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热水器领域的一种热水器的泵站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太阳能热水器泵站系统的六通阀。所述的太阳能泵站(7)设置有一六通阀(71);所述的六通阀(71)的一端依次经循环泵(74)与注液流量计组件(75)后与泵站的介质进口(77)相连接,一端与温度压力表(72)相连接,一端与泵站的介质出口(76)相连接,一端与膨胀罐(6)相连接,一端与安全阀(73)相连接,一端设置为补液出口(79),所述的注液流量计组件(75)上设置有补液入口(78)。通过上述装置,不仅有效地减小了泵站的体积,而且降低了泵站发生故障的概率。(*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种应用于太阳能热水器泵站系统的六通阀
本技术涉及热水器领域的一种热水器的泵站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太阳 能热水器泵站系统的六通阀。
技术介绍
太阳能泵站是家用太阳能分体承压系统的核心设备。它的主要作用是为换热介质 的循环提供动力。传统的太阳能泵站由循环泵、安全阀、压力表、温度表、注液阀、流量计、单 向阀以及相关的铜制管件组成,组成的零部件多、接口多因此漏点也多。如图1所示,现有的太阳能泵站系统普遍采用如下连接方式:介质出口 76与五通 连接管路71'的一端相连接,五通连接管路71'的一端与安全阀73相连接,五通连接管路 11'的一端与温度表72'相连接,五通连接管路71'的一端经四通连接管路74'分别与 压力表73'和膨胀罐6相连接,五通连接管路71'的一端经单向阀75'与循环泵74相连 接,所述的循环泵74经流量计76'与注液阀77'相连接,所述的注液阀77'与介质进口 77相连接,所述的注液阀77'上设置有补液入口 78和补液出口 79,所述的补液入口 78和 补液出口 79处分别设置有用于补液的球阀。采用现有的太阳能泵站系统的热水器,由于组成的零部件多、接口多,形成了较多 的易漏点。进而,造成了泵站在长期的运行当中,大大增加了漏液的隐患。由于,泵站系统 一旦漏液,就会致使太阳能系统不能换热,使太阳能热水器系统瘫痪,会给用户带来不必要 的经济损失。同时,由于组件较多,造成泵站空间较大,为用户的安装使用造成了不便。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特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太阳能热水器泵站系统的六通阀,通过设计一具有六通 方向的六通阀,以实现将各个组件集成安装,达到了有效降低泵站的安装空间的目的。本实 用新型的另一目的,通过将泵站系统中的各部件进行集成组合,并将各部件通过六通阀组 装构成泵站,使泵站的接口减少,从而实现了减少易漏点数量的目的。为实现技术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应用于太阳能热水器泵站系统的六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太阳能泵站设 置有一六通阀。所述的六通阀的一端依次经循环泵与注液流量计组件后与泵站的介质进口 相连接,一端与温度压力表相连接,一端与泵站的介质出口相连接,一端与膨胀罐相连接, 一端与安全阀相连接,一端设置为补液入口,所述的注液流量计组件上设置有补液出口。进一步,所述的六通阀由一根直管路构成,其两端分别为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的 直管上设置有四根与其垂直连通的连接管路,分别为第一垂直管路、第二垂直管路、第三垂 直管路和第四垂直管路的,其伸出端分别对应设置为第三端、第四端、第五端和第六端。进一步,所述的第一垂直管路和第二垂直管路平行的设置在直管的同一侧,所述 的第一垂直管路与直管的连接处设置在靠近第一端处,第二垂直管路与直管的连接处设置在靠近第二端处。所述的第三垂直管路与第一垂直管路和直管分别垂直地设置,所述的第 三垂直管路与直管的连接处设置在第一垂直管路与直管相连接处和第二垂直管路与直管 相连接处之间的位置。所述的第四垂直管路与第二垂直管路沿同一水平线、相对称的设置。进一步,所述的六通阀的第一端设置为介质出口相连接,第二端与循环泵相连接, 第三端与膨胀罐相连接,第四端与安全阀相连接,第五端与温度压力表相连接,所述的第六 端设置为补液入口。进一步,所述的补液出口和补液入口处分别设置有可开闭的、用于补液的球阀。进一步,所述的六通阀由五通阀和两位三通阀组合构成,所述的五通阀的一端与 两位三通阀的一端相连通。进一步,所述的五通阀由一根直管路构成,其两端分别为第一端与第二连接端。