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具的握把改进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7416 阅读:3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手工具的握把改进结构,旨在提供一种减少应力集中且符合人体工学手工具的握把改进结构。其技术方案为:具有一刚性壁界定的握把部分;所述握把部分包括有一在中间区域的盘座,用以装置一马达或主机;一沿盘座间两边延伸的过渡部分及一连接该过渡部分,并且包含一控制钮与电传线入口的握把基部等所构成;所述过渡部分和握把基部之间具有一设定圆滑弧度,以及握把基部具有一个在纵向断面上较大厚度的端部,用以共同建立一可减少应力集中之结构。(*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握把改进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手工具的握把改进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传统之自旋式手工具之握把,不外乎有以单手操作方式或双手操作方式来达成,而这些操作方式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或日常生活的各种搅拌装置上。例如,在中国台湾公告之第431874号专利案,是利用单手操作方式之握把,其包括一具有握把之外壳,该外壳包含一电动马达,该电动马达使包含于一固定管件之轴之一第一端旋转,一工具固定在轴之第二端所构成;或如,在中国台湾公告之第424580号专利案,亦是利用单手操作方式之握把,其系由一搅拌棒,二搅拌翼配合习用之夹简及设有握把之搅拌器动力源所组成。但上述两专利案,在使用上系以单手操控较轻的自旋式手工具(如搅拌器等),对于体积较大或较重的搅拌器或振动钻孔器具,该单手橾控之握把无法获得发挥其方便操控方向之功用。因此,中国台湾公告第236177号专利案,是提供了一种双手操作方式的结构技术,它在于电动马达外壳上穿设有一横杆状握把,以供双手握持,此种横杆状握把可以操控较重或较大的自旋式手工具;但是就像熟悉此技术的人所知悉,该横杆状握把在操作时,因无设置有让使用者在操作过程中可依靠腰腹部之支撑段或类似物,因此,使用者较易疲累,特别是手臂的部分;尤其是在那些例如振动钻孔或搅拌黏稠流体的场合。为改善上述情形,另一型态的常知握把结构,揭示在第1图之中,主要包含有一管状主体20被弯折成类似方型之握把,其左、右对称之管状横杆21、22套设有衬套23为两手之握持处,而上、下管状横杆24、25则向内迫紧锁固于具有搅拌器之动力源壳体26上,且该方型握把由在同一平面之上、下、左、右管状横杆21、22、24、25所组成,且上、下管状横杆24、25与左、右管状横杆21、22相互对称;操作时以两手分别握持左、右管状横杆21、22上,而下横杆25则抵撑于操作者之腰腹部,藉由上述结构之握把,在操控较重或较大之自旋式手工具,可方便操控作业,而且较不会让操作者的手臂部分很快感到不适或疲累。但其在结构上仍有缺点存在,例如上、下管状横杆21、22在向内迫紧锁固于动力源壳体26上时,必须将上、下管状横杆24、25压成扁平面,再以固定元件27(如螺丝之类)锁固于动力源壳体26上,这种情形会破坏上、下管状横杆24、25原有之结构强度,且上、下、左、右管状横杆21、22、24、25形成直角型态之连接,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现象,而使该结构经长时间使用后,容易由应力集中处产生裂痕而破坏;特别是在那些振动或钻孔的机具系统。在上述专利案中,均显示出有关手工具握把在结构设计方面之改良,它们系被利用组合于动力源之器物上,来获得方便橾控而省力。然而,上述引证案中有关手工具之握把,还有再创新改良之空间,以因应不同之需求性以及改善其使用情形;例如,如何使该握把结构减少应力集中;或考量将已知的圆弧轮廓原理结合于该握把结构上,来改善其结构形状以及使其可达到方便操作与省力或改善习知结构在操作时,使用者手臂较易酸痛或疲累的情形,在上述的专利案中,均未被揭露或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具有圆滑型态空间之延伸结构与圆滑起伏段之设计,以减少应力集中且符合人体工学者手工具的握把改进结构。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手工具的握把改进结构,具有一刚性壁界定的握把部分;所述握把部分包括有一在中间区域的盘座,用以装置一马达或主机;一沿盘座间两边延伸的过渡部分及一连接该过渡部分,并且包含一控制钮与电传线入口的握把基部等所构成;所述过渡部分和握把基部之间具有一设定圆滑弧度,以及握把基部具有一个在纵向断面上较大厚度的端部,用以共同建立一可减少应力集中之结构。