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兰科植物旋转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底座和放置于底座上方的栽培体,所述底座包括固定座、安装于固定座上的旋转座以及用来带动旋转座相对固定座水平旋转的旋转驱动装置,所述栽培体的底部支撑于旋转座上方。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根据需要及时旋转调节用于栽种石斛等兰科植物的附主的水平角度,使栽种在附主的不同角度位置的植株都能受到均衡充足的光照,从而既确保同一批栽种收获的石斛等兰科植物质量均衡,又有助于提高生长效率和提高产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植物栽培领域,特别是一种适用于栽种铁皮石斛、霍山石斛、金钗石斛、石仙桃等兰科附生植物的兰科植物旋转栽培装置,它可置于大棚内、树林中或简易搭设的棚架中。
技术介绍
石斛属植物为亚热带附生植物,其大多生长在亚热带、湿度较大、并有充足散射光的深山老林中,且附生于疏松且厚的树干或树枝上,或生长于林中的山岩石缝或石槽间。石斛是一种常用的名贵中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但长期以来,药用石斛主要依靠采收野生品种,而由于过度采挖,致使野生资源严重枯竭,濒临绝迹。目前国家已将野生铁皮石斛等列为重点保护的野生药材植物,为了切实有效地保护石斛属植物资源,数十年来,不少科研人员、专家等不断研究探索石斛的人工种植方法,目前常见的栽培方法有:①贴树栽植法-是指直接将石斛苗绑扎缠绕于树干进行栽培贴石栽植法-在石块或固体墙体上凿出凹穴,将石斛苗栽植于凹穴中。上述栽培方法与石斛的野生种植方式一样,普遍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用于栽培石斛的附主是固定不动的,由于附主的不同角度受到光照的时间会有很大不同,因此生长在附主的不同角度位置的石斛的生长发育程度就会有很大不同,导致同一批栽种收获的石斛质量经常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产量。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 技术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兰科植物旋转栽培装置,它可根据需要及时旋转调节用于栽种石斛等兰科植物的附主的水平角度,使栽种在附主的不同角度位置的植株都能受到均衡充足的光照,从而既确保同一批栽种收获的石斛等兰科植物质量均衡,又有助于提高生长效率和提高产量。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构成的:一种兰科植物旋转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底座和放置于底座上方的栽培体,所述底座包括固定座、安装于固定座上的旋转座以及用来带动旋转座相对固定座水平旋转的旋转驱动装置,所述栽培体的底部支撑于旋转座上方。本专利技术上述技术方案还提供了一种优选结构如下:所述固定座上设有上口径小下口径大的阶梯圆孔,所述旋转座的下部由上口径小下口径大且与阶梯圆孔转动配合的阶梯圆轴构成,阶梯圆孔的顶部开通,阶梯圆孔的底部封闭且设有一圈环绕阶梯圆孔中心设置的圆环形凹槽,圆环形凹槽内置有多个位于其槽底和阶梯圆轴的底部之间的滚珠;所述旋转座的上部外周设有以阶梯圆轴轴线为中心设置的齿轮或蜗轮,所述旋转驱动装置由动力源和连接于动力源与齿轮或蜗轮之间的传动机构构成。本专利技术上述技术方案中,固定座上可设置一个或多个用来放置栽培体的旋转座,当设置多个旋转座时,为了能同时调节多组旋转座及其上放置的栽培体的旋转角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如下:所述固定座上设有的阶梯圆孔以及与阶梯圆孔对应连接的旋转座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当旋转座上部外周设置的是齿轮时,所述传动机构由能同时带动各个旋转座上的齿轮旋转的齿轮传动装置或齿条传动装置构成,当旋转座上部外周设置的是蜗轮时,所述传动机构由能同时带动各个旋转座上的蜗轮旋转的蜗杆传动装置构成。