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小型汽车立体后视镜,包括一后视镜外壳、第一镜子、第二镜子以及第三镜子,第一镜子设置于后视镜外壳的左侧或者右侧,第二镜子和第三镜子上下设置于后视镜外壳上,且位置与第一镜子相邻;所述第一镜子、第二镜子、第三镜子均包括镜片、镜片外边沿压套以及镜片支撑板,该镜片通过镜片外边沿压套套设于镜片支撑板上进行固定;第一镜子、第二镜子、第三镜子的镜片支撑板后壁上均设置有一镜片转向驱动机构,后视镜外壳上设置有一可进行三挡控制的电源连接接口,该电源连接接口分别与第一镜子、第二镜子、第三镜子的镜片转向驱动机构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消除后视盲区,从而避免因汽车后视镜视区小、盲点大而造成的交通隐患。(*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
,尤其涉及一种小型汽车立体后视镜。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驾驶员是通过后视镜观察车辆后方情况来进行变道或转向、转弯的。现有的汽车后视镜主要有平面后视镜与弧形后视镜两种,都存在着视区小、盲点大的缺点。有资料表明,许多交通事故、特别在汽车变道或转弯时的交通事故,都是由于后视镜盲区造成驾驶员无法观察到车后方来车造成的。因此如何减小或消除后视盲区成为汽车后视镜设计的重点。现有技术中公开有一种后视镜,该这种后视镜能看到视觉的死角,但是该后视镜不能全方位的观察车辆的情况,如:1、车辆的车身是否能通过狭窄的路况;2、行车或者倒车时,不能清楚看见路面的情况、和轮胎是否缺气;3、不能进行调节镜子的视角,看到视角盲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小型汽车立体后视镜,该立体后视镜能消除后视盲区。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小型汽车立体后视镜,包括一后视镜外壳,还包括第一镜子、第二镜子以及第三镜子,所述第一镜子设置于所述后视镜外壳的左侧或者右侧,所述第二镜子和第三镜子上下设置于后视镜外壳上,且位置与所述第一镜子相邻;所述第一镜子、第二镜子、第三镜子均包括镜片、镜片外边沿压套以及镜片支撑板,所述镜片设置于镜片支撑板上,该镜片通过镜片外边沿压套套设于镜片支撑板上进行固定;所述第一镜子、第二镜子、第三镜子的镜片支撑板后壁上均设置有一镜片转向驱动机构,所述后视镜外壳上设置有一可进行三挡控制的电源连接接口,该电源连接接口分别与第一镜子、第二镜子、第三镜子的镜片转向驱动机构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镜子镜片的镜面的上下弧度在(Γ5度,且左右弧度在(Γ5度;所述第二镜子镜片的镜面的左右弧度在(Γ3度;所述第三镜子镜片的镜面的上下弧度在(Γ5度,且左右弧度在(Γ5度。进一步地,第二镜子的镜片宽度+第三镜子的镜片宽度=第一镜子的镜片长度。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镜子、第二镜子、第三镜子的镜片内植入有加热条和雨水感应加热器。进一步地,各所述镜片转向驱动机构为电控液动推杆,该电控液动推杆设置于后视镜外壳内,且该电控液动推杆的输出端与各镜片支撑板连接。进一步地,各所述镜片转向驱动机构为后视镜转向器,该后视镜转向器由2个驱动马达、内盘以及外盘组成;所述2个驱动马达设置于内盘上,并通过一微型导轨进行固定,所述外盘套设在内盘上,并通过所述2个驱动马达进行调节外盘转动,所述外盘侧壁设置有至少4个对称设置的卡扣;所述第一镜子、第二镜子、第三镜子的镜片支撑板上均设置有4个对称设置的卡合部,且该卡合部与所述的卡扣相匹配,所述后视镜转向器与所述镜片支撑板通过卡合部和卡扣进行可拆卸地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外盘的直径在5 7cm。进一步地,所述后视镜外壳内设置有一固定支板,各所述后视镜转向器固定于该固定支板上。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包括一后视镜外壳、第一镜子、第二镜子以及第三镜子,所述第一镜子设置于所述后视镜外壳的左侧或者右侧,所述第二镜子和第三镜子上下设置于后视镜外壳上,且位置与所述第一镜子相邻;第一镜子、第二镜子、第三镜子后壁上均设置有一镜片转向驱动机构,这样在小型汽车行驶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镜片转向驱动机构来调节第一镜子、第二镜子、第三镜子的角度;使得第一镜子能观察车辆的车身; 这样便于车辆通过狭窄的路况;第二镜子能观察车辆在行驶中的视觉盲区;第三镜子能观察车头和路面的情况、后轮胎和路面的情况、或后轮胎是否缺气;从而能看清路面的情况,彻底消除后视镜后视盲区,进而避免了因小型汽车后视镜盲区大或汽车轮胎出问题而带来的交通隐患,增强了行车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第一镜子的分解图。