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浸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50477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15 18: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含浸机,该含浸机包括:输送装置;注液装置,设置在输送装置的输送路径上,注液装置包括第一注液机构和第二注液机构;承载模具,放置在输送装置上并随输送装置向前移动,承载模具具有多个容纳室,每个容纳室能够容纳一个待含浸的素子,承载模具在输送装置的作用下通过第一注液机构和第二注液机构向容纳室内注入第一药液和第二药液。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含浸机可以减少药液的使用量,达到节约药液的目的。(*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容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含浸机
技术介绍
固态铝电解电容器在各种电子产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对电子类产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零件,所以电容器的性能优劣直接影响到这些电子类产品的使用性能。在电容器的生产过程中,必须将素子含浸到氧化剂、单体中。在现有技术中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通过氧化剂、单体分两次含浸;第二种是氧化剂与单体混合后再用大的含浸盘含浸。上述两种方法均易造成氧化剂和单体的过量使用,造成氧化剂和单体的大量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能够节约氧化剂和单体的使用量的含浸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含浸机,包括:输送装置;注液装置,设置在输送装置的输送路径上,注液装置包括第一注液机构和第二注液机构;承载模具,具有多个容纳室,每个容纳室能够容纳一个待含浸的素子,承载模具在输送装置的作用下通过第一注液机构和第二注液机构向容纳室内注入第一药液和第二药液。进一步地,第二注液机构设置在第一注液机构沿输送装置的输送方向的下游。进一步地,第一注液机构包括第一注液机和多个第一管路,多个第一管路均与第一注液机相连通,多个第一管路的自由端呈矩阵状分布,并且多个第一管路的自由端与承载模具上的多个容纳室之间一 一对应地设置。进一步地,第二注液机构还包括第二注液机和多个第二管路,多个第二管路均与第二注液机相连通,多个第二管路的自由端呈矩阵状分布,并且多个第二管路的自由端与承载模具上的多个容纳室之间一一对应地设置。进一步地,本技术的含浸机还包括混合装置,混合装置设置在注液装置的沿输送装置的输送方向的下游,混合装置包括多个第三管路和与承载模具相适配的第一上盖,多个第三管路均穿设在第一上盖上并且第三管路与多个容纳室一一对应。进一步地,本技术的含浸机还包括加热板,加热板设置在混合装置的沿输送装置的运输方向的下游。进一步地,输送装置包括第一输送段和第二输送段,第一输送段和第二输送段垂直设置,注液装置和混合装置设置在第一输送段上,加热板设置在第二输送段的远离第一输送段的端部。进一步地,本技术的含浸机还包括抽负压机构,设置在加热板的上方,抽负压机构包括第二上盖、第四管路和真空泵,第二上盖与承载模具相适配,多个第四管路均与真空泵相连,并且多个第四管路的自由端穿设在第二上盖上,多个第四管路的自由端与承载模具上的多个容纳腔之间一一对应。进一步地,本技术的含浸机还包括素子进料装置,素子进料装置设置在混合装置和加热板之间,素子进料装置包括第一夹具。进一步地,本技术的含浸机还包括残液吸附机构,残液吸附机构设置在混合装置远离注液装置的一侧,残液吸附机构包括第二夹具和吸附机构。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承载模具放置在输送装置上随输送装置向前移动并会经过第一注液机构和第二注液机构,当经过第一注液机构时,向承载模具的容纳室内滴入第一药液,当经过和第二注液机构时,向承载模具的容纳室内滴入第二药液。滴入第一药液和第二药液后,在每个容纳室内分别放入一个素子,对素子进行含浸。本技术的含浸机能够对每个素子单独进行含浸,进而减少了药液的使用量,达到节约药液的目的。