为了能进一步根据石斛等兰科植物生长所需的光照、湿度及温度等环境要求,对石斛等兰科植物栽种的高度位置进行及时调节,同时提高浇水施肥等栽培管理的便利性,提高栽种效率和收获产品的质量,本专利技术上述技术方案还做了以下改进: 所述栽培体包括一节以上自下而上叠加放置的立式栽培筒,所述立式栽培筒的筒体内腔为用来放置培养基质的培养料腔,立式栽培筒的筒体侧壁设有穿透筒体侧壁使培养料腔与外界连通的植苗穴;所述旋转座上设有与立式栽培筒底部配合的底座凹槽,所述底座凹槽在其槽壁内侧设有向内凸起的定位凸条,所述立式栽培筒在其筒壁外侧设有自筒壁底部向上延伸并且与定位凸条宽度相适应的定位凹槽以及连接于定位凹槽旁侧并且与定位凸条的形状和高度位置相适应的限位凹槽。在旋转座上放置立式栽培筒时,先使立式栽培筒的定位凹槽对准内支撑槽的定位凸条,自上而下将立式栽培筒放到其底部与底座凹槽的底部接触,然后旋转立式栽培筒,使限位凹槽与定位凸条连接,这样立式栽培筒就不能直接向上拿起来了,有效加强了两者的连接稳定性。所述定位凸条的数量为两道以上且位于同一高度位置的不同角度,所述定位凹槽及限位凹槽的数量、高度及角度位置与定位凸条相对应,且每道限位凹槽均延伸连通其左右两侧的定位凹槽。所述立式栽培筒的数量为两节以上,上下两节相邻的立式栽培筒之间还设有隔离架;所述立式栽培筒的筒体顶部为敞开的上筒口,立式栽培筒的筒体底部封闭或半封闭,立式栽培筒的上筒口的内侧口径大于筒体底部的外侧口径;所述隔离架包括扣置于下一节立式栽培筒的筒体顶部上方的撑托部件以及设于撑托部件中部且用来撑托套置于上一节立式栽培筒的筒体底部外围的内支撑槽,所述撑 托部件上还设有一个以上能通过撑托部件向下一节立式栽培筒的上筒口内添加肥料和/或水的加料孔,各加料孔的进口分别布设于内支撑槽外周围,各加料孔的出口分别通向下一节立式栽培筒的上筒口内。所述撑托部件上还设有一圈环绕内支撑槽外周围设置的加料凹槽,加料凹槽的槽口向上或斜向上开设,所述加料孔的进口设于加料凹槽的槽底,且当所述加料孔的数量为多个时,各加料孔的进口沿加料凹槽的槽体延伸方向均匀分布。所述内支撑槽在其槽壁内侧设有与立式栽培筒上的定位凹槽和限位凹槽对应的定位凸条。为了既适应户外的栽培管理操作,又充分利用太阳能提供旋转座旋转所需动力,所述动力源由电机构成;所述固定座上还设有能吸收太阳光并将其转化为电能的太阳能吸收转换装置,所述太阳能吸收转换装置与电机连接供电。当然,所述电机也可通过电池供电或者通过电源插头与外置电源连接供电。为了进一步方便栽培管理,所述固定座上还可设有与电机连接且能按照设定的时间启动电机工作的定时装置。工作人员可通过定时装置预先设定:间隔一定时间便启动电机,使电机通过传动装置带动旋转驱动转轴进而带动旋转座旋转一定角度。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说明如下:栽种时,在培养料腔内放入由树皮、有机肥等组成的培养基质后,将各节立式栽培筒自下而上叠加放置好,通过植苗穴将石斛等兰科植物苗栽种入培养基质中,做好适宜的栽培管理。培育过程中,根据石斛等兰科植物生长所需的光照、温度及湿度等环境要求,及时调整各节立式栽培筒的上下高度位置及水平角度位置,使栽种在各节立式栽培筒上的石斛等兰科植物都能受到充足均衡的光照。通过隔离架,既可使上下两节相邻的立式栽培筒保持适当的间隔,又有利于自下而上的叠放。通过隔离架上设置的加料孔,可以很方便地往下一节立式栽培筒内添加水或肥料,从而可在不移动立式栽培筒的情况下,方便快捷地对放置于各节立式栽培筒内的培养基质进行浇水或施肥管理。加料凹槽设置的作用是:将水或肥料加入加料凹槽内后,只要加料孔的孔径适当,水或肥料可缓慢均衡地流向下一节立式栽培筒的上筒口内。加料凹槽的设置还可避免施肥或浇水操作不到位时易产生的水肥外溢现象,提高工作效率。较之现有技术而言,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I)本专利技术可根据需要及时旋转调节用于栽种石斛等兰科植物的附主(即栽培体)的水平角度,使栽种在附主的不同角度位置的石斛等兰科植物都能受到均衡充足的光照,从而既确保同一批栽种收获的石解质量均衡,又有助于提闻石解等兰科植物生长效率和提闻广量。(2)当用来带动旋转座的旋转驱动装置由电机驱动特别是采用定时装置控制时,可使旋转座按照设定的时间间隔 旋转设定的角度,大大方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兰科植物旋转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底座和放置于底座上方的栽培体,所述底座包括固定座(1?1)、安装于固定座(1?1)上的旋转座(1?2)以及用来带动旋转座(1?2)相对固定座(1?1)水平旋转的旋转驱动装置,所述栽培体的底部支撑于旋转座(1?2)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旺利,杨华贵,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市山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