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供液结构的内冷车刀,包括刀体、刀片、刀垫和压块,所述刀体杆身设有导液孔,导液孔出口经接头连接供液管,导液孔里端连通的第一和第二出液口分别设置于刀片的侧面和斜下方,所第一出液口内装有的喷嘴管能够360度回转。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经供液管接头将冷却液输送至刀体导液孔内,经导液孔里端连通的两出液口喷出,由第一出液口喷出的冷却液喷射在刀片上面和切屑上,并冲走切屑;由第二出液口喷出的冷却液则喷射在刀片的切削后角和工件上,既实现了冷却液的精确喷射,提高了冷却液的使用效率,节约了冷却液用量,又实现了降低刀具和工件表面温度、润滑工件表面,减少刀具与工件间的摩擦的作用,提高了工件质量和降低了刀具磨损。(*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机械加工
,涉及一种金属切削刀具,具体涉及一种具有供液结构的内冷车刀。技术背景:在金属的切削加工过程中,由于刀具和工件间的切削和摩擦,以及工件的塑性变形,会产生大量的切削热,切削热会使工件和刀具的温度急剧上升,这使刀具处于极其恶劣的工作环境,刀具刃口易发生变形或快速磨损而影响切削效果。因此通常需要向切削工作区域喷射冷却液,以达到降温和润滑作用。传统的喷射冷却液的方法是在车床上设置冷却液喷管,并将该喷管正对切削区域的刀具和工件,在切削过程中喷射冷却液。这种方法无法精确的控制冷却液的喷射方向,并且由于喷射距离较远,真正喷射到切削刀刃的冷却液一是随着工件的旋转被溅开,二是冷却液流经刀具上没有多少,所以为切削实施冷却效果不佳,而且还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大量的污染。目前也有在刀体上设置喷射孔的车刀,即内冷车刀,现有的内冷车刀其结构一般在刀体上开设供冷却液流通的通孔,该通孔一端连接冷却液的供液管,另一端为正对车刀刀片刃口的喷射口 ;在切削工作过程中,通过所述通孔将冷却液由外界的供液管送至所述喷射口,再喷射至切削区域,以达到冷却和润滑刀片的作用。但是,现有的内冷车刀一般仅在前刀面方向设置一个喷射口,由该喷射口喷射冷却液至刀片上;然而事实上,在切削加工过程中,若切削热不足,则无法顺利形成切屑,切屑形成后,若不迅速将切屑的热量带走,则切屑将形成延展性好的条状切屑,从而卷曲堆积在刀片的前刀面,既使刀刃无法及时散热,又易嵌入刀刃与工件表面间,形成对工件表面的刮伤,故而,现有的内冷车刀其冲洗、冷却和润滑效果仍不够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使用方便,适合于金属的切削加工过程中的具有供液结构的内冷车刀,它不仅冷却和润滑效果好、切削质量高,而且还能够起到了保护刀片,延长刀具使用寿命的作用。避免了现有冷却方式喷液不够精确,切屑不断,而造成冷却液时有时无,导致刀片冷却不均匀而崩刃的现象,有效地解决了现有切削刀具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供液结构的内冷车刀,包括刀体、刀片、刀垫和压块,所述刀体杆身设有导液孔,导液孔出口经接头连接供液管,导液孔里端连通的第一和第二出液口分别设置于刀片的侧面和后角斜下方,所述第一出液口内装有喷嘴管。本技术所述的具有供液结构的内冷车刀,其特征还在于,所述第一出液口内装有的喷嘴管能够360度回转。所述第二出液口的出口孔位于刀片的切削后角面刀垫的下沿。所述第一出液口的喷嘴管与第二出液口的出口孔孔径为I 1.2毫米。所述刀体杆身设有的导液孔开设在刀体杆身的侧面,或开设在刀体杆身的尾端、或开设在刀体杆身的底部。所述第一出液口的喷嘴管为金属喷嘴。本技术具有供液结构的内冷车刀,经供液管接头将冷却液输送至刀体导液孔内,经导液孔里端连通的两出液口喷出,由第一出液口喷出的冷却液喷射在刀片上面和切屑上,并冲走切屑;由第二出液口喷出的冷却液则喷射在刀片的切削后角和工件上,既实现了冷却液的精确喷射,提高了冷却液的使用效率,节约了冷却液用量,又实现了降低刀具和工件表面温度、润滑工件表面,减少刀具与工件间的摩擦的作用,从而提高工件表面质量和降低刀具磨损。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具有供液结构的内冷车刀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具有供液结构的内冷车刀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具有供液结构的内冷车刀截面剖视图;图4、图5是本技术导液孔5开设不同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刀体,2.刀片,3.刀垫,4.压块,5.导液孔,6.接头,7.供液管,8.第一出液口,9.第二出液口,10.喷嘴管,11.出口孔,12.切削后角面。