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调节杆密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074634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22 07: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调节杆密封装置,包括控制风箱风门大小的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的两端分别为风门端和控制端,其中风门端与风门连接,控制端与控制机构连接,调节杆的杆身穿过风箱壁,所述调节杆的杆身与风箱壁之间设置有防止风箱内部气体泄露的密封套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密封套管在调节杆与风箱壁的连接处形成密封结构,避免调节杆来回运动而与风箱壁之间密封不严的现象,通过密封套管便于设置各种密封结构,相对风箱壁更易操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效果明显,完全消除了调节杆积灰堵塞及间隙漏风的现象。(*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密封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防止气体压力或流量调节杆工作过程中的密封装置。
技术介绍
在工业生产中,气体流动过程中流量、压力等参数的调节装置布置于室外环境中,现有的密封装置因为结构原因,常常密封不严,造成输送气体或液体的外泄,影响安全文明生产。如大型电站锅炉采用的旋流煤粉燃烧器,其三次风门、二次风门的调节杆都穿过风箱,有些在调节杆外套有管座,调节杆通过管座固定调节,调节杆与管座之间的间隙会造成风箱内的气体外漏;有些采用螺管采用封头直接封闭调节杆与管座间的间隙,使用时打开,平时封闭,这虽解决了封闭时的泄露问题,但在需要调节时,套管内积灰堵塞,使调节杆无法调节或调节极为困难。如果调节机构无法调节,会影响燃烧器的着火稳燃性能,对稳定生产造成影响。如输送介质为易燃易爆或有毒物质,其泄漏就对人身、设备或环境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调节杆与封闭箱体之间的密封结构不合理,导致气体或液体泄露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带有风量调节机构的调节杆密封装置,适用于压力气体输送过程中外设机构与壳体连接处防止气体泄漏的工业场合。具体方案如下:一种调节杆密封装置,包括控制风箱风门大小的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的两端分别为风门端和控制端,其中风门端与风门连接,控制端与控制机构连接,调节杆的杆身穿过风箱壁,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杆的杆身与风箱壁之间设置有防止风箱内部气体泄露的密封套管。为更好的实现密封效果:所述密封套管与风箱壁固定连接,密封套管的一端为带有内螺纹的螺纹端,另 一端为带有密封圈的密封圈端,其中螺纹端与调节杆的控制端对应,密封圈端与调节杆的风门端对应,调节杆的控制端与密封套管的螺纹端之间设置有固定套,所述固定套的外表面设置有与螺纹端的内螺纹对应的外螺纹,固定套内表面与调节杆的控制端间隙配合,所述密封圈端的内径与调节杆的风门端直径相同,所述风门端位于密封圈端内侧和外侧的杆身上分别安装有内密封圈和外密封圈,所述内密封圈位于调节杆将风门关闭的位置处,所述外密封圈位于调节杆将风门全开的位置处,且内密封圈和外密封圈与密封圈端的密封圈接触后形成密封,所述密封套管上设置有与内部相通的进风口。为提高接触的紧密性:所述密封圈端的密封圈截面为两边倾斜的梯形,所述内密封圈和外密封圈与密封圈相对的面分别为相互贴合密封的斜面。为提高较高的风压:所述密封套管的内径大于调节杆杆身的直径。为方便控制进风量:所述进风口设置在密封套管的螺纹端。本技术利用密封套管在调节杆与风箱壁的连接处形成密封结构,避免调节杆来回运动而与风箱壁之间密封不严的现象,通过密封套管便于设置各种密封结构,相对风箱壁更易操作。利用内密封圈和外密封圈对调节杆的开合到两端时的状态进行密封,有效防止了调节杆操作结束后的漏风情况,利用内外风压的差别防止风箱由密封套管处向外泄露风。利用斜面接触的密封圈结构,更好的实现密封效果,利用固定管来密封调节杆,防止了由调节杆间隙处漏风。本技术结构简单、效果明显,完全消除了调节杆积灰堵塞及间隙漏风的现象。