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作物单株立体覆盖膜,包括袋状膜,其中,袋状膜上部封口,袋状膜的底部开口,相邻两个袋状膜之间设置有撕开线,上部封口、撕开线与袋状膜在制造时一体成型,袋状膜的高度与框架的高度比为1∶1.1-1.2。袋状膜的厚度为0.04-0.06mm。袋状膜的上部封口位置进一步设置有圆形上底膜,圆形上底膜与袋状膜之间在制造时一体成型。袋状膜的底部的外缘位置进一步设置有下底封边,下底封边具有弹性,下底封边与袋状膜之间在制造时一体成型。袋状膜呈圆柱状,相邻两个袋状膜首尾相接,各个撕开线彼此平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配合单株立体覆膜用具使用,覆膜效率高且速度快。(*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农作物的地膜覆盖
,尤其涉及一种作物单株立体覆盖膜。技术背景:随着地膜覆盖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发现作物地膜覆盖栽培在给农业生产创造诸多益处之外,也给作物生产过程带来许多难以克服的矛盾。首先,往复一年的重复地膜覆盖栽培会造成农田地膜残留污染,形成农田逐步积累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二是地膜覆盖栽培在提高地温的同时,造成土壤养分的过度消耗,尤其土壤有机质的过度消耗和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紊乱,给土壤肥力的持续供应和土壤生产力的持续发展造成潜在压力,连年覆盖栽培使土壤呈贫瘠趋势;三是地表温度过度升高造成作物根系生长的浅层分布,给作物生长发育造成根系发育不良,营养吸收范围浅层化,严重影响作物品质的提高;四是在前期湿度过大和土壤粘重的地区,地膜覆盖操作困难,机械化覆膜难以实现,覆膜需要集中耗费大量的劳动投入,往往出现移栽(或播种)不能及时覆盖,造成田间短时间(一天或几天)的低温环境,引导前期低温敏感作物生殖生长阶段提前,出现早花现象普遍发生(如烟草),使得地膜覆盖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五是地膜覆盖对移栽幼苗的覆盖时间较短,以烟草等高大作物为例,膜上移栽(先覆膜后开口移栽)的保护时间较短,且不能达到整株保护效果;膜下移栽(先移栽后覆膜)需要深挖穴移栽,在膜下的生长时间同样较短,而且开膜放苗往往造成幼苗太阳灼伤,形成较长时间的二次缓苗期,遇到偶然的低温天气,也会出现二次低温冷害,对提高产量和改进品质造成较大限制。传统的地膜覆盖技术,即在农田起垄后,在垄上用机械或人力覆盖地膜,地膜两端用土块压实。这种使用方式要么先在垄上移植幼苗,然后在幼苗上覆盖地膜;要么先在垄上覆盖地膜,然后地膜上抠孔,在将幼苗移植其孔内。前种方式覆膜时容易压苗,导致苗杆弯曲甚至折断,进而死亡,造成植株间隙空缺。后一种方式将地膜抠开,保温效果不好,不利于作物成长。而且,这种覆膜方式往往地膜覆盖一条垄或者一片区域,一旦某一`植株染病,病害不易控制。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出现了针对单株作物的立体覆膜技术,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1220273863.2公开了一种大田作物单株立体覆膜用具,具体结构如图3所示,其主要包括采用金属或塑料制作的框架6和塑料膜,其中,框架上进一步套接有框罩7(起压膜作用,也称为压膜套圈),框架上部设置有上底,框架下部设置有下底,上底和下底之间设置有3-4根支撑柱,支撑柱与上底,下底之间固定连接;塑料膜包覆在框架上,框罩覆盖在塑料膜和框架的外部。这种技术中使用普通塑料膜,将塑料膜裁切呈固定形状后,包覆在框架结构外部,再用框罩7套接压实,(框罩即压膜套圈)。操作起来复杂且麻烦,效率低,而且,操作过程中易造成塑料膜破损。鉴于上述技术问题,迫切需要出现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配合这种单株立体覆膜用具使用,覆膜效率高且速度快的一种作物单株立体覆盖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配合这种单株立体覆膜用具使用,且省去立体覆膜用具的压膜套圈,大大节省成本,覆膜效率提高且速度加快的一种作物单株立体覆盖膜。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作物单株立体覆盖膜,包括袋状膜,其中,所述袋状膜上部封口,所述袋状膜的底部开口,相邻两个袋状膜之间设置有撕开线,所述上部封口、所述撕开线与所述袋状膜在制造时一体成型,袋状膜的高度与框架的高度比为 1: 1.1-1.2。所述袋状膜的厚度为0.04-0.06mm。所述袋状膜的上部封口位置进一步设置有圆形上底膜,所述圆形上底膜与所述袋状膜之间在制造时一体成型。所述袋状膜的底部的外缘位置进一步设置有下底封边,下底封边具有弹性,下底封边与袋状膜之间在制 造时一体成型。