所 述的直管上设置有三根与其垂直连通的连接管路,分别为第一垂直管路、第二垂直管路和 第三垂直管路和第四垂直管路的,其伸出端分别对应设置为第三端、第四端和第五端。所述 的两位三通阀由一根直管和与直管相垂直连通设置的第四垂直管路构成,所述的第四垂直 管路的伸出端为第六端。进一步,所述的五通阀的第一垂直管路和第二垂直管路平行的设置在直管的同一 侧,所述的第一垂直管路和第二垂直管路分别设置在靠近第一端处和靠近第二连接端处。 所述的第三垂直管路与第一垂直管路和直管分别垂直地相连通,所述的第三垂直管路与直 管的连接处设置在第一垂直管路与直管相连接处和第二垂直管路与直管相连接处之间。进一步,所述的五通阀的第一端与介质进口相连接,第二连接端与两位三通阀的 直管的一端相连,第三端与膨胀罐相连接,第四端与安全阀相连接,第五端与温度压力表相 连接,所述的直管与第二连接端相连接的一端设置为第二连接对应端,所述的两位三通阀 的直管的另一端设置为第二端,所述的第二端经循环泵与注液流量计组件相连接,所述的 第六端设置为补液出口。进一步,所述的六通阀内设置有控制六通阀内介质流向的阀芯。所述的控制六通 阀内介质流向的阀芯通过阀柄与温度压力表相连接。在温度压力表的带动下,使阀芯处于 打开状态。在此状态下,所述的介质流向设置为从介质入口进入六通阀,再通过介质出口流 出六通阀。通过设置此阀芯,还阻止了介质从介质出口进入六通阀,可以起到防止介质倒 流、实现单向流通的效果。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流量计和注液阀组合注液流量计组件,将温度 表和压力表组合成温度压力表,使得泵站的组件数量减少,有效地提高了泵站的集成度。通过设置六通阀,使得泵站各个组件的集成度得到提高,实现了减小泵站安装空 间,提高空间利用率的使用效果。通过上述装置,不仅有效地减小了泵站的体积,而且降低了泵站发生故障的概率。 从而,实现了提高产品质量,方便用户使用的效果,达到了提高产品可靠性、降低故障率的 目的。附图说明图1现有技术的太阳能热水器泵站的结构示意图;图2本技术的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本技术的太阳能热水器泵站的结构示意图;图4本技术中六通阀的结构示意图;图5本技术中优选的太阳能热水器泵站的结构示意图;图6本技术中优选的六通阀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说明:I一控制器;2—太阳能储热水箱;3—集热器温度传感器;4一太阳能集热器;5— 水箱温度传感器;6—膨胀罐;7—太阳能泵站;8—水箱内置换热盘管;70—膨胀管连接口 ;71—六通阀;72—温度压力表;73—安全阀;74—循环泵;75—注液流量计组件;76— 介质出口 ;77—介质进口 ;78—补液入口 ;79—补液出口 ;710 —五通阀;711—两位三通阀;7Γ —五通连接管路;72' —温度表;73' —压力表;74' —四通连接管路;75' —单向阀;76'—流量计;77'—注液阀;11—第一端;12—第二端;13—第二端;14一第四端; 15一第五端;16—第六端;17—第二连接端;18—对应第二连接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实施例1本实施例中具体介绍一种分体式太阳能热水器的泵站系统,但此泵站系统并不仅仅局限于太阳能热水器,其适用于任意一种采用加热源与水箱独立设置,需采用泵站进行热传递的热水器结构。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应用于太阳能热水器泵站系统的六通阀,本实施例所述的太阳能热水器具体连接结构为:太阳能储热水箱2内设置有用于加热的水箱内置换热盘管8,所述的水箱内置换热盘管8经换热介质管路一端与太阳能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应用于太阳能热水器泵站系统的六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六通阀(71)的一端依次经循环泵(74)与注液流量计组件(75)后与泵站的介质进口(77)相连接,一端与温度压力表(72)相连接,一端与泵站的介质出口(76)相连接,一端与膨胀罐(6)相连接,一端与安全阀(73)相连接,一端设置为补液出口(79),所述的注液流量计组件(75)上设置有补液入口(78)。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齐伽龙,闫苇,庄长宇,
申请(专利权)人:海尔集团公司,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尔热水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