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子和马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51506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15 19: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转子和马达,该转子具有层叠铁芯、多个磁铁和树脂部。层叠铁芯具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外铁芯部。多个外铁芯部与多个磁铁沿周向交替排列。并且,外铁芯部具有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树脂部具有配置在贯通孔内的柱状部。由此,提高树脂部的刚性。并且,树脂部具有浇口痕部。浇口痕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贯通孔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在注塑成型树脂部时,从浇口吐出的熔融树脂接触到层叠铁芯或者磁铁的上表面,并向周围扩展。这种情况下,能够抑制熔融树脂的注塑压力集中于贯通孔处。因此,熔融树脂高效地向周围扩展。其结果是能够高精度地成型树脂部。(*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转子以及马达。
技术介绍
以往公知有一种转子配置于电枢内侧的所谓内转子型的马达。用于内转子型的马达中的转子主要分为:在转子铁芯的外周面配置多个磁铁的SPM型(表面式永磁型:Surface Permanent Magnet)的转子和在转子铁芯的内部埋入磁铁的IPM型(内置式永磁型: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的转子。如果使用SPM型的转子,则能够使电枢与磁铁靠近。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磁铁的磁力。但是,在SPM型的转子中,为了不让磁铁在高速旋转时因离心力而向外侧飞出,需要实施对策。另一方面,如果使用IPM型的转子,则不会存在磁铁因离心力而飞出的问题。因此,近年来IPM型的转子逐渐成为主流。但是一般来说,无论在SPM型还是在IPM型的转子中,各磁铁配置成一对磁极面朝向径向外侧和径向内侧。因此,只有磁铁的径向外侧的磁极面才有助于马达驱动。所以,近年来,为了有效地利用磁铁的这一对磁极面,提出了将磁铁与磁性体铁芯沿周向交替配置的转子结构。例如,在日本特开2010-063285号公报中公开了以往的将磁铁与铁芯沿周向交替配置的转子。该公报的转子具有转子铁芯和呈大致长方体状的磁铁,该磁铁被分别容纳于在转子铁芯处形成的多个插槽内(段落0059)。并且,在该公报中,转子的磁铁的整体被密封树脂所覆盖(段落0063)。由此,提高了磁铁的保持力(段落0064)。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06328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日本特开2010-063285号公报的图5中,将密封树脂注塑到成形模内的浇口设置在磁铁的径向外侧的端部附近的上方位置。以往认为在这种位置配置浇口,是因为比较重视将磁铁的径向外侧的面用密封树脂可靠地覆盖。但是,如果浇口的位置偏向径向外侧的话,则难以使树脂遍布到比浇口靠径向内侧的贯通孔和磁铁的径向内侧。为了提高密封树脂的刚性,无论在贯通孔还是在磁铁的径向内侧,均要求使密封树脂高精度地成型。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多个外铁芯部与多个磁铁沿周向交替排列、并且具有覆盖外铁芯部以及磁铁的树脂部的转子中,能够抑制熔融树脂的注塑压力集中在局部,并能够高精度地成型树脂部的各个部分的技术。本申请的技术I的技术方案,涉及一种用于内转子型马达的转子,该转子具有多个磁铁、层叠铁芯和树脂部,多个所述磁铁在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的周围沿周向排列,所述层叠铁芯由多个薄板铁芯在轴向层叠而成,所述树脂部通过注塑成型而获得。所述内转子型马达的转子的特征在于,所述层叠铁芯具有内铁芯部和多个外铁芯部,所述内铁芯部在比所述磁铁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沿轴向呈筒状延伸,多个所述外铁芯部在比所述内铁芯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沿周向排列,多个所述外铁芯部与多个所述磁铁沿周向交替排列,所述磁铁具有作为磁极面的一对周向端面,多个所述磁铁的同极的磁极面彼此在周向对置,所述外铁芯部具有在轴向贯通的贯通孔,所述树脂部具有上树脂部、下树脂部、外树脂部以及柱状部,所述上树脂部覆盖所述层叠铁芯以及所述磁铁的上表面,所述下树脂部覆盖所述层叠铁芯以及所述磁铁的下表面,所述外树脂部覆盖所述磁铁的径向外侧的面,所述柱状部在所述贯通孔内沿轴向延伸,且连接所述上树脂部与所述下树脂部。所述树脂部具有由于被注塑成型时模具的浇口的存在而形成的浇口痕部,所述浇口痕部位于比所述内铁芯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俯视时,所述浇口痕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贯通孔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本申请的技术2所述的技术方案,涉及一种技术I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铁芯部的径向外侧而且是在所述磁铁的径向内侧,设有第二磁间隙,所述树脂部还具有填满所述第二磁间隙的内树脂部,所述上树脂部与所述下树脂部通过所述外树脂部、所述柱状部以及所述内树脂部而在轴向相连。本申请的技术3所述的技术方案,涉及一种技术2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树脂部的径向厚度比所述柱状部的径向厚度以及所述内树脂部的径向厚度都薄。