所述袋状膜呈圆柱状,相邻两个袋状膜首尾相接,各个撕开线彼此平行。所述袋状膜呈梯台状,相邻两个袋状膜的头尾位置颠倒,相邻的两个撕开线呈梯形形状。所述袋状膜呈圆柱状时,宽度(双层折叠时的宽度)小于框架底部圆周长度的5%~8%,以便套紧底部圆圈,袋状膜长度为框架上底半径+高度+下底半径之和,或者袋状膜的高度与框架的高度比为1: 1.1-1.2,多个袋状膜通过撕开线连接起来后,通过卷轴卷成一卷或者自身卷为一卷。所述袋状膜呈梯台状时,下底封边具有弹性,可以具体设置为橡皮筋、松紧带或紧缩性,即将紧缩部分包裹在袋状膜的底部边缘,用于使袋状膜的底部具有伸缩性。所述袋状膜展开后,将其套于201220273863.2公开的田作物单株立体覆膜用具的框架外部,袋状膜的宽度略小于(5%-8%)立体覆膜用具框架的底部周长,以便套紧,使本技术固定在整个框架上,袋状膜高度预留超出立体覆膜用具框架底部的直径长度作为压膜使用。本技术袋状膜为透明的塑料圆柱形吹塑地膜制品,透光率好。本技术的优点为: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配合这种单株立体覆膜用具使用,并省去覆膜用具底部的压膜套圈,更节省成本,覆膜效率高且速度快。保温保湿效果好,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改进质量,同时防治苗期病毒病。具体为:立体薄膜覆盖的技术关键,本技术与立体覆膜用具配套使用,多个本技术是通过撕开线连成一体后缠绕在卷轴上或自身卷成一卷,使用时,将其中一个袋状膜沿着撕开线扯下并展开,展开后将袋状膜套在立体覆膜用具的框架上,袋状膜紧套于立体覆膜用具上,下底略紧,并预留下底半径的长度以便用土压膜,以使本技术固定在整个框架上,达到套紧、压实、形成密闭单株保温目的。本技术单株覆盖,将作物彼此间隔,覆盖方便,实现边移栽边覆盖的目的 ’节省覆盖时间和降低劳动强度;可以实现较长时间的田间保温保湿作用;提高田间覆盖作业效率;保持田间土壤自然环境,避免一般地膜覆盖造成的土壤养分过度消耗,保持根际微生物的自然状态;大量减少了地膜覆盖的劳动强度和用工数量;达到良好的隔离防虫、防病害等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一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一彼此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现有技术立体中覆膜用具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二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二的折叠状态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二从卷轴上展开的组装示意图。附图标识:1、上底膜 2、袋状膜 3、下底封边4、卷轴5、撕开线 6、框架7、压膜套圈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说明。本技术可以设计为多种形状,经典适用的如圆柱状或梯台状, 现就这两种实施方式做出具体说明。如图1-图3所示,图1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一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一彼此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现有技术立体中覆膜用具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方式一包括袋状膜2,其中,袋状膜2上部封口,袋状膜2的底部开口,相邻两个袋状膜2之间设置有撕开线5,上部封口、撕开线5与袋状膜2在制造时一体成型,袋状膜2的高度与框架6的高度比为1: 1.1-1.2。袋状膜2的厚度为0.04-0.06mm。上部封口可以通过在袋状膜的上部采用线状封口,也可以再袋状膜2的上部封口位置进一步设置有圆形上底膜1,圆形上底膜I与袋状膜2之间在制造时一体成型,(这种封口方式采用圆周状封口)。袋状膜2呈圆柱状,相邻两个袋状膜2首尾相接,各个撕开线5彼此平行。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作物单株立体覆盖膜,包括袋状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袋状膜上部封口,所述袋状膜的底部开口,相邻两个袋状膜之间设置有撕开线,所述上部封口、所述撕开线与所述袋状膜在制造时一体成型,袋状膜的高度与框架的高度比为1∶1.1?1.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时焦,徐宜民,尚斌,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