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船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9083455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28 19: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拖船系统,属于船舶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拖船系统在拉船过程中费时费力、损伤船体的问题。本拖船系统,包括一端延伸至水中的纵导轨和设于纵导轨上的至少两个用于托船的船托结构,船托结构包括其下部具有车轮的车体和设于车体上的用于与船体的下表面相贴合的顶升平台,车体上设有用于驱动车轮沿纵导轨滚动的驱动结构一,车体上设有用于驱动顶升平台垂直升降的驱动结构二,本拖船系统还包括用于控制驱动结构一和驱动结构二工作或停止的集控室,集控室位于纵导轨远离水源的一端上,集控室与相邻的船托结构通过连接臂相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省时省力、结构设计合理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拖船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船舶辅助设备
,涉及一种拖船系统,特别是一种将船舶从水中拖上岸或将船舶拖送至水中的拖船系统。
技术介绍
船舶在航行时由于触礁或碰撞导致船舶损伤后,需要将船舶拖上岸后方可对其进行维修,传统的做法是:将拉索的一端与位于水中的船舶连接,在岸上通过牵引机构拖拽拉索的另一端,使船舶上岸。在拉船的过程中,船舶与地面产生巨大的摩擦,致使船舶破损严重;而且在拖拽的过程中,船舶本体会发生形变,导致船舶的各项系数发生改变,影响船舶的使用性能,这种拖拽船舶的工作,多数还是利用人力来完成的,费时费力。船舶在岸上或船坞内建造或维修后需要送入江海之中,通常使用的方法有下列几种:小型船只在下水时,在船体下放很多气囊,船体下滑时,与船体接触的气囊发生滚动,使船体向前移到前一气囊上,通过气囊的不断交替直至船体进入水中。由于气囊的承载力小,这种使船下水的方式只适合较小的船只,具有一定局限性;为了使气囊产生滚动,就不能对气囊进行约束,致使船体下滑的安全性变差。大型船舶下水一般都是通过斜面船台滑道滑动,这种船舶下水下滑船台由滑道和滑脚组成,船舶建造或维修时船体两侧被支墩支起,将钢壳木质滑脚绑缚在船底,在完成工作下水前同时去掉所有支墩使船体通过滑脚落到滑道上,放开拉的绳索或阻绊装置,船舶在重力向下分力的作用下向下滑移,滑移速度很快。船舶下水船台铺设有两条有一定斜度的混凝土面或钢面滑道,滑脚木质面和滑道面对偶,对偶面间的摩擦系数大,为了能够使船舶顺利下滑,大都在船舶下水滑道上表面制作一层腊面,再在上面涂敷很厚的一层润滑脂,用于减小滑动摩擦力和减少产生的摩擦热。这样在船舶下水前需用大量的人在几百米长的滑道上灌制蜡层和涂敷润滑脂,工作量很大,每次需要消耗大量的润滑脂,人工费用和使用润滑脂的费用很高,特别是大量的润滑脂被带入江海中,污染水域,所以这种在船舶下水滑道上直接涂敷润滑脂的方式已经被环保部门和城市治污项目列为取缔内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省时省力、在不损伤船体的前提下将船舶从水中拖上岸或者将船舶拖送至水中的拖船系统。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本拖船系统,包括一端延伸至水中的纵导轨和设于纵导轨上的至少两个用于托船的船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船托结构包括其下部具有车轮的车体和设于车体上的用于与船体的下表面相贴合的顶升平台,所述的车体上设有用于驱动车轮沿纵导轨滚动的驱动结构一,所述的车体上设有用于驱动顶升平台垂直升降的驱动结构二,本拖船系统还包括用于控制驱动结构一和驱动结构二工作或停止的集控室,所述的集控室位于纵导轨远离水源的一端上,所述的集控室与相邻的船托结构通过连接臂相连接。