图5为本实 用新型的镜片支撑板底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后视镜转向器内盘局部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后视镜转向器外盘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7所示,本技术为一种小型汽车立体后视镜,包括一后视镜外壳1,还包括第一镜子2、第二镜子3以及第三镜子4,所述第一镜子2设置于所述后视镜外壳I的左侧或者右侧,所述第二镜子3和第三镜子4上下设置于后视镜外壳I上,且位置与所述第一镜子2相邻;所述第一镜子2、第二镜子3、第三镜子4均包括镜片21、镜片外边沿压套22以及镜片支撑板23,所述镜片21设置于镜片支撑板23上,该镜片21通过镜片外边沿压套22套设于镜片支撑板23上进行固定;所述第一镜子2、第二镜子3、第三镜子4的镜片支撑板23后壁上均设置有一镜片转向驱动机构5,所述后视镜外壳I上设置有一可进行三挡控制的电源连接接口 6,该电源连接接口 6分别与第一镜子2、第二镜子3、第三镜子4 的镜片转向驱动机构5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镜子2镜片的镜面的上下弧度在(Γ5度,且左右弧度在(Γ5度;所述第二镜子3镜片的镜面的左右弧度在(Γ3度;所述第三镜子4镜片的镜面的上下弧度在 (Γ5度,且左右弧度在(Γ5度。所述第一镜子2的镜片转向驱动机构5通过电源连接接口 6 的第一挡进行控制,该第一镜子2能在(Γ15度之间进行上下调节,且在(Γ15度之间进行左右调节,以利于第一镜子2能观察车辆的车身;这样便于车辆通过狭窄的路况;该第一镜子2的调节角度根据车辆的车身高度进行适当地调整。所述第二镜子3的镜片转向驱动机构5通过电源连接接口 6的第二挡进行控制,该第二镜子3能在(Γ15度之间进行上下调节,且在(Γ15度之间进行左右调节,以利于第二镜子3能观察车辆在行驶中的视觉盲区;通过独立调整该第二镜子3能获得更大的视角,该第二镜子3调整的角度不能过大,角度过大会失真,对准确判断距离有影响。所述第三镜子4的镜片转向驱动机构5通过电源连接接口6的第三挡进行控制,该第三镜子4能在(Γ15度之间进行左右调节,且在(Γ15度之间进行上下调节,以利于第三镜子4能观察车头和路面的情况、后轮胎和路面的情况、或后轮胎是否缺气,使我们的行车、倒车更加安全。在本技术中,第二镜子3的镜片宽度+第三镜子4的镜片宽度=第一镜子2的镜片长度。所述第一镜子2、第二镜子3、第三镜子4的镜片内植入有加热条(未图示)和雨水感应加热器(未图示),加热条和雨水感应加热器能自动加热清除水雾的问题。各所述镜片转向驱动机构5可以为电控液动推杆(未图示),该电控液动推杆设置于后视镜外壳I内,且该电控液动推杆的输出端与各镜片支撑板连接。各所述镜片转向驱动机构5也可以为后视镜转向器,如图6和图7所示,在本技术的实施例子中,各所述镜片转向驱动机构5为后视镜转向器,该后视镜转向器由2个驱动马达51、内盘52以及外盘53组成;所述2个驱动马达51设置于内盘52上,并通过一微型导轨54进行固定,所述外盘53套设在内盘52上,并通过所述2个驱动马达进行调节外盘53转动,所述外盘53侧壁设置有至少4个对称设置的卡扣531 ;所述第一镜子2、第二镜子3、第三镜子4的镜片支撑板23上均设置有4个对称设置的卡合部231,且该卡合部231与所述的卡扣531相匹配,所述后视镜转向器5与所述镜片支撑板23通过卡合部231和卡扣531进行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外盘53的直径在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小型汽车立体后视镜,包括一后视镜外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镜子、第二镜子以及第三镜子,所述第一镜子设置于所述后视镜外壳的左侧或者右侧,所述第二镜子和第三镜子上下设置于后视镜外壳上,且位置与所述第一镜子相邻;所述第一镜子、第二镜子、第三镜子均包括镜片、镜片外边沿压套以及镜片支撑板,所述镜片设置于镜片支撑板上,该镜片通过镜片外边沿压套套设于镜片支撑板上进行固定;所述第一镜子、第二镜子、第三镜子的镜片支撑板后壁上均设置有一镜片转向驱动机构,所述后视镜外壳上设置有一可进行三挡控制的电源连接接口,该电源连接接口分别与第一镜子、第二镜子、第三镜子的镜片转向驱动机构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金宇,
申请(专利权)人:黄金宇,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