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055126 阅读:1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21 18: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它是主要由黄芪、女贞子、桂枝、赤芍、黄芩、黄连、水蛭等组成,采用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或赋形剂制成的药剂,包括胶囊剂、颗粒剂、片剂、软胶囊剂、滴丸剂等。具有益气养阴、解毒化瘀通络之功效,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服用。临床研究表明本发明专利技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肢体麻木、肢体疼痛、肢端不温、感觉异常、疲乏无力等症状改善明显,对神经传导速度和末梢微循环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红细胞内山梨醇含量也有显著降低,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一、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二、
技术介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发病率较高,据美国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地区糖尿病(DM)人群的神经病变患病率的研究,糖尿病病人中60%~80%都有一种或更多形式的神经病变,可累及任何周围神经,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它虽不是DM病人致死的主要原因,但确是DM病人致残的主要因素,是造成糖尿病患者下肢及足慢性难治性溃疡以及干性坏疽、湿性坏疽与截肢(趾)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在非创伤原因造成的截肢中,50%~75%是由于糖尿病神经病变造成的,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神经病变,生命质量将受到严重损害,5~10年内死亡率可达25%~50%,有症状的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出现后5~8年内死亡率为29%~44%,所以早期的防治相当重要,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该病临床表现通常首先出现四肢末端感觉异常,伴麻木疼痛、灼痒感、蚁行感等异常感觉,后出现肢痛,后期可有神经受累,出现腱反射消失或迟顿,肌张力减弱,肌力减退以至肌萎缩。由于其病因、病理尚未完全阐明,所以目前国内外尚无特效疗法,西医除控制血糖外,多采用B族维生素、血管扩张剂、镇痛药及抗氧化、补充神经营养因子等对症治疗,效果多不理想。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积累了丰富经验,疗效确切,亟待研究开发。目前中医药临床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以汤剂为主,使用不便,缺乏成方制剂。经国内专利检索涉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药物组合物专利申请共8项,其申请(专利)号和组方如下:(1)申请(专利)号99110870.1,其药物组合物由黄芪、细辛、丹参、桂枝、土茯苓、当归、川芎、麻黄、附子、赤芍、牛膝组成;(2)申请(专利)号00102788.3,其药物组合物由炙水蛭、桂枝、细辛、蜜蜂、蜈蚣、葛根、川芎、木瓜、附片、白芍组成;(3)申请(专利)号01106342.4,其药物组合物由三七、延胡索、丹参、黄芪、赤芍、川芎、鸡血藤、苏木、红花组成;(4)申请(专利)号03127688.1,其药物组合物由黄芪、桑枝、东北威灵仙、昆明鸡血藤、三七组成;(5)申请(专利)号03151133.3,其药物组合物由川芎、赤芍为主组成;(6)申请(专利)号200410012299.9,其药物组合物由怀牛膝、川芎、元胡、丹皮、赤芍、白芍、炙麻黄、独活组成;(7)申请(专利)号200510048748.X,其药物组合物由三七、当归尾、全蝎、口芪、鸡血藤、川芎、水蛭、淮牛膝、葛根、延胡索、羗活、细辛组成;(8)申请(专利)号200510055258.2,其药物组合物由黄芪、生地、鸡血藤、桂枝、当归、川芎、荔枝核、知母、桑枝、徐长卿、元胡、麻黄、地龙组成。以上申请(专利)制备方法多是采用常规水提取,或直接粉碎制备,在组方治则上多是以活血化瘀为主组方,其不足之处在于,工艺粗糙,有效部位不明确,不能保证药物疗效和质量。本专利技术是在原申请专利(专利申请号:200810167551.1,原专利药物组合物,由黄芪、女贞子、桂枝、赤芍、黄芩、黄连、水蛭制成)基础上,加入延胡索、鸡血藤,并经工艺优选制备而成,以增强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麻木疼痛等症状,在临床收到疗好效果。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疗效确切、有效部位明确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组合物,由黄芪、女贞子、桂枝、赤芍、黄芩、黄连、水蛭、延胡索、鸡血藤制成,其特征在于是由下述原料成份和重量配比制备而成的药剂:黄芪10~50份、女贞子5~25份、桂枝5~25份、赤芍5~25份、黄芩5~25份、黄连5~25份、水蛭1~20份、延胡索5~25份、鸡血藤5~25份;本专利技术优选重量配比范围是:黄芪20~40份、女贞子10~20份、桂枝10~20份、赤芍10~20份、黄芩10~20份、黄连10~20份、水蛭3~10份、延胡索10~20份、鸡血藤10~20份;本专利技术最佳重量配比范围是:黄芪30份、女贞子15份、桂枝10份、赤芍10份、黄芩10份、黄连10份、水蛭6份、延胡索10份、鸡血藤10份。