本拖船系统中,集控室的下部设有车轮,该车轮在导轨上滚动,在连接臂的作用下集控室与船托结构同步沿导轨移动,连接臂的长度可调节,可用于控制集控室与船托结构之间的距离。当有船舶需要被拖上岸时,工人在集控室内进行操作,控制驱动结构一工作,使驱动结构一推动车体向水源方向移动。当车体移动到水中且位于船舶的下方时,集控室控制驱动结构一停止工作,集控室控制驱动结构二工作,顶升平台上升后与船体的下表面相贴合,驱动结构二停止工作。此时集控室再控制驱动结构一,使驱动结构一带动车体沿导轨向河岸方向移动,将船舶拖上岸。当集控室控制驱动结构二工作,使顶升平台下降后,工人对船舶进行维修。将上面的操作顺序反过来操作,可将修好的船舶运回到水里去。本拖船系统的结构设计合理、拖船时减少工人操作、省时省力,而且在不损伤船体的前提下进行,不影响船舶的设计参数,有效延长了船舶的使用寿命。在上述的拖船系统中,所述的驱动结构一包括若干设于车体下部的液压马达,所述液压马达的输出轴与纵导轨相垂直设置,上述的车轮套设于该液压马达的输出轴上,所述的集控室内设有液压油柜,所述的液压油柜通过进油管和回油管与所述的液压马达连接,所述的进油管上设有液压油泵。当车体需要移动时,液压油泵开始工作,将液压油柜中的液压油从进油管内输送至液压马达处,液压马达工作,输出轴转动,输出轴带动车轮转动,实现车体在导轨上移动,从液压马达内出来的液压油经回油管返回到液压油柜内。该结构能实现对液压油的循环使用,节约能源,液压马达功率大,可托运大型船舶。其中,纵导轨的数量为六条且相互平行设置,将液压马达排成六排,分别位于六条不同的纵轨道上,每排液压马达的数量为4至12个。在上述的拖船系统中,所述的驱动结构二包括若干设于车体与顶升平台之间的千斤顶,所述千斤顶的下部固连在车体上,其上部与顶升平台的下侧面相连接,所述的千斤顶通过进油管和回油管与上述的液压油柜相连接。当顶升平台需要上升时,液压油柜中的液压油经进油管进入至千斤顶内,千斤顶将顶升平台顶起,当顶升平台到达到船底位置时,液压油柜停止供油,使千斤顶长时间处于这种伸长状态。反之,则使千斤顶内的液压油返回到液压油柜中。千斤顶分四排分布在车体上,每排由至少两个千斤顶组成,用于均匀将顶升平台支撑,使每个千斤顶能均匀承受船舶的重量。在上述的拖船系统中,所述的船托结构为三个:第一船托结构、第二船托结构和第三船托结构,所述的第一船托结构与第二船托结构通过连接臂相连接,所述的第三船托结构通过牵引钢索与第二船托结构相连接,上述的集控室通过连接臂与第一船托结构相连接。第一船托结构与第三船托结构用于支撑船舶的两端,第二船托结构用于支撑船舶的中部位置,其中在船托结构上均设置有活络接头,与集控室相连接的连接臂与第一船托结构上的活络接头相连接,与第一船托结构相连接的连接臂与第二船托结构上的活络接头相连接,可使第一船托结构与第二船托结构在斜坡与平地之间平滑过渡。在上述的拖船结构中,所述的顶升平台包括中板、位于中板左侧的可单独升降的左侧板和位于中板右侧的可单独升降的右侧板,所述的中板至少由4个均匀设置的千斤顶支撑,所述的左侧板至少由2个位于同一直线上的千斤顶支撑,该千斤顶的上部与左侧板的下侧面铰接,所述的右侧板至少由2个位于同一直线上的千斤顶支撑,所述千斤顶的上部与右侧板的下侧面铰接。当拖运平底型船舶时,位于中板、左侧板和右侧板下部的千斤顶同时工作,将中板、左侧板和右侧板同时向上顶,使中板、左侧板和右侧板的上表面能同时与船底进行接触。由于与船底的接触面积大,可有效将船舶托起。