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式致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59060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21 22:15
一种旋转式致动器包括:由马达(40)可旋转地驱动的旋转轴(50,51,52,95)、在旋转轴的径向方向上设置于旋转轴的外侧上的内齿轮(62,63)、在径向方向上设置于旋转轴与内齿轮之间以降低从旋转轴输出的转速并且与内齿轮相结合地输出动力的旋转输出段、固定至内齿轮的筒形壳体部分(31;82)、以及与壳体部分(31;82)的外壁成整体的安装元件(34)。内齿轮具有从内齿轮的外壁突出的突起(64),并且壳体部分具有突起插入其中的凹陷(36)。安装元件具有安装孔(35),其在壳体部分的圆周方向上的位置与凹陷不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公开涉及旋转式致动器
技术介绍
通常,例如用于线控换挡系统的驱动部分中的旋转式致动器是已知的。专利文献I (相应于US2009/0189468的日本专利N0.4560743)中公开的旋转式致动器包括具有内齿轮和外齿轮的减速部分。内齿轮压配合至设置于树脂壳体中的环状板的内壁。与内齿轮的外壁一体地提供的突起插入壳体的内壁的凹陷。壳体具有定位于与凹陷的在壳体圆周方向上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处的安装孔。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的旋转式致动器中,都会引起应力集中的凹陷和安装孔在圆周方向上的位置彼此相同。因而,在内齿轮的压配合中施加于壳体上的应力集中在壳体的凹陷和安装孔定位于此的部分上。因此,裂纹可在壳体的凹陷和安装孔定位于此的部分处产生。而且,如果裂纹进一步延伸,壳体可能破损。本公开的目标是提供一种能限制其壳体破损的旋转式致动器。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一种旋转式致动器包括马达、旋转轴、旋转输出段、壳体部分、以及安装元件。旋转轴由马达可旋转地驱动。不能旋转的内齿轮在旋转轴的径向方向上设置于旋转轴的外侧上。旋转输出段在径向方向上设置于旋转轴与内齿轮之间以降低从旋转轴输出的转速并且与内齿轮相结合地输出动力。壳体部分具有筒形形状,并且固定至在径向方向上定位于壳体部分的内侧上的内齿轮。安装元件与壳体部分的外壁成整体。内齿轮具有从内齿轮的外壁突出的突起,并且壳体部分具有突起插入其中的凹陷。安装元件具有安装孔,其在壳体部分的圆周方向上的位置与凹陷不同。都会引起应力集中的凹陷和安装孔在圆周方向上彼此分开。因此,在将内齿轮固定至壳体部分时应用于壳体部分上的应力能在圆周方向上分散而不会集中于壳体部分的局部部位上。于是,壳体部分由于应力集中引起的裂纹能受到限制,并且壳体部分的破损也能受到限制。壳体部分能制成为坚固。旋转输出段可包括偏心轴、外齿轮和输出元件。偏心轴可相对于旋转轴的旋转轴线偏心地提供,并且可与旋转轴一体地旋转。外齿轮可由偏心轴可旋转地支撑,并且外齿轮与内齿轮相啮合。外齿轮在旋转轴旋转时随着关于偏心轴的旋转轴线的旋转而绕着旋转轴的旋转轴线回转。输出元件可与旋转轴同轴地布置以使得外齿轮的旋转传输至输出元件。替代地,旋转输出段可包括太阳齿轮、行星齿轮和行星托架。太阳齿轮可与旋转轴一体地旋转,并且行星齿轮可与内齿轮以及太阳齿轮相啮合。行星齿轮可在旋转轴旋转时随着旋转而绕着旋转轴的旋转轴线回转。行星托架可与旋转轴同轴地布置,并且行星托架可旋转地支撑行星齿轮以使得行星齿轮的回转传输至行星托架。 旋转式致动器可包括固定至安装孔的内壁的金属轴环。安装孔可设置于壳体部分的三个位置处并且可在圆周方向上以规则的间隔布置。内齿轮可具有从内齿轮的外壁突出的多个突起,并且壳体部分可具有多个突起分别插入其中的多个凹陷。安装孔在壳体部分的圆周方向上的位置可与所述多个凹陷不同。附图说明本公开连同其另外的目标、特点和优点一起将从下面的描述、所附权利要求以及附图中更好地理解,其中: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例的旋转式致动器的截面图;图2是示出从图1中的箭头II看到的旋转式致动器的前壳体和环形齿轮的视图;图3是示出图2中所示的前壳体的视图;图4是示出图2中所示的环形齿轮的视图;图5是沿着图4的线V-V截取的环形齿轮的截面图;并且图6是根据本公开第二实施例从旋转式致动器的后壳体看到的前壳体和环形齿轮的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公开的实施例将在下文参照附图进行描述。在实施例中,相应于在先实施例中描述的主题的部件可用相同的参考标号指示,并且该部分的冗余解释可以省略。