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是采用如下常规制药工艺制成的药剂,包括以下丸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滴丸剂、软胶囊剂等剂型。其制备方法按以下步骤:按配方量取黄芪、女贞子、桂枝、赤芍、鸡血藤药材,加入6~12倍量水,煎煮1~3次,每次1~3h,合并水煎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5~1.10(50℃),加乙醇,使乙醇浓度达到60~80%,滤过,滤液回收,减压干燥,得水提物浸膏;取处方中的黄芩、黄连、水蛭、延胡索(醋制)药材,加入4~8倍量70%乙醇溶液,回流提取2~3次,每次1~2h,合并醇提液,回收,减压干燥,得醇提物浸膏;上述浸膏合并,粉碎,等量递增法加入糊精(约1∶1.25~1∶1.5倍),甜菊素适量,混匀,制成颗粒,干燥,分装,即得。其中,成品剂型是采用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或赋形剂制成的任何剂型,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软胶囊剂、滴丸剂、丸剂等。本专利技术经上述制备方法所得的成品含有以下有效部位:黄芪总苷、桂皮油、赤药总苷、黄芩总苷、黄连总生物碱、水蛭素、鸡血藤黄酮、延胡索生物碱。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组方独特,疗效确切、安全、经济、无明显毒副作用,具有益气养阴、解毒化瘀通络之功效,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服用。临床研究表明本专利技术对DPN病人的肢体麻木、肢体疼痛、肢端不温、感觉异常、疲乏无力等症状改善明显,对神经传导速度和末梢微循环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红细胞内山梨醇含量也有显著降低,在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疗效。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临床资料66例DP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其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35~68岁,病程7天~3年。对照组33例,男14例,女19例;年龄36~69岁,病程7天~4年。两组有可比性(P>0.05)。治疗组2例,对照组3例在治疗期间因外地出差失访。2.诊断标准1.1西医诊断标准:①符合ADA的糖尿病诊断标准(1997年);②四肢(至少在双下肢)有持续性疼痛和/或感觉异常;③双侧或一侧踝反射减弱;④振动觉减弱(内踝弱于胫骨内侧);⑤主侧(以利手侧算)神经传导速度减低;⑥除外其他因素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1.2中医辨证标准:按照中国中医药学会糖尿病(消渴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辨证标准,证属气阴两虚、络脉痹阻者(具备气虚、阴虚、血瘀辨证标准者即为气阴两虚、络脉痹阻证)。1.3纳入病例标准:凡诊断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辨证符合气阴两虚、络脉痹阻,年龄在25~75岁之间者,可纳入试验病例。1.4排除病例标准:①年龄在25岁以下或75岁以上的患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③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者;④严重的肝肾损害或心脑血管疾病者。1.5剔除病例标准:①试验开始后发现受试者不符合病例纳入标准,即本不应当进行随机化;②受试者依从性差,未曾使用试验用药;③合用其他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药物者;④出现其他情况不能继续服药者。3治疗方法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是由下述原料重量配比制备而成的药剂:黄芪10~50份、女贞子5~25份、桂枝5~25份、赤芍5~25份、黄芩5~25份、黄连5~25份、水蛭1~20份、延胡索5~25份、鸡血藤5~25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组合物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下述原料重量配比称取药材:黄芪30份、女贞子15份、桂枝10份、赤芍10份、黄芩10份、黄连10份、水蛭6份、醋制延胡索10份、鸡血藤10份;制备时通过以下步骤制备:按配方量取黄芪、女贞子、桂枝、赤芍、鸡血藤药材,加入6~12倍量水,煎煮1~3次,每次1~3h,合并水煎液,浓缩至50℃测相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铜华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中医药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