼体钩3,其一端中心位置上开有与拉杆2端部相配合固定孔9和调整孔8,连接销5和紧固螺钉4分别通过固定孔9和调整孔8,将二者连接在一体。拉杆2的另一端上设有把手1;楼体钩3的另一端设有带有锥度的十字形柱体支撑,锄铲7内设有与十字形柱体支撑上相配合的锥度套装其上。在锄铲7的尾部中心线一侧和楼体钩3间设有连接杆6,以固定锄铲7(如图1所示)。其锄铲7为一棱锥体,其头部为三棱尖形锥体,尾部呈燕尾形,锄铲7内的锥度为30-50度,其工作过程如下,使用时先将耕耘楼放置在地头,操作者可根据本人身材高低,通过调整孔8设定其拉杆2角度的位置后用搬手将紧固螺钉4紧固,其锄铲7的尖头朝前,操作者两手握住把手1,人面向锄铲7往后侧退拉动把手1,进行作业,到地头后再如此返回,即完成一个工作过程。其操作容易,灵活-->轻便、速度快、省时省力,其作业效率比板锄可提高3-5倍。它既适用于中耕除草、灭茬,又可用于开沟、封垄、套种施肥等,是一种供人们农田作业的理想机具,适于推广普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含有把手、拉杆、楼体钩、锄铲的人力多功能耕耘楼,其特征在于在楼体钩(3)的一端开有与拉杆(2)端部相配合的固定孔(9)、调整孔(8),连接销(5)、紧固螺钉(4)分别通过其孔将二者连固一起,拉杆(2)的另一端设有把手(1);楼体钩(3)的另一端设有带锥度的十字形柱体支撑,锄铲(7)内设有与其相配合的锥度并套装其上;在锄铲(7)尾部中心线一侧与楼体钩(3)间设有连接杆(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含有把手、拉杆、楼体钩、锄铲的人力多功能耕耘楼,其特征在于在楼体钩(3)的一端开有与拉杆(2)端部相配合的固定孔(9)、调整孔(8),连接销(5)、紧固螺钉(4)分别通过其孔将二者连固一起,拉杆(2)的另一端设有把手(1);楼体钩(3)的另一端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复言肖焕忠蒋银柱
申请(专利权)人:贾复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