冷却液走向一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一种具有供液结构的内冷车刀,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刀体1、刀片2、刀垫3和压块4,所述刀体I杆身设有导液孔5,导液孔5出口经接头6连接供液管7,导液孔5里端连通的第一和第二出液口 8、9分别设置于刀片2的侧面和后角斜下方,所述第一出液口 8内装有喷嘴管10,所述第一出液口内装有的喷嘴管10能够回转360度,所述第二出液口 9的出口孔11位于刀片2的切削后角面12刀垫3的下沿。本技术导液孔5第一出液口 8的喷嘴管10为金属喷嘴,第一出液口 8的喷嘴管10与第二出液口 9的出口孔11孔径为I 1.2毫米,本技术具有供液结构的内冷车刀刀体I杆身设有的导液孔5开设在刀体I杆身的侧面,或开设在刀体I杆身的尾端、或开设在刀体I杆身的底部。本技术具有供液结构的内冷车刀,使用时把它安装在车床刀架上,将经供液管接头6与供液管7连接的冷却液储存装置启动供液,把泵出的冷却液经供液管7输送至刀体I导液孔5内;然后,由与导液孔5连通的第一出液口 8内装有喷嘴管10喷出,射在侧面刀片的刀片2上面和切屑上,迅速降低刀具和切屑的温度,使脱离工件的切屑快速硬化、变脆而及时断裂,避免切屑卷曲、缠绕堆积在刀片2的刀面上,同时起润滑作用;由与导液孔5连通的第二出液口 9喷出的冷却液则喷射在刀片2的切削后角面12和工件下方,迅速降低刀具和工件的温度,达到冷却和润滑的目的。本技术具有供液结构的内冷车刀,与导液孔5连通的第一出液口 8内的喷嘴管10与第二出液口 9的出口孔11孔径设计为I 1.2毫米,这样的孔径比普通内冷车刀内冷孔要小,可以增强冷却液喷液流速与压力和提高喷射的精准度,对刀具进行更有效地冷却。本技术导液孔5第一出液口 8安装的能够回转360度的金属喷嘴管10,为的是便于根据刀片2与不同工件切削位置,调整喷嘴管10的喷射方向,让冷却液准确的喷射到切削区域,进行有效地冷却、冲屑和润滑,不造成浪费。本技术具有供液结构的内冷车刀刀体I杆身设有的导液孔5 —般开设在刀体I杆身的侧面,如图1所示,也可以根据加工车床安装刀具刀架的具体情况,如图4和图5所示,将导液孔5开设在刀体I杆身的尾端,或是开设在刀体I杆身的底部,为的是提高本技术的实用性能,使用起来更方便、快捷、可靠。上述实施方式只是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不是用来限制技术的实施与权利范围,凡依据本技术申请专利保护范围所述的内容做出的等效变化和修饰,均应包括在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供液结构的内冷车刀,包括刀体(I)、刀片(2)、刀垫(3)和压块(4),其特征在于,所述刀体(I)杆身设有导液孔(5),导液孔(5)出口经接头(6)连接供液管(7),导液孔(5)里端连通的第一和第二出液口(8、9)分别设置于刀片(2)的侧面和后角斜下方,所述第一出液口(8)内装有喷嘴管(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供液结构的内冷车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液口(8)内装有的喷嘴管(10)能够360度回转。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供液结构的内冷车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液口(9)的出口孔(11)位于刀片(2)的切削后角面(12)刀垫(3)的下沿。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供液结构的内冷车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液口(8)的喷嘴管(10)与第二出液口(9)的出口孔(11)孔径为I 1.2晕米。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供液结构的内冷车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刀体(I)杆身设有的导液孔(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供液结构的内冷车刀,包括刀体(1)、刀片(2)、刀垫(3)和压块(4),其特征在于,所述刀体(1)杆身设有导液孔(5),导液孔(5)出口经接头(6)连接供液管(7),导液孔(5)里端连通的第一和第二出液口(8、9)分别设置于刀片(2)的侧面和后角斜下方,所述第一出液口(8)内装有喷嘴管(1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伟强,罗金龙,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安默琳节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