其中盘座与两边之过渡部分配置形成圆滑内凹之上、下端面,且该上、下端面是配合人体腰腹部之弧度设计,使上端面形成更广之视野角度,而下端面则可形成舒适之支撑段;其中左、右握把基部形成对称的向上倾斜之圆滑起伏段;其中左、右握把之外端面设置有防滑区块者;其中控制钮分别设置于左、右握把之上端,该控制钮分别为启动开关附锁定功能与扭力回溯器附速度设定旋钮;其中电传线入口可分别设置于左、右握把基部之下端;其中盘座之中央设置一套孔,用以装置一马达或主机。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减少应力集中现象,且使人体两手握持舒适。附图说明图1是已知握把结构之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之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之正面示意图;图3-1是本技术第3图A-A剖面之纵向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第3图之俯视图;图5是本技术第3图之右侧视图;图6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示意图。其中,10为盘座;101为上端面;102为下端面;103为套孔;104为过渡部分;105为端部;11为左握把;111为圆滑起伏段;112为防滑区块;12为右握把;121为圆滑起伏段;122为防滑区块;13为控制钮;14为电传线入口;15为动力源壳体部;16为圆滑弧度;20为管状主体;21为左管状横杆;22为右管状横杆;23为衬套;24为上管状横杆;25为下管状横杆;26为动力源壳体;27为固定元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图2所示,可以明显看出,本技术之手工具的握把改进结构,具有一刚性壁界定的握把部分;所述握把部分包括有一在中间区域的盘座10,用以装置一马达或主机;和一沿盘座10间两边延伸的过渡部分104及一连接该过渡部分104,并且包含一控制钮13与电传线入口14的握把基部11、12等所构成。所述过渡部分104和握把基部11、12之间具有一设定圆滑弧度16,以及握把基部11、12具有一个在纵向断面上较大厚度的端部105。如图3至图5所示,上述盘座10之中央设置一套孔103,用以套设固定具有马达或主机之动力源壳体部15;该中间区域之盘座10向左、右对称以约略同管径圆滑型态延伸形成类环状握把,该左、右握把基部11、12之外端面预设有一圆滑起伏段111、121,以及各握把基部11、12装设有至少一控制钮13与一电传线入口14所构成的控制电路;同时该盘座10与两边之过渡部分104配置形成圆滑内凹之上、下瑞面101、102,且该上、下端面101、102是配合人体腰腹部之弧度设计,使上端面形成更广之视野角度,而下瑞面则可形成舒适的支撑段。如图3-1所示,所述圆滑起伏段111、121于手拇指握持方向上形成较大直径而后向小指瑞形成略较小直径,即图中之ab段大于cd段,以符合人体两手握持之舒适角度,使操控作业之运动方向更为便捷自如。又,在左、右对称握把基部11、12之两外瑞面设置有防滑区块112、122,以增加两手握持之摩擦力;以及所述控制钮13分别设置于左、右握把基部11、12之外端面上方,该控制钮13分别为启动开关附锁定功能者,或为扭力回溯器附速度设定旋钮者,以及所述之一电传线入口14可分别设置于左、右握把基部11、12外端面之下方。如图6所示,为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例如应用于搅拌器手工具的握把改进结构,操作者先将两手握持于具有防滑区块112、122之左、右握把基部11、12上,再将下瑞面102具有圆滑内凹段,抵靠于腰腹部可形成舒适之支撑段,并以手调整上瑞面101具有圆滑内凹区域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手工具的握把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一刚性壁界定的握把部分;所述握把部分包括有一在中间区域的盘座,用以装置一马达或主机;一沿盘座两侧延伸的过渡部分及一连接该过渡部分、并且包含一控制钮与电传线入口的握把基部;所述过渡部分和握把基部之间具有一设定圆滑弧度,以及握把基部具有一个在纵向断面上较大厚度的端部,用以共同建立一可减少应力集中之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解潘忠
申请(专利权)人:立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