当拖运尖底船舶时,中板下部的千斤顶不工作,左侧板和右侧板下部的千斤顶同时工作,千斤顶在向上顶的过程中,左侧板与右侧板的边缘逐渐与船底进行接触,由于千斤顶位于同一直线上且其上部与左侧板和右侧板相铰接,左侧板和右侧板将会绕着铰接点转动,最终使左侧板和右侧板与尖底船舶底部的斜面相抵靠,保证了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在上述的拖船结构中,所述左侧板的下侧铰接有连接板一,所述连接板一的下端延伸至车体处并与该车体相铰接,所述连接板一与车体的铰接点位于中板的下部;所述右侧板的下侧铰接有连接板二,所述连接板二的下端延伸至车体处并与该车体相铰接,所述连接板二与车体的铰接点位于中板的下部。设置的连接板一可增强左侧板的稳定性,连接板二可增强右侧板的稳定性。本拖船结构还包括两组与上述纵导轨相垂直设置的横导轨,两组所述的横导轨之间的距离小于船舶的长度,所述的横导轨与纵导轨相交设置,所述的横导轨上设有横移平板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拖船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拖船系统,包括一端延伸至水中的纵导轨(1)和设于纵导轨(1)上的至少两个用于托船的船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船托结构包括其下部具有车轮(21)的车体(22)和设于车体(22)上的用于与船体的下表面相贴合的顶升平台,所述的车体(22)上设有用于驱动车轮(21)沿纵导轨(1)滚动的驱动结构一,所述的车体(22)上设有用于驱动顶升平台垂直升降的驱动结构二,本拖船系统还包括用于控制驱动结构一和驱动结构二工作或停止的集控室(3),所述的集控室(3)位于纵导轨(1)远离水源的一端上,所述的集控室(3)与相邻的船托结构通过连接臂(4)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拖船系统,包括一端延伸至水中的纵导轨(1)和设于纵导轨(1)上的至少两个用于托船的船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船托结构包括其下部具有车轮(21)的车体(22)和设于车体(22)上的用于与船体的下表面相贴合的顶升平台,所述的车体(22)上设有用于驱动车轮(21)沿纵导轨(1)滚动的驱动结构一,所述的车体(22)上设有用于驱动顶升平台垂直升降的驱动结构二,本拖船系统还包括用于控制驱动结构一和驱动结构二工作或停止的集控室(3),所述的集控室(3)位于纵导轨(1)远离水源的一端上,所述的集控室(3)与相邻的船托结构通过连接臂(4)相连接;所述的驱动结构一包括若干设于车体(22)下部的液压马达(51),所述液压马达(51)的输出轴与纵导轨(1)相垂直设置,上述的车轮(21)套设于该液压马达(51)的输出轴上,所述的集控室(3)内设有液压油柜(52),所述的液压油柜(52)通过进油管(53)和回油管(54)与所述的液压马达(51)连接,所述的进油管(53)上设有液压油泵(55);所述的驱动结构二包括若干设于车体(22)与顶升平台之间的千斤顶(6),所述千斤顶(6)的下部固连在车体(22)上,其上部与顶升平台的下侧面相连接,所述的千斤顶(6)通过进油管(53)和回油管(54)与上述的液压油柜(52)相连接;所述的顶升平台包括中板(61)、位于中板(61)左侧的可单独升降的左侧板(62)和位于中板(61)右侧的可单独升降的右侧板(63),所述的中板(61)至少由4个均匀设置的千斤顶(6)支撑,所述的左侧板(62)至少由2个位于同一直线上的千斤顶(6)支撑,该千斤顶(6)的上部与左侧板(62)的下侧面铰接,所述的右侧板(63)至少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乐可祥陈存裕陈子清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合兴船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