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帘体升降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098630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29 06: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控制帘体升降的装置。该控制帘体升降的装置设置于一窗帘组的一上梁中,包含有一滑座、一第一卷收组、一结合单元与一第二卷收组。滑座可沿上梁在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间移动,以带动一帘体收合或展开;第一卷收组提供一第一回复力驱使滑座往第一位置方向移动;结合单元沿上梁中的一第三位置与一第四位置间移动;第二卷收组提供一第二回复力,驱使结合单元往第三位置方向移动。当滑座往第二位置方向移动并经过第四位置时,结合单元与滑座脱离以展开帘体;当滑座往第一位置方向移动并经过第四位置时,结合单元与滑座结合并通过第二回复力辅助收合帘体。(*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与无拉绳的窗帘有关,具体而言的是指一种控制帘体升降的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无拉绳窗帘组包含有一上梁、一下梁、一设于该上、下梁之间的帘体、以及一控制帘体升降的装置。该控制帘体升降的装置设置于该上梁中,其利用一卷收组产生一回复力,该回复力可与该帘体及下梁的重量形成的一拉力互相抵消,借以维持该下梁位置。也就是,当该下梁被外力往下拉动并带动帘体,再于外力解除后,该帘体即可维持展开状态;反之,该下梁被外力往上抬时,该回复力可拉动该帘体往上收。但是,现有的控制帘体升降的装置的卷收组以涡卷弹簧产生该回复力。在长期使用下,该涡卷弹簧易因弹性疲乏而导致该帘体无法被完全收合到最初 始的预定位置,即造成部分帘体显露于外而影响美观。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帘体升降的装置,可有效地将收起的帘体完全收合,并避免部分帘体显露于外。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控制帘体升降的装置,设置于一窗帘组的一上梁中,包含有一滑座,可沿该上梁在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间往复移动,该滑座具有一被结合部;一第一卷收组,具有一第一绳体、一第一卷轮与至少一第一回复件,该第一绳体一端连接该滑座,另一端卷绕于该第一卷轮,该第一回复件受该第一卷轮拉动而产生一第一回复力,该第一回复力驱使该滑座维持往该第一位置方向移动;一结合单元,在该上梁中的一第三位置与一第四位置间往复移动,该第三位置邻近该第一位置,该第四位置介于该第一位置与该第二位置之间,且该结合单元具有一结合部与该滑座的该被结合部对应配置;一第二卷收组,与该结合单元连接,该第二卷收组具有一第二回复件,且该第二回复件产生一第二回复力,驱使该结合单元维持往该第三位置方向移动;其中,在该滑座往该第二位置方向移动并经过该第四位置时,该结合单元的结合部与该滑座的被结合部脱离,在该滑座往该第一位置方向移动并经过该第四位置时,该结合单元的结合部与该滑座的被结合部结合 O其中,该控制帘体升降的装置还包含有一支臂,该支臂设置于该上梁中,且具有一端部,该端部具有一第一挡面;该结合单元沿该支臂在该第三位置与该第四位置间移动,该结合单元具有一抵面,在该结合单元位于该第四位置时,该抵面抵接该第一挡面。其中,该支臂具有一贯穿其上、下表面的长槽;该结合单元包括有一搭扣与一轴杆,该第二卷收组的一端连接于该轴杆上,且该轴杆穿过该搭扣并跨设于该长槽的长轴向两侧,使该搭扣沿着该长槽在该第三位置与该第四位置之间移动。其中,该滑座的被结合部为一固定杆;该结合单元的搭扣具有一基部与一头部,该基部穿过该长槽,该轴杆穿过该基部且跨设于该支臂的上表面,该头部位于该支臂的下表面下方且具有该结合部,该结合部为一与该固定杆配合的咬合槽。其中,该支臂的端部具有一第二挡面;该结合单元位于该第四位置时,该轴杆抵于该第二挡面,且该搭扣随着该滑座往该第二位置方向移动而枢摆至其抵面抵接该第一挡面。其中,该支臂具有一第一杆体与一第二杆体,该第二杆体可前后移动地与该第一杆体结合,该第二杆体具有该端部与该长槽。其中,该第一杆体具有多个凸块,该第二杆体具有一凹槽,该凹槽与其中一该凸块彡口口 其中,该第二卷收组还包含一第二绳体与一第二卷轮,该第二绳体一端连接该结合单元,另一端卷绕于该第二卷轮;该第二回复件产生该第二回复力,驱动该第二卷轮卷收该第二绳体,使该结合单元维持往该第三位置方向移动。其中,该第二卷收组的第二回复件为一弹簧,该弹簧一端连接该结合单元,另一端相对该上梁固定不动,该弹簧产生该第二回复力。借此,该滑座通过帘绳连接该窗帘组的一下梁时,该控制帘体升降的装置可有效地将该窗帘组的上、下梁之间的帘体完全收合至预定位置。