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含浸机的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以及图2示出了图1的含浸机的主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结合参见图1至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含浸机包括输送装置10、注液装置20和承载模具,其中,注液装置20包括第一注液机构21和第二注液机构22,并且第一注液机构21和第二注液机构22均设置在输送装置10的输送路径上。承载模具上具有多个容纳室,每个容纳室能够容纳一个待含浸的素子,当承载模具随输送装置10运动经过注液装置20时,第一注液机构21和第二注液机构22分别向容纳室内注入第一药液和第二药液。本实施例的含浸机在每个容纳室内分别只放入一个素子,对每个素子单独进行含浸,进而减少了药液的使用量,达到节约药液的目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注液机构21包括第一注液机和多个与第一注液机相连的第一管路,多个第一管路的自由端呈矩阵状排列,并且第一管路形成的矩阵与承载装置上的容纳腔的分布对应,使一个第一管路只向承载装置中的一个容纳腔内滴入药液,多个容纳腔同时注液的方式,以减少承载模具在注液时的停留时间。第二注液机构22的结构与第一注液机构21的结构相似,区别在于注入液体不同,其中,第一注液机构向容纳腔内注入氧化齐U,第二注液机构向容纳腔内注入单体,第二注液机构22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优选地,可将第二注液机构22设置在第一注液机构21的沿输送装置10的输送方向的下游,即按照先滴入氧化剂、后滴入单体的顺序将药液滴入到承载模具中。为使氧化剂和单体在承载装置内能过均匀混合,在注液装置20的沿输送装置10的输送方向的下游设置有混合装置30。混合装置30包括有第一上盖和多个第三管路,其中,多个第三管路均穿设过第一上盖,并且第一上盖上呈矩阵排列。当第一上盖扣合在承载模具上时,多个第三管路的端部分别伸入到承载模具上的不同容纳室内,浸没在氧化剂和单体的混合液内,设置在 含浸机内的风机通过第三管路开始向容纳室内进行送风,使氧化剂和单体在空气的搅拌下充分混合。在混合装置30的沿运送方向的下游设置有第一夹具,第一夹具往返与素子取料位置和承载模具之间,将取得的素子放入到承载模具中。在此过程中,素子焊接在焊条上,并且每个焊条上均焊接有多个素子,第一夹具只需夹取焊条,即可取得一组素子。本实施例中的输送装置10包括第一输送段和第二输送段,并且第一输送段和第二输送段垂直设置,注液装置20和混合装置30均设置在第一输送段的上方。第一输送段的第一端连接有承载模具送料装置,以使承载模具周期性的运送到第一输送端上,第一输送段的第二端与第二输送段的第一端相连,第一输送端将放置有素子的承载模具转送到第二输送段上。在第二输送段的第二端连接有加热板40,加热板40恒温设置,以使素子在氧化剂和单体的混合液中有着良好的含浸速率。为进一步提闻素子的含浸速率,在加热板40的上方还设置有抽负压机构,抽负压机构的机构与混合装置30大体相同,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抽负压机构的机构中的第四管路连接在真空机上,并且第四管路伸进在容纳腔的一端位于氧化剂单体混合液的液面上方。当承载模具运动到加热板40上时,第二上盖扣合在承载模具上,真空机启动,通过多个第四管路抽取每个容纳腔内的空气,减小容纳腔内的压强,以利于氧化剂和单体的混合液充分进入素子微孔中以提高含浸效率。优选地,加热板40的加热温度在45°到55°之间,并在50°时 可取得最佳的效果。当素子在容纳腔内与氧化剂和单体的混合液充分含浸后,第二上盖离开承载模具,第二夹具架起焊条,将素子运往设置在混合装置30远离注液抓装置侧的吸附机构上。在吸附机构上装载有无尘纸,第二夹具将素子放置在无尘纸上以使无尘纸沾取残留在素子上的残余药液,完成素子的含浸。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含浸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输送装置(10);?注液装置(20),设置在所述输送装置(10)的输送路径上,所述注液装置(20)包括第一注液机构(21)和第二注液机构(22);?承载模具,具有多个容纳室,每个所述容纳室能够容纳一个待含浸的素子,所述承载模具在所述输送装置(10)的作用下通过所述第一注液机构(21)和第二注液机构(22)向所述容纳室内注入第一药液和第二药液。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振毅王云飞
申请(专利权)人:固安福爱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