本申请的技术4所述的技术方案,涉及一种技术I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磁铁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中的至少一方位于比所述层叠铁芯的轴向两端面靠轴向外侧的位置。本申请的技术5所述的技术方案,涉及一种技术4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磁铁的在上表面分别与周向两端面以及径向两端面的交界处、以及下表面分别与周向两端面以及径向两端面的交界处中的至少一方具有锥形面,所述锥形面位于比所述层叠铁芯的轴向两端面靠轴向外侧的位置。本申请的技术6所述的技术方案,涉及一种技术4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树脂部的上表面以及所述下树脂部的下表面分别在与所述外铁芯部在轴向重叠的部分具有凹部。本申请的技术7所述的技术方案,涉及一种技术I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树脂部以及所述下树脂部在与所述磁铁在轴向重叠的位置具有第一定位孔。本申请的技术8所述的技术方案,涉及一种技术I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树脂部具有在径向贯通的切口。本申请的技术9所述的技术方案,涉及一种技术I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树脂部以及所述下树脂部中的至少一方在与所述层叠铁芯在轴向重叠的位置具有第二定位孔。本申请的技术10所述的技术方案,涉及一种技术I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铁芯部的径向外侧的面从所述树脂部露出,所述外铁芯部的径向外侧的面的径向位置和所述外树脂部的径向外侧的面的径向位置相同。本申请的技术11所述的技术方案,涉及一种马达,该马达具有静止部和被支撑为相对于所述静止部可旋转的旋转部,所述旋转部具有技术I至技术10中任一项所涉及的所述的转子和插入所述转子内侧的轴,所述静止部具有将所述轴支撑为可旋转的轴承部和配置在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的电枢。附图说明图1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子的立体图。图2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纵向剖视图。图3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部的纵向剖视图。图4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子的立体图。图5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子的俯视图。图6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子的仰视图。图7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子的横向剖视图。图8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铁芯以及多个磁铁的俯视图。图9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子的制造工序的流程图。图10为表示制造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子时的状态的纵向剖视图。图11为表示制造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子时的状态的纵向剖视图。标号说明I 马达2静止部3旋转部9、9A中心轴线21 机壳22 盖部23 电枢24下轴承部25上轴承部31 轴32、32A 转子41定子铁芯42绝缘件43 线圈51、51A层叠铁芯52、52A 磁铁53、53A 树脂部61、61A内铁芯部62、62A外铁芯部63连接部70磁间隙71第一磁间隙72第二磁间隙91、91A 浇口痕部92 凹部93第一定位孔94第二定位孔95第四定位孔96 切口110、120 模具111、121 第一销113第三销114第四销122 浇口130 空腔511薄板铁芯521锥形面530熔融树脂531、53IA 上树脂部532、532A 下树脂部533、533A 外树脂部534内树脂部535、535A 柱状部621、621A 贯通孔具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内转子型马达的转子,该转子包括:多个磁铁,多个所述磁铁在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的周围沿周向排列;层叠铁芯,其由多个薄板铁芯沿轴向层叠而成;以及树脂部,其通过注塑成型而获得,所述转子的特征在于,所述层叠铁芯具有:内铁芯部,其在比所述磁铁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沿轴向呈筒状延伸;以及多个外铁芯部,多个所述外铁芯部在比所述内铁芯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沿周向排列,多个所述外铁芯部与多个所述磁铁沿周向交替排列,所述磁铁具有作为磁极面的一对周向端面,多个所述磁铁的同极的磁极面彼此在周向对置,所述外铁芯部具有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所述树脂部具有:上树脂部,其覆盖所述层叠铁芯以及所述磁铁的上表面;下树脂部,其覆盖所述层叠铁芯以及所述磁铁的下表面;外树脂部,其覆盖所述磁铁的径向外侧的面;以及柱状部,其在所述贯通孔内沿轴向延伸,并连接所述上树脂部与所述下树脂部,所述树脂部具有由于被注塑成型时模具的浇口的存在而形成的浇口痕部,所述浇口痕部位于比所述内铁芯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俯视时,所述浇口痕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贯通孔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旭恭平滨岸宪一朗田中邦明寺田进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