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号说明:1-调节杆、101-控制端、102-风门端、103-外密封圈、104-内密封圈、2-风箱壁、201-密封圈端、202-螺纹端、203-密封圈、3-密封套管、4-固定管、5-进风管。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调节杆密封装置,包括控制风箱风门大小的调节杆1,所述调节杆I的两端分别为风门端102和控制端101,其中风门端102与风门连接,控制端101与控制机构连接,调节杆I的杆身穿过风箱壁2,所述调节杆I的杆身与风箱壁2之间设置有防止风箱内部气体泄露的密封套管3。本技术利用密封套管3在调节杆I与风箱壁2的连接处形成密封结构,避免调节杆I来回运动而与风箱壁2之间密封不严的现象,通过密封套管3便于设置各种密封结构,相对风箱壁3的厚度来说更易操作。如图1所示,具体的密封套管结构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所述密封套管3与风箱壁2固定连接,密封套管3 的一端为带有内螺纹的螺纹端202,另一端为带有密封圈203的密封圈端201,其中螺纹端202与调节杆I的控制端101对应,密封圈端201与调节杆I的风门端102对应,调节杆I的控制端101与密封套管3的螺纹端202之间设置有固定套4,所述固定套4的外表面设置有与螺纹端202的内螺纹对应的外螺纹,固定套4内表面与调节杆I的控制端101间隙配合,所述密封圈端201的内径与调节杆I的风门端102直径相同,所述风门端102位于密封圈端201内侧和外侧的杆身上分别安装有内密封圈103和外密封圈104,所述内密封圈103位于调节杆I将风门关闭的位置处,所述外密封圈104位于调节杆I将风门全开的位置处,且内密封圈103和外密封圈104与密封圈端201的密封圈203接触后形成密封,所述密封套管3上设置有与内部相通的进风口 5。密封套管3可以通过螺栓或焊接等方式固定在风箱壁2上,调节杆I的杆身穿过密封套管3内部,由于调节杆I是需要前后运动,因此需要在密封套管3的两端都采用密封结构,对于调节杆I与控制机构连接的一端通过固定套4进行密封,其中固定套4与密封套管3之间采用是螺纹连接,这样既方便控制固定管4的前后位置,又能使固定管4形成稳固的支撑结构,固定管4有一定的长度,因此与调节杆I之间的密封更易采用一些常规的作法,如油密封、轴套密封等方式。在调节杆I上安装的内密封圈103和外密封圈104能够在调节杆I控制风门打开到最大位置和将风门关闭的位置时与密封圈203形成密封,当调节杆I运行在风门开闭之间时,密封圈203与调节杆I之间会由于风箱内部风压大而由风箱内部向密封套管内泄露,本方案在密封套管上设置进风口 5,当调节杆I位于风门开闭之间时,进风口 5会向密封套管3内注风,此时注入的风压大于风箱内部的风压,因此风会由密封圈向风箱内流动,从而保证了风箱供风的效果。为了提供密封圈的密封效果,本技术的密封圈端201的密封圈203截面为两边倾斜的梯形,所述内密封圈103和外密封圈104与密封圈203相对的面分别为相互贴合密封的斜面。采用斜面结构更利于密封和受力,具体的密封圈203采用弹性材料制作。为保证密封套管3内部的活动空间及便于形成风压,所述密封套管3的内径大于调节杆I杆身的直径。同时为控制进风口 5的风压,进风口设置在密封套管的内螺纹端。为控制进风口可以设置相应的进风量大小的控风装置。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 新型方案的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调节杆密封装置,包括控制风箱风门大小的调节杆(1),所述调节杆(I)的两端分别为风门端(102)和控制端(101),其中风门端(102)与风门连接,控制端(101)与控制机构连接,调节杆(I)的杆身穿过风箱壁(2),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调节杆密封装置,包括控制风箱风门大小的调节杆(1),所述调节杆(1)的两端分别为风门端(102)和控制端(101),其中风门端(102)与风门连接,控制端(101)与控制机构连接,调节杆(1)的杆身穿过风箱壁(2),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杆(1)的杆身与风箱壁(2)之间设置有防止风箱内部气体泄露的密封套管(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继康杜中平梁振武卜晓钟杨森
申请(专利权)人:大唐韩城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