附图说明图1为具有本技术优选实施例控制帘体升降的装置的窗帘组;图2揭示本技术优选实 施例的第一卷收组与第二卷收组位于基座中;图3揭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支臂与滑座;图4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滑座于第一位置的剖视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下梁下拉,使滑座往第二位置方向移动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滑座与结合单元脱离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下梁上抬,使滑座往第一位置方向移动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滑座与结合单元结合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结合单元于第三位置的示意图;以及图10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结合单元与滑座脱离的示意图。符号说明100 窗帘组;10上梁;12下梁;14帘体;16帘绳;17固定座;18滑轮组;20滑座; 201座体;202滑轮;204固定杆;22第一卷收组; 24第一卷轮;26涡卷弹簧;28第一绳体;30支臂;32第一杆体;322凸块;34第二杆体;342凹槽; 344长槽;346a上表面;346b下表面;348端部;348a第一挡面;348b第二挡面;36结合单元;38搭扣;382基部; 384头部;384a咬合槽;384c抵面; 40轴杆;42第二卷收组;44第二卷轮;46涡卷弹簧;48第二绳体;50第二卷收组;52弹簧;Pl第一位置; P2第二位置; P3第三位置;P4第四位置; Fl回复力;F2第二回复力;F3外力;F4外力。具体实施方式为能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现举下列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图1所示为一收合状态的窗帘组100,该窗帘组100包含有一上梁10、一下梁12、一设于该上梁10与该下梁12之间的帘体14、以及二帘绳16。其中,该上梁10内部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固定座17与一滑轮组18 ;该二帘绳16 —端位于该上梁10中,另一端绕过该滑轮组18且穿过该帘体14后与该下梁12固接。前述为既有装置,容不赘述。请续参图2至图8所示,本技术用于控制帘体14升降的装置设置于该上梁10中,包含有一滑座20、一第一卷收组22、一支臂30、一结合单元36以及一第二卷收组42。该滑座20位于该上梁10中,该滑座20具有一座体201、多个滑轮202及一以固定杆204为例的被结合部。该些滑轮202可转动地结合于该座体201,以使该滑座20可在图1所示的一第一位置Pl与图7所示的一第二位置P2之间往复移动;该固定杆204设置于该座体201顶部。该第一卷收组22包括有一第一卷轮24、二以涡卷弹簧26为例的第一回复件与一第一绳体28。该第一卷轮24与该二涡卷弹簧26设置于该上梁10的固定座17中。该第一绳体28 —端连接·该座体201,另一端卷绕于该第一卷轮24。该二涡卷弹簧26 —端固接于该第一卷轮24上,该二涡卷弹簧26受该第一卷轮24拉动而各产生一第一回复力,该二第一回复力加总的回复力Fl通过该第一绳体28拉动该滑座20维持往该第一位置Pl方向移动。该支臂30在本实施例中由一第一杆体32与一第二杆体34组成。其中,该第一杆体32 —端连接于该固定座17,该第二杆体34以可相对该第一杆体32前后移动的方式与该第一杆体32组合。该第一杆体32的内表面具有多个凸块322沿其长轴向设置,该第二杆体34的后端具有一凹槽342,该凹槽342与其中一该凸块322结合,供调整支臂30的长度,以限制滑座20的行程。此外,该第二杆体34另具有一长槽344及位于该第二杆体34前端的一端部348。该长槽344贯穿该第二杆体34的上表面346a与下表面346b。该端部348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控制帘体升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于一窗帘组的一上梁中,包含有:一滑座,可沿该上梁在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间往复移动,该滑座具有一被结合部;一第一卷收组,具有一第一绳体、一第一卷轮与至少一第一回复件,该第一绳体一端连接该滑座,另一端卷绕于该第一卷轮,该第一回复件受该第一卷轮拉动而产生一第一回复力,该第一回复力驱使该滑座维持往该第一位置方向移动;一结合单元,在该上梁中的一第三位置与一第四位置间往复移动,该第三位置邻近该第一位置,该第四位置介于该第一位置与该第二位置之间,且该结合单元具有一结合部与该滑座的该被结合部对应配置;一第二卷收组,与该结合单元连接,该第二卷收组具有一第二回复件,且该第二回复件产生一第二回复力,驱使该结合单元维持往该第三位置方向移动;其中,在该滑座往该第二位置方向移动并经过该第四位置时,该结合单元的结合部与该滑座的被结合部脱离,在该滑座往该第一位置方向移动并经过该第四位置时,该结合单元的结合部与该滑座的被结合部结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琳
申请(专利权)人:亿丰综合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