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鲵孵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080631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22 21: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鲵孵化装置;属于大鲵孵化设备技术领域;其技术要点包括池体,其中所述池体内分布有若干孵化格,在各孵化格内底部设有排水孔,所述排水孔内连接有排水管,在排水管进水口处活动插设有溢流管,所述溢流管端至孵化格底面的距离为35~40cm;在各孵化格内侧边缘均设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通过供水管与外部蓄水池连接;所述各出水管的出水口沿水平方向设置,并且所述各孵化格内的出水管出水口均位于对应孵化格内的溢流管上端开口部的下侧;在各孵化格内分布有若干可浮于水面的孵化篮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紧凑、使用方便且效果良好的大鲵孵化装置;用于大鲵幼苗的孵化。(*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孵化装置,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大鲵孵化装置
技术介绍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我国特有的珍稀资源,属国家二类重点保护野生水生动物。大鲵的人工养殖在湖南、湖北、广东、浙江等地得到了迅速发展,并相继取得了人工繁殖成功。大鲵由于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高,其经济开发价值巨大,它将是今后重点开发的养殖品种。目前,大鲵的繁殖率极低,如何提高大鲵孵化率一直是养殖人员难以攻克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紧凑、使用方便且效果良好的大鲵孵化装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大鲵孵化装置,包括池体,其中所述池体内分布有若干孵化格,在各孵化格内底部设有排水孔,所述排水孔内连接有排水管,在排水管进水口处活动插设有溢流管,所述溢流管端至孵化格底面的距离为35 40cm ;在各孵化格内侧边缘均设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通过供水管与外部蓄水池连接;所述各出水管的出水口沿水平方向设置,并且所述各孵化格内的出水管出水口均位于对应孵化格内的溢流管上端开口部的下侧;在各孵化格内分布有若干可浮于水面的孵化篮筐。上述的一种大鲵孵化装置中,所述各孵化格内均设有增氧机构,所述增氧机构由供氧管和气泡石构成,所述供氧管一端与气泡石连接,所述供氧管另一端与外部供氧设备连接。上述的一种大·鲵孵化装置中,所述各孵化格内均设有潜水泵。上述的一种大鲵孵化装置中,所述各孵化格内设有清理坑,所述清理坑的深度为2 4cm ;所述各排水孔设置在对应的清理坑内。上述的一种大鲵孵化装置中,所述排水管的进水端位于排水孔中上部,在排水管进水口的排水孔内设有过滤网,在过滤网上侧设有定位管,所述溢流管插设在定位管内,溢流管的外径与定位管的内径相适应。上述的一种大鲵孵化装置中,所述出水管上均设有控制阀。本技术采用上述结构后,通过在孵化格内设置孵化篮筐,并设置相互配合的进水管和溢流管,通过出水管出水口的水平设置,使孵化格内的水产生轻微回旋的效果,水流的运动,可使水体溶氧量高,并且使孵化篮筐产生轻微摇摆,防止早期胚胎贴壳死亡,提高成活率;同时,通过溢流管的设置,可有效控制各孵化格内的水位,使池水常年保持微流水状态,池水清洁,并且溢流管的活动连接,易于池体的清洗,操作简便,节省人工,大幅度减低生产成本。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中:池体1、孵化格2、排水孔2a、清理坑2b、排水管3、溢流管4、出水管5、控制阀5a、供水管6、孵化篮筐7、供氧管8、气泡石9、潜水泵10、过滤网11、定位管12。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一种大鲵孵化装置,包括池体1,池体I可以是多层结构,这样可以节省空间,在池体I内分布有若干孵化格2,在各孵化格2内底部设有排水孔2a,所述排水孔2a内连接有排水管3,在排水管3进水口处活动插设有溢流管4,所述溢流管4上端至孵化格2底面的距离为35 40cm ;在各孵化格2内侧边缘均设有出水管5,所述出水管5通过供水管6与外部蓄水池连接,在各出水管5上均设有控制阀5a,方便控制各孵化格2内的水位;所述各出水管5的出水口沿水平方向设置,并且所述各孵化格2内的出水管5出水口均位于对应孵化格2内的溢流管4上端开口部的下侧;在各孵化格2内分布有若干可浮于水面的孵化篮筐7。同时,在各孵化格2内均设有增氧机构,所述增氧机构由供氧管8和气泡石9构成,所述供氧管8 一端与气泡石9连接,所述供氧管8另一端与外部供氧设备连接。进一步地,在各孵化格2内均设有潜水泵10。这种结构是为了在水流回旋不够急,孵化篮筐7摇摆力度不够时,用于加速水流速度。