当仅构造的一部分在一个实施例中描述时,另一个在先实施例可应用至该构造的其他部分。所述部分可组合,即使没有明确地描述这些部分能组合。实施例可部分地组合,即使没有明确地描述这些实施例能组合,只 要组合是没有坏处的。(第一实施例)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例的旋转式致动器10将参照图1至5进行描述。旋转式致动器10例如用于线控换挡系统的驱动部分。旋转式致动器20包括壳体20、马达40、减速部分60、输出元件70以及旋转编码器77。壳体20包括后壳体21和前壳体30。后壳体21由树脂制成,并且后壳体21包括筒部22、底部23、连接器部分24以及三个安装部分25。筒部22和底部23保持具有有底筒形的金属板81,以使得板81如图1中所示延伸入筒部22和底部23。连接器部分24在其中保持用于旋转编码器77的信号引脚26,以及用于马达40的未示出的动力引脚。安装部分25与筒部22的外壁成一体。每个安装部分25在其中保持由金属制成的插入螺母27。前壳体30由树脂制成,并且前壳体30包括筒部31、底部32、输出部分33以及三个安装部分34。筒部31与后壳体21的筒部22同轴地布置,并且筒部31在其中保持金属板82以使得金属板82延伸入筒部31。底部32在其与后壳体21相反的那侧上闭合筒部31的端部。输出部分33具有筒形形状,并且在与后壳体21所在位置相反的方向上从底部32的中心部分突出。输出部分33能插入未示出的自动变速器的外壳。安装部分34分别布置于相应于安装部分25的位置处,并且与筒部31的外壁成整体。每个安装部分34具有安装孔35,其在筒部31的轴向上延伸穿过安装部分34。安装孔35如图2和3所示在筒部31的圆周方向上以规则的间隔定位。另外,如图2和3中所示,安装孔35的内壁的在筒部31的径向上最内侧的一部分在筒部31的径向上定位于筒部31的外表面的内侧上。金属制成的插入轴环37固定至安装孔35的内壁。前壳体30通过使用螺钉85固定至后壳体21。螺钉85插入穿过插入轴环37以被固定至插入螺母27。壳体20的内部由设置于前壳体30的开口端面与后壳体21的开口端面之间的密封元件86与外部密封。马达40是三相无刷马达,并且包括定子41和转子48。定子41包括定子芯42和多个线圈45。定子芯42包括固定至板81的径向内壁的环部分43,以及从环部分43径向向内地突出的多个齿部分44。齿部分44在环部分43的圆周方向上以规则的间隔设置,并且齿部分44的数目例如是12个。在定子芯42中,多个环状板在它们的厚度方向上堆叠。线圈45包括4个U相线圈、4个V相线圈以及4个W相线圈,并且这些线圈由缠绕在齿部分44周围的导线制成。这三种线圈在环部分43的圆周方向上按照U相线圈、V相线圈和W相线圈 的顺序布置,以使得两个相同种类的线圈不会彼此相邻。线圈45电连接至设置于后壳体21的底部23的内壁上的母线57。母线57包括金属薄板,并且电连接至用于马达40的动力引脚。定子41通过转换U相线圈、V相线圈以及W相线圈的激励来产生在定子41的圆周方向上回转的磁场。所产生的磁场引起转子48旋转。转子48定位于定子41的径向内侧上,并且转子48包括转子轴49和转子芯54。转子轴49包括位于其轴向一侧上的一个端部50,并且所述一个端部50由后轴承59可旋转地支撑。转子轴49还包括位于其轴向另一侧上的另一个端部51,并且所述另一个端部51由前轴承58可旋转地支撑。转子轴49的所述一个端部50定位于后壳体21中,并且转子轴49的所述另一个端部51定位于前壳体30中。转子轴49还包括在所述一个端部50与所述另一个端部51之间的芯固定部分52和偏心部分5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转式致动器,其包括:马达(40);旋转轴(50,51,52,95),其由马达(40)可旋转地驱动;不能旋转的内齿轮(62,63),其在旋转轴(50,51,52,95)的径向方向上设置于旋转轴(50,51,52,95)的外侧上;旋转输出段,其在所述径向方向上设置于旋转轴(50,51,52,95)与内齿轮(62,63)之间以降低从旋转轴(50,51,52,95)输出的转速并且与内齿轮(62,63)相结合地输出动力;壳体部分(31;82),其具有筒形形状,并且固定至在径向方向上定位于壳体部分(31,82)的内侧上的内齿轮(62,63);以及安装元件(34),其与壳体部分(31;82)的外壁成整体,其中内齿轮(62,63)具有从内齿轮(62,63)的外壁突出的突起(64),壳体部分(31,82)具有突起(64)插入其中的凹陷(36),并且安装元件(34)具有安装孔(35),安装孔(35)在壳体部分(31,82)的圆周方向上的位置与凹陷(36)不同。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粂干根中山诚二伊东卓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