同时,在各孵化格2内设有清理坑2b,所述清理坑2b的深度为2 4cm ;所述各排水孔2a设置在对应的清理坑2b内。所述排水管3的进水端位于排水孔2a中上部,在排水管3进水口的排水孔2a内设有过滤网11,在过滤网11上侧设有定位管12 ,所述溢流管4插设在定位管12内,溢流管4的外径与定位管12的内径相适应。当需要清理孵化格2时,只需要拔出溢流管4即可,操作非常方便。权利要求1.一种大鲵孵化装置,包括池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I)内分布有若干孵化格(2),在各孵化格(2)内底部设有排水孔(2a),所述排水孔(2a)内连接有排水管(3),在排水管(3)进水口处活动插设有溢流管(4),所述溢流管(4)上端至孵化格(2)底面的距离为35 40cm ;在各孵化格(2)内侧边缘均设有出水管(5),所述出水管(5)通过供水管(6)与外部蓄水池连接;所述各出水管(5)的出水口沿水平方向设置,并且所述各孵化格(2)内的出水管(5)出水口均位于对应孵化格(2)内的溢流管(4)上端开口部的下侧;在各孵化格(2)内分布有若干可浮于水面的孵化篮筐(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鲵孵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孵化格(2)内均设有增氧机构,所述增氧机构由供氧管(8 )和气泡石(9 )构成,所述供氧管(8 ) 一端与气泡石(9 )连接,所述供氧管(8)另一端与外部供氧设备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鲵孵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孵化格(2)内均设有潜水泵(1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鲵孵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孵化格(2)内设有清理坑(2b),所述清理坑(2b)的深度为2 4cm ;所述各排水孔(2a)设置在对应的清理坑(2b)内。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一种大鲵孵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3)的进水端位于排水孔(2a)中上部,在排水管(3)进水口的排水孔(2a)内设有过滤网(11 ),在过滤网(11)上侧设有定位管(12),所述溢流管(4)插设在定位管(12)内,溢流管(4)的外径与定位管(12)的内径相适应。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鲵孵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5)上均设有控制阀(5a)。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大鲵孵化装置;属于大鲵孵化设备
;其技术要点包括池体,其中所述池体内分布有若干孵化格,在各孵化格内底部设有排水孔,所述排水孔内连接有排水管,在排水管进水口处活动插设有溢流管,所述溢流管端至孵化格底面的距离为35~40cm;在各孵化格内侧边缘均设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通过供水管与外部蓄水池连接;所述各出水管的出水口沿水平方向设置,并且所述各孵化格内的出水管出水口均位于对应孵化格内的溢流管上端开口部的下侧;在各孵化格内分布有若干可浮于水面的孵化篮筐。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紧凑、使用方便且效果良好的大鲵孵化装置;用于大鲵幼苗的孵化。文档编号A01K63/04GK203136788SQ20132005070公开日2013年8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9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29日专利技术者李海珠, 刘良兴 申请人:梅县海霞水产品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鲵孵化装置,包括池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内分布有若干孵化格(2),在各孵化格(2)内底部设有排水孔(2a),所述排水孔(2a)内连接有排水管(3),在排水管(3)进水口处活动插设有溢流管(4),所述溢流管(4)上端至孵化格(2)底面的距离为35~40cm;在各孵化格(2)内侧边缘均设有出水管(5),所述出水管(5)通过供水管(6)与外部蓄水池连接;所述各出水管(5)的出水口沿水平方向设置,并且所述各孵化格(2)内的出水管(5)出水口均位于对应孵化格(2)内的溢流管(4)上端开口部的下侧;在各孵化格(2)内分布有若干可浮于水面的孵化篮筐(7)。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海珠刘良兴
申请(专